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乃超《红纱灯》赏析[R]

(2016-12-29 17:11:37)
分类: 中国近现代文学


         
红纱灯》是一部诗集。冯乃超作。1928年出版。收诗四十三首。诗作明显地受象征主义诗歌影响,多表现朦胧的情爱和青春的哀怨,感伤色彩浓厚,形象新奇。其中名篇有《消沉的古伽蓝》、《酒歌》、《残烛》等。


红纱灯


 


森严的黑暗的深奥的深奥的殿堂之中央


红纱的古灯微明地玲珑地点在午夜之心


 


苦恼的沉默呻吟在夜影的睡眠之中


我听得鬼魅魑魉
的跫声舞蹈在半空


 


乌云丛簇地丛簇地盖着蛋白石的月光


白练的河流若伏在野边的裸体的尸僵


 


红纱的古灯缓慢地渐渐地放大了光晕


森严的黑暗的殿堂撒了满地庄重的黄金


 


愁寂地悄悄地黑衣的尼姑渡过了长廊


一步一步怎的悠久又怎的消灭无踪


 


我看见在森严的黑暗的殿堂的神龛


明灭地惝
晃地一盏红纱的灯光颤动


 


 

(选自《红纱灯》,创造社出版部1928年版)

 


注释:

①魑[chī],〔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如“魑魅魍魉”(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②跫
[qióng],脚踏地的声音。


惝晃 [chǎng  huǎng],失意,不愉快。

image

  赏析一

          前两句,森严、黑暗、深奥与微明、玲珑、红色造成悬殊的反差,这正是诗人对当时现实生存的基本认识。诗人不像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忘情地、夸张地讴歌这广阔黑夜里的一点红光,而是真实地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体验。这微明的红光是坚强的?无助的?抗争的?哭泣的?一切都不确定,但一切都涵括其中。

          接下来,诗人宕开一笔,写红纱灯燃烧的广阔背景。黑夜充满着呻吟,鬼魂纷纷出现在半空,乌云吞噬了月亮,河流像尸布裹着僵尸……多么恐怖的画面,它让我们的心颤栗而不敢出声。这一切的色调是黑暗和残酷的苍白,那一点点惨白的河水更加深了黑的感觉。

下面,“红纱灯”出现了,“红纱的古灯缓缓地渐渐地放大了光晕/森严的黑暗的殿堂撤满了庄重的黄金”。这里,在红色之中又加入了黄金色,红黄二原色的调子,给人以冲动的、响亮的金属的质感,充满了高贵的、颤动的内在之力。我们的视线立即被它吸引,我们甚至忘记了它身后的死寂和黑暗!

         但是,诗人马上又收束了这明亮的色调,他的心绪显然不在希望的一面,而在希望的孱弱、希望被压抑的感觉上。“黑衣的尼姑”那愁寂的脚步就是诗人心灵的脚步,“她”(暗示着诗人自己?)是为了逃避尘世的苦难才来到这殿堂的。那么,这盏“红纱灯”的意味就不是什么希望,而只是退缩式的孤独洁净的“出世”了。

这首诗准确地表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由于对现实失望,而转人遁世式的内心修炼”,他们既有孤高的一面.又不乏失意和彷徨。在那样一个丑恶的现实里,一个人有这样一盏内心的“红纱灯”,显然算不上进步、勇敢。

  

image

 

赏析二

         捷克著名汉学家高利克说:“《红纱灯》这首诗中,‘红,取自‘红尘’。”“这里,冯乃超由‘想象’的和病态的宇宙达到了它的顶点。”(《冯乃超的红纱灯和法国象征主义》)

     有人认为,《红纱灯》表现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描绘了一幅凄冷阴森的图画(邱文治等《论中国现代象征诗派之升沉》,《文学评论》1987年第一期)这是把“红纱灯”作为诗人理想的象征。

         方万勤以为,诗中的“红纱的古灯”,在诗人眼中,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象征。透过对红纱的古灯的描绘,暗示了它的三个特征。

        一是古老。诗中两次出现“红纱的古灯”,揭示它历史久远,是一个“从来如此之物,也就是“祖宗的老例”。


  二是神圣。它挂在“殿堂之中央”,“点在午夜之心”,“撒满了庄重的黄金”。这是透露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三是衰微。“红纱的古灯”只剩下些“微明”,失却了它往昔的威势,只能“明灭地悄恍地”“颤动”它的灯光。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在“五四”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显出了它的“颓取”和“病态”,但是它带有十分顽固的历史惰性,一时是难以寿移正寝的,它的影响力,还将长久地延续下去。

         经过这一系列意象的组合,完成了诗境的创造,诗人的内在情绪也实现了“外化”。从这个诗境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绪是苦闷激愤的一面,也是失望颓唐—面。面对着这封建专制统治与封建传统文化的神圣同盟,苦难的中华,不知何时才能脱离苦海。我想,这也许就是《红纱灯》的深层意蕴之所在。

编辑整理:一柔

文章来源:摘编自人人网--董佳欢

彩图:旅游资讯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