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本教育期刊
(2013-11-24 19:31:54)分类: 读书感悟 |
我最喜欢的一本教育期刊
推荐期刊
《中国教师》
推荐时间
2013年10月
期刊简介
《中国教师》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中国教师》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级教育类权威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2051,国内统一刊号:CN11-4801/Z,邮发代号:82-113.
推荐理由
《中国教师》杂志是以“启迪良知、传承文明、教育为先、教师为本”为宗旨,以“服务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感悟教师全新的职业人生”为己任,集专业性与学术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为一体,以专业品位、文化风范为定位,打造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展示当代教师的风采。杂志全方位反映教师生活,记录丰富生动的教学生涯;既有专家学者对教育的各种问题的分析、论述;又有众多一线校长、教师的经验交流。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集学术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于一体,以专业品位、文化风范为定位,以期与广大教师,与基础教育共同成长最佳栏目
在这里我要推荐 刘儒德教授支持的《教育中的心理学》栏目,这个栏目对我启发很大,我想只要看过这个栏目的教师,只要认真思考,肯定会有收获的。在第二期的栏目中,刘教授例举了一个延迟满足的心理学实验,也叫“糖果实验”,这个实验的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实验对象是史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一个房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颗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是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2块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的吃掉糖;有的孩子一再犹豫,但是还是忍不住把糖放在嘴里。另外一些孩子用尽办法让自己坚持下来:有的孩子闭上眼睛,避免让自己看见十分诱人的糖果;有的将脑袋埋入手臂里,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甚至努力让自己睡着。20分钟以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糖。刘教授介绍了这些还在在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不同表现。在长达14年的追踪调查以后,表明:那些更善于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未来成功的希望。笔者感觉颇有道理,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学生的智力差异不是大,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差异极大,有的学生就是没有办法保持安静,课堂上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没有办法安心下来听老师上课,而另外的孩子却很安静和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两者的成绩相差也是十分巨大的,从教育心理学上笔者解决了一个困惑的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这些没有延迟满足习惯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
根据刘教授的分析和介绍,笔者黯然。因为,根据这个“糖果实验”,这些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行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实验中,这些孩子的年龄是4岁,而在笔者所任课的班级中学生的年龄是16-17岁。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恐怕已经成为心理定势,恐怕在短时间内事无法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差异的。古人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笔者这是最担心的是无法改变这些困难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心理和习惯。
因为这个实验透露出来的信息有2点要注意:第一,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行为时先天形成的。如果孩子的延迟满足是先天心理行为,那么在后天教育中要改变几乎不太可能。第二,早期家庭教育差别很大,教师根本无法把握。这里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水平差异极大,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这样的家长往往认为这样才是给孩子幸福,给孩子温暖和爱。其实这样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是最失败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等到孩子沉湎于电子游戏,网吧,或者陷于早恋不能自拔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溺爱不是爱,溺爱是害!对于这个问题,学校教育是苍白的,也是无力的,因为在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时候,学生的很多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已经定型了。
阅读感悟
《中国教师》改变了我
一、《中国教师》让我更热爱孩子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孩子,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孩子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偏爱懂事、听话的孩子,更要对那些调皮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孩子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孩子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中国教师》让我对学生更宽容
我自小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一点也不宽容,也常常令自己不开心,影响情绪。是《中国教师》,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要学会宽容对待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孩子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当渐渐蹲下来看学生,赏识学生时,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的,正等待着老师去发现,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她的一篇文章让我放下严师的架子,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以成长、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热爱、宽容、理解学生”的理念也融入了我的灵魂。现在,我与学生的和谐关系,都要归功于《中国教师》。
三、《中国教师》让我更解放孩子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应该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从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孩子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孩子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四、《中国教师》让我对生活更热爱
当人心变得浮噪,当人们对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中国教师》却情有独钟,渐渐读懂了她。这里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她没有让众多像我一样热爱读书寄予厚望的读者失望,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在这里,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文学风采精彩纷呈,我看到了教师的成功与艰辛,体验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工作不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中国教师》的日子里,“热爱、宽容、解放孩子”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