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代文学部分:考研真题解析

(2017-03-20 23:56:53)
分类: 宋元两代文学

一、填空题

1.白朴的《墙头马上》故事源自白居易诗《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井底引银瓶

【解析】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诗主要记述了一个婚姻悲剧: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2.马致远在其散曲名作《秋思》中这样描绘争名夺利的世态:“看密匝匝蚁排兵,________,闹穰穰蝇争血”。[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乱纷纷蜂酿蜜

【解析】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由秦汉帝王和三国豪杰的今昔来说明争名争利最后仍然化为乌有。作品一方面极力歌颂隐居生活的优美与高洁。另一方面又极力描写尘世间争名夺利的丑恶与肮脏,“看密匝匝之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争攘攘蝇争血。”作品否定了功名富贵,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流露了消极厌世,及时行乐的思想。

3.关汉卿《救风尘》杂剧中所写的机智、老练且富有义气的妓女形象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赵盼儿

【解析】《救风尘》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主要写恶棍周舍骗娶红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全剧共四折。

4.“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________、白朴和马致远。[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郑光祖

【解析】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5.元杂剧《倩女离魂》是杂剧作家________的代表作。[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郑光祖

【解析】《倩女离魂》是元朝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故事的雏形则更为久远,是在唐人传奇《离魂记》的基础上,由元代杂剧家郑光祖改变创作而成的。

6.元杂剧《两世姻缘》的作者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乔吉

【解析】元杂剧《两世姻缘》的作者是乔吉。《两世姻缘》全名《玉箫女两世姻缘》,简称《两世姻缘》、《玉箫女》,有《元曲选》本、《元明杂剧》本。

7.赵五娘是南戏________中的人物。[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琵琶记》

【解析】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成功,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赵五娘形象的刻画比较成功,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

8.被称为“南戏之祖”的元代作品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0、2012年研]

【答案】琵琶记

【解析】《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南戏之祖”。

9.“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是南戏作家 提出的创作主张。[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高明 【解析】元末高明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二、名词解释

1.方回[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方回是元诗人,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瀛奎律髓》等。其诗专主江西,为“江西诗派”之殿军。所著《瀛奎律髓》,选唐宋以来律诗加以评论,“于情景虚实之间,三致意焉。而尤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宗唐者多加以非笑,而学律诗者多以其书有路可寻,故传刻甚多。生平事迹见《元书》卷八九。

2.铁崖体[山东大学2011年研]

答:铁崖体是元代杨维桢的诗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桢的乐府诗。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然而,杨维桢有时一味求奇,不免诡异晦涩。

3.《汉宫秋》[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一部历史剧,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它也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4.元曲四大家[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四大家都不求仕进,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联系密切,其代表作品大都能真实地反映元代社会现实,思想内容深刻,生活气息浓烈,且与舞台演出结合紧密,人物语言生动形象,戏剧冲突集中、紧凑。四人中,关汉卿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我国古代戏剧的奠基人。

5.元杂剧[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6.南戏[中山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复旦大学2012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南开大学2013年研]

答:南戏是中国古代民间小戏的一种,兴起于北宋末至元末明初,是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又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南戏的发展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7.套数[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

答: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它是由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发展而来的散曲中的一种。散曲分为套数与小令,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小令一般字数较少,对于韵律要求相对宽泛,而套数的字数较多,韵律也很有讲究。它的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这些连缀的曲子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三、简答题

1.《汉宫秋》的创作怎样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感受。[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关于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东汉以后,历代都有题咏昭君之作,比较值得注意的有托名王嫱写的《昭君怨》、石崇的《王昭君辞》、《西京杂记》所载《王嫱》以及唐代的《昭君变文》等。

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具体说来,马致远是通过以下几点文学创作方法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感受:

(1)改变了戏剧发生的历史背景 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2)虚构了一个贪贿的中大夫兼画师毛延寿,并把他塑造成奸臣的形象 在马致远笔下,汉朝的文武百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

戈矛”的废物。他们平时“山呼万岁,舞蹈扬尘”,一旦有事,便互相推搪,“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总之,文恬武嬉,招致了政权的衰败。

(3)创造性的改造了故事情节 马致远将王昭君直到出塞前才得以与元帝见面,改为两人此前已相遇且成为了一见钟情的爱侣,并虚构了他们从相遇、热恋到生死离别的爱情悲剧,昭君最后投江殉国。他对王昭君所做的从出身到投江殉国的一系列精心改动,为描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悲剧和塑造一个既悲且壮的昭君形象作了多方面的铺垫。

2.试析下面两首曲辞的风格特点,并谈谈它们在杂剧中所起的作用。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敷演三国时关羽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在第四折,关羽单刀赴会,面对着滔滔江水,他唱出了脍炙人口的(新水令)和(驻马听)。

(1)两首曲辞的风格特点

①沉雄壮丽 这两支曲子,豪雄盖世。关羽既视强敌如草芥,又回顾历史征程的惨烈悲凉。这里有嗟叹,有悲悯;有实叙,有幻觉;有历史沧桑之感,有澄清宇内之情。全曲既慷慨,又低回,真是思绪万千而又大气包举,颇有沉雄壮丽的史诗风韵。

②悲慨凛然 关汉卿在写关羽和鲁肃面对面交锋之前,先酣畅地让他敞露心曲,让“千里独行,五关斩将”的伟丈夫惨切地感叹战争,表明关羽是大仁大勇、希望消弭战争的英豪。单刀会上,甲士拥出,关羽揪定鲁肃,拍案而起,那“怒则跃匣铮铮而有声”的宝剑戛然响了三次,把关羽神威烘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当鲁肃喋喋不休地指责关羽失信时,关羽一针见血地指出,荆州这块土地,本来就是汉家基业,不存在归还孙吴的问题。这一番言辞,大义凛然,直使鲁肃口张舌结。

(2)两首曲辞在杂剧中所起的作用

①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这两支曲子在关羽形象的刻画上独具匠心。在整个“赴会”过程中,剧作者凭借对壮阔景色的描绘和英雄性格的摹写以及对英雄豪迈情怀的抒发,将三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一个勇武非凡、胆略超群、智慧过人的关羽形象。

②有利于杂剧的情节安排 采用欲急先缓、欲张先弛的方法,用两支曲子来写景抒情,巧妙地将叙事融于其间,使景、情、事达到有机的统一,充分展示关羽藐视强敌、处惊不慌的豪迈气慨。 由此可见,曲辞在杂剧中起着丰富人物形象,造成杂剧剧情舒缓有序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曲辞的巧妙运用是剧作家的创作功力的表现,犹如锦上添花,使得杂剧叙事、写景、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就是景、情、事浑然一体的艺术佳作。

3.试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造成窦娥悲剧有其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1)窦娥具有始终如一的善良而美好的品质 窦娥虽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她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

(2)窦娥是一个恪守礼节的传统妇女形象 窦娥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她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公公之罪,而且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以免婆婆伤心难过。

(3)窦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窦娥一出场,便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反抗“改嫁”的婚姻,她不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心”,是不知羞的行为;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儿嫁“药死公公”之罪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而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身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

(4)窦娥还具有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 窦娥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手被刽子捆绑得不能动弹,但她仍满腔的怒火和怨气,骂地“不分好歹”,骂天“错勘贤愚”并且发出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白”的誓愿。而窦娥这种对“天理不公”的不满,实际上是对人间的不公与黑暗的反抗与责问;尤其是她已含冤屈死,但其鬼魂仍然“一再”为自己伸冤,这充分表明了窦娥不向黑暗的暴力屈服的坚强意志。 总之,窦娥正直善良、勇敢坚贞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她本来是民间普通的妇女,然而污浊的社会、恶劣的环境,激发了她捍卫自身以及拯救弱者的同情。关汉卿高度赞扬她善于反抗、善于斗争的精神,窦娥性格的二重性却致使其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4.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朱必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 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5)著名演员的作用 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论述题

1.论述元杂剧《西厢记》的人物塑造。[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活灵活现的描摹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妇人等独具个性特征的戏剧典型形象的塑造,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1)崔莺莺是个性格深沉内向、内心热烈表面幽静矜持的少女 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又“咸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却被深深地闭锁在寂寞的闺中。并由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终身早就许给了“花花公子”郑恒。她既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也不容易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去自由的处理自己的爱情,所以她只能用“酬韵”、“听琴”等隐蔽的方式相互倾诉彼此的爱恋。而在遭到重大阻力使彼此隔绝时,只有暗自抒发自己的苦闷和相思,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生时就一见钟情。 到“隔墙酬韵”和“佛寺闹斋”之后,她对张生的感情更深了一层。随着她身上爱情萌芽的滋长,她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下书、老夫人许婚之后,莺莺满心欢喜,以为幸福在望。哪知老夫人食言,一场喜事化成无穷苦恼,从而激起了她对老夫人更大的反感,也增进了她对那“口不应心的狠毒娘”的认识,开始产生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心理。形成了矛盾冲突的主线。

(2)张生是一个对爱情专一、至诚至善的情种他家境清贫却敢于爱慕相国小姐,在功名利禄和爱情追求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这些都显示出这个人物的不俗之处,他以他的至诚和专一赢得了莺莺的爱情,也赢得了爱情的最后胜利。在《寺警》一折中,白马解围,又表现出他性格中热情有为和富于正义感的一面,张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理想。

(3)红娘是一个淳朴善良、耿直机敏的侍女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红娘热情而富于正义感,淳朴善良,聪明机智,勇敢泼辣,不仅促成崔张二人的结合,而且对老妇人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的重要力量。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妇人反对时,挺身而出,指责老妇人背义忘恩,又巧妙的将老妇人制服,他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总之,王实甫的《西厢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口号,赢得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2.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王实甫的《西厢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文采性也极具魅力。

(1)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风格的对白,使得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更强烈。如剧中的红娘对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语,语刚出口,又觉得过于直率,怕小姐难以下台,一句话只说了半句就顿住:“你想张”莺莺对“张”字当然敏感,立即追问,红娘急切间改口:“我张(望)著姐姐哩。”足见红娘聪明狡黠,善于应对。这段对白固然表现了莺莺红娘间亲密的主仆关系,但又突出了莺莺的小姐身份,她话语闪烁不定,不易捉摸。红娘虽是下人,却机警有谋,惹人喜爱。

②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 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带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2)语言艺术的文采性 《西厢记》之所以被称为“花间美人”,就是因为语言上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具体表现为:

①文辞华丽 王实甫还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剧中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像“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的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可谓是是美不胜收。

②丰富的修辞技巧 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如剧中第四本第四折“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这里“绿依依”、“静悄悄”、“疏刺刺”、“昏惨惨”等迭字词的运用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强环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西厢记》文采灿然,却绝不是堆砌词藻,雕字琢句得来的,全剧自然、流利、通畅,绝无滞涩、雕琢、造作的毛病,达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不能不令人叹服。

编辑整理:姜一柔

编排标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下编第一册)

文章来源:圣才考研网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