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是如何炼成的
(2024-09-03 22:08:27)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参差真我 |
【师德征文】
好老师是如何炼成的
对此,笔者的理解就两个字:真实----真情实爱,真才实学,俗称德才兼备。
先谈谈真才实学。
我们的学生,或许有九十九个缺点,但他们一定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分得清高低好坏。现在学生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老师没有点真才实学,想让学生喜欢与铭记,门都没有!老师的真才实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能上一堂好课,这一点我估计毫无争议。有句俗话叫“一技在手,衣食无忧”, 与现在倡导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意思。把课上好,就是老师的“一技在手”,就是老师的“工匠精神”。这,是老师安身立命的基础。
在老师成长的道路上,我不否认花样繁多的培训、继续教育、参观学习等方式的作用,但自己有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才是最为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用大白话说,就是语文老师可以不懂数学,但数学老师必须懂点语文。这个观点,可能有争议,但我依然坚持。
当老师的,有一个比较准确得体优雅的表达,是最最基本的要求。
当班主任,如果每次都将班会课上得像“新闻联播”,会不会影响收视率?
教数学,怎么才能化难为易?就涉及一个表达问题。比如,前不久我讲到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概念很简单:分段单调,界点单调,可学生就是不明白。怎么办?请李白杜甫出马:飞流直下三千尺(单调减),一行白鹭上青天(单调增)。
好的表达,咱们得学古人,古人那是真厉害,太有名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咱不说,我们就看那没名的,比如柳永柳三变,其实名气也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个“凝噎”,一个“虚设”,简直出神入化。
再如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柔柔的病态美,跃然纸上,我见犹怜,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表达不能出错,比如“您们,凯旋而归,谢谢聆听”的说法,就是错的!
靠教材与教参两本书,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所以,我们除了把课上好,还应该有广泛阅读。请相信: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有用,也都无用,我们阅读的痕迹,就在这若有若无之间,留在了课堂。每个年轻的朋友,不妨轻轻地问自己:快餐时代,流量时代,还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吗?
有真才实学只是成为好老师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就像有电,不一定灯亮,还得线路畅通,这“线路畅通”就是 “真情实爱”。
什么是“真情实爱”,诚如我们学校校长周锦泉先生五年之前所言:“爱在心里,牵在手里,盯在眼里,治在根里”。亮点在最后一句“治在根里”,一个“根”字,含义深长,倡导的是一种“深度德育”,是一种“爱的境界”。
2003年,我由湖南来到这里,学生程度简直是简直天壤之别。为此,我调整了漫长的六年,特别喜欢当班主任的我,一直到09年才继续,一当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学生,所以至今11年无间断。只要走近他们,我们就会发现,东升高中的孩子,除了分数差点,习惯差点,他们的纯真与美好,与那些一流高中的孩子相比,没有区别!
下面就怎么当班主任,简要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眼光乐观:坚信每个孩子的心底,都蹲着一尊佛,就看我们拿着怎样的刻刀。
目标明确:《资治通鉴》有句话叫“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与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排序的意思是一致的,这个排序,是不可撼动的!育人在前,教书在后,三年看分数,三十年看人品,三百年看传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处事公平:学生有帅气的,有磕碜的,有富裕的,有贫穷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不好的,老师都必须一碗水端平。孩子的心很敏感,老师给的泪水,只能流向肚里。那里面没法晒太阳,也没法放干燥剂,所以,我们不要委屈任何一个学生!师生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是:老师在圆心,学生在圆上,等距离交往。
言行体谅:任何一个集体,不能没有铁的纪律,铁是凉的,但我们不能忘记,教育,可以没有风度,但绝对不能没有温度。
留住童心: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千万别装,该与学生“鬼混”的时候,就抡圆了“鬼混”,大胆与他们打成一片,千万别扭扭捏捏!
注意细节:姑娘的脚臭与大妈的脚臭不一样,年纪大了,要注意“社交距离”,这种距离,与年龄成正比。年龄大的老师,近距离接触学生,最好佩戴口罩。
班主任是干什么的?我认为班主任首先是爱学生的,我们要给孩子父亲一样的爱。当然,不能放弃原则。
一套“组合拳”下来,结果通常很美好。比如我现在的高三(8)班,虽然分数不漂亮,但他们精神很灿烂,心情忧郁的开朗了,个别男生的兰花指不见了。他们很宽容,没有嫌弃我满身的老气横秋,我跟他们的关系,说得夸张点,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也相随。现在“大刀像老师头上砍去”的极端不是时有发生吗?我敢担保,这样的事情,在我的班上,绝对不可能出现!
夫妻之间,只要感情好,哪怕远隔万水千山,也能月明千里寄相思;反之,就算朝夕相处,也会身在曹营心在汉,俗称同床异梦。师生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要想赢得学生的“芳心”,智慧与情感,一样不能少。
班主任工作,三流育形,二流育心,一流育神。这个主要靠营造厚重的班级文化来实现。班级文化,就像熬中药,不能太性急。好比酿酒,别酿啤酒,要酿烈酒,让学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醉上三十年,兴旺三百年!
我到底有没有达到“一流育神”的层次,我不知道,但我的学生毕业之后,大多能“常回家看看”,特别难得的是,他们不但看老师,还看“同门”师弟师妹,给他们带吃的。这已经成为我所带班级的一种传承,这个我并没有具体要求过,完全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是不是有点“一流育神”的意思:人散了,神还在,孩子毕业了,但一个移动的班级还在,温暖,不畏惧。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高中班主任有其自身特点,为此,想了这么几个关键词:
参与,融合,愉悦;童心,佛心,同理心。
“童心、佛心、同理心”说的是工作情感。
好老师德才兼备,“今天让学生喜欢,明天被学生铭记”。好老师主动修炼,这种修炼,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很美好很享受,是老师获得精神解放和职业幸福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
如果能够“向天再借五百年”,我想我不会再留读书太少的遗憾----读三百年圣贤书,当五百年班主任。与各位读者共勉:
读一读圣贤书丰富自己,当一当班主任愉悦自己。
这就是老师的岁月静好,我通常都真诚不会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