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标签:
儒家思想学术文明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名人图片 |
分类: 先秦两汉文学 |
概论
一、先秦儒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春秋末,孔子“礼”“仁”学说
(1)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唯心的,但在个别观点中却有唯物的因素。所以,他在认识论上具有明显的二重性。
(2)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的学说。他讲“礼”,以“仁”为基础;讲“仁”,以“礼”为原则。
(3)孔子希望恢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他还强调统治者要推行德政。
(4)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思想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他的思想震古铄今,他开启了儒家学派的大门,他为后世指明了道路,他永远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二) 战国中期,孟子仁政学说
(1)孟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主张“守先王之道”。孟子不赞成武力统一,而希望“以德服人”。
(2)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进而发展成“仁政”思想。孟子认为,“仁政”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
(3)孟子的“性善论”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孟子的“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
(4)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思想学说的精华。孟子把君臣关系看成是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对等关系,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的义务。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荀子的自然观中,对孔子学说和老子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加工和改造。荀子在他所著的《天论》中对他的自然观作了全面的阐述。
(2)荀子在认识论上指出: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规律也是可以被认识的。
(3)荀子在人性问题上,针对孟子关于“性善”说提出了“性恶”的主张。他还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人为加以改变,人人都能改造成 圣人。
(4)荀子在政治和社会历史观方面,提出了“群”和“分”的概念。荀子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以地主阶级利益为标准,去各家之弊,取各家之长,既有批判也有吸收和继承;同时对当时提出来的一些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汉唐经学的独尊与冲击
(一)汉代经学
(1)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兼融五行学说且以形成了以孔孟学说为主的思想综合体。
(2)汉宣帝时期,召开的石渠阁会议把经学观点进行了统一。
(3)西汉末年,刘歆争立古文经学于太学,由此形成了“今文、古文学之争”。
(4)东汉初年,汉章帝利用开白虎观会议,把儒经解说统一并且促使了儒学与僟纬相结合。
“王学”和“郑学”在儒经理解方面产生争论。魏晋玄学援引老庄解释儒经使得经学玄学化和抽象水平大大提高。
(三)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学
(1)梁武帝在位之时,“江左”南学学风约简,得其英华。
(2)孝文帝迁都之后,“河洛”北学学风深芜,穷其枝叶。
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对峙期间,南北政权为争正统都采用了一些加强儒学的措施,经学在这一时期仍有所发展。
(1)隋唐时期,南北经学随着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走向统一。
(2)唐朝初年,唐高祖、唐太宗等对儒士和儒经高度重视。
(3)唐中期,韩愈提出了儒家之“道”的传授体系。
三、宋元明理学的统治和主导地位
(一)宋代理学流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的《四书集注》更是成为了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
(二)元代理学
元代,理学率先成为官学,统治者把“四书五经”定为科考内容。朱学在此时大量兼容陆学。
元代在理学上没有多少创新,但是他却是理学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三)明代程朱理学
(1)明初,程朱理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四书集注》依然是科举取士的准则。
(2)明中期,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即理”,并汲取儒家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完成了理学的“心学”体系。
(3)王守仁弟子王艮对心学进行推广普及的同时,给宋明理学的禁欲主张打开了缺口。
四、清代考据学和新今文经学的繁盛和衰亡
1.基本特征
(1)明清之际,顾、黄、王的“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对宋明理学展开了猛烈的抨击。
(2)清初,“汉学”兴起,改变了宋明以来的任意发挥、空谈义理性命的弊病。
(4)清代,戴震弟子孔广森是“公羊学派”中开启新今文经风气的第一人,而刘逢禄是新今文经学的真正奠基人。
注释:图片附注文字均来自百度百科,图片为本人加工制作。
参考文献
[1] 于琨奇、庄华峰:《中华文明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