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语堂《人间世》解读[R]

(2017-02-10 13:30:07)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国近现代文学


         十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成功,小品文之成功也。创作小说,即有佳作,亦由小品散文训练而来。盖小品文,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泄衷情,可以摹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记琐屑,可以谈天说地,本无范围,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各体别,西方文学所谓个人笔调是也。故善治情感与议论于一炉,而成现代散文之技巧。《人间世》之创刊,专为登载小品文而设,盖欲就其已有之成功,推波助澜,使其愈臻畅盛。小品已成功之人,或可以益加兴趣,多所写作,即未知名之人,亦可因此发见。盖文人作文,每等还债,不催不还,不邀不作。或因未得相当发表之便利,虽心头偶有佳意,亦听其埋没,何等可惜。或且因循成习,绝笔不复作,天下苍生翘首如望云霓,而终不见涓滴之赐,何以为情。且现代刊物,纯文艺性质者,多刊创作,以小品作点缀耳。若不特创一刊,提倡发表,新进作家即不复接踵而至。吾知天下有许多清新可喜文章,亦正藏在各人抽屉,供鱼蠹之侵蚀,不亦大可哀乎。内容如上所述,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之为《人间世》。除游记诗歌题跋赠序尺牍日记之外,尤注重清俊议论文及读书随笔,以期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不仅吟风弄月,而流为玩物丧志之文学也。半月一册,字数四万,逢初五、二十出版,纸张印刷编排校对,力求完善,用仿宋字排印,以符小品精雅之意,尚祈海内文士,共襄其成。

(原载《人间世》创刊号,1934年4月)

林语堂《人间世》解读[R]


        解读

       《人间世》是林语堂继《论语》之后创办的第二份杂志。创刊于1934年4月5日。这是一份纯粹的小品文半月刊,林语堂在这里倡导“闲适”、“性灵”的小品文。

         创刊之前,林语堂有感于1920年成长的一代,思想极不平衡。旧的根被拔去了,历史失去了连续性。年轻人不再读古书,旧的东西被认为封建气息太重,而对西方也没有真的了解,没有深深的扎根,因此陷入了一种宣传陷阱。

          所以倡导清俊议论的小品文,且认为“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之为“人间世”。《人间世》停刊于1935年12月20日,共发行了42期。它的创办,应该说是概念先行,实践在后,同时《人间世》也是林语堂小品文观的一个具体阐发与倡导基地。

          据说,《人间世》还是一个主编“承包”“自负盈亏”的杂志。(摘编自江南木客的博客)

林语堂《人间世》解读[R]


        小品文简介

         小品文是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小品文的名称并不始于明清。小品一词,来自佛学,本指的是佛经的节本。小品是相对于大品而言的,是篇幅上的区分,而不是题材或体裁的区分。小品一词后来运用到文学领域,同样也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定义,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

林语堂《人间世》解读[R]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编辑整理:一柔
解读来源:江南木客的博客  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