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满讲台,常怀家国(五雅讲座一)

(2024-06-15 15:25:56)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安化五雅2108

情满讲台常怀家国(五雅讲座一)

五雅的老学生,诸君新朋友:xxx

第一学习他人是为了完善真正的自我

你不能作我的诗,正如我不能作你的梦。可以吸收营养,不必改变基因。

班级工作目标:三流育形,二流育心,一流育神。

第二句武功需要教育教学的激情更需要

高考就像逛超市,分数就是人民币。身为高中老师,高考明镜高悬。精通业务,能让学生赚到“人民币”,是老师最为直接的魅力。

讲台需要武林高手,更需要心灵捕手---美好心灵;家国情怀;无疆大爱

爱在心里、牵在手里,盯在眼里,治在根里(中山朋友经典语录)。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蹲着一尊佛,就看我们拿着怎样的刻刀。就算遇上花岗岩,也别轻易放下,心里的(不是手里的)刻刀!

第三句淡泊功利将享受纯美的教学人生

人是唯一诞生两次的动物,一次是身体诞生,一次是精神诞生。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获奖,也不是加薪,而是在我们的哺育下快乐成长的学生。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是靠一本又一本证书来证明,而是被一届又一届学生所铭记。

读一读圣贤书丰富自己,当一当班主任愉悦自己。

这就是老师的岁月静好,敢问诸君是否颇有道理。

 

                                20230807,周一

 

后整理成文

情满讲台,常怀家国

本是后山人,偶作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祸福,待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所以,我今天是英勇现身,我这日渐凋零的昨日黄花,献身诸君这气势磅礴的明日朝阳!

千帆阅尽……既然要说,就来两句“鹤发童言”,“语言”的“言”。童言无忌,很多非我所做,是我所想,此点,是必须特别特别声明的。否则,贻笑大方。

第一句:学习他人,是为了完善真正的自我。

你不能作我的诗,正如我不能作你的梦。可以吸收营养,不必改变基因。

我们不乏学习的机会,但我们一定要明白:不要试图去变成他们,而是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可资借鉴的智慧与营养,以便让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也不要一味地迷信他们,而是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判断,取其长补己短,以便让自己成为更出色的自己。一个人只能做自己,不能做别人。专家、名师们的观点,可以吸取营养,切勿顶礼膜拜、盲目随从。

之前的不说,单说临近退休的这14年,在广东中山,在下连续五届14年班主任,最后一届没能圆满没能到头,家长与学生,特别是家长,各种强烈挽留。班级家委会的到学校交涉了三趟,最后将希望我临聘一年跟青年朋友一同“毕业”的诉求闹到了市政府民生网站,好在我那段时间时刻关注“事态发展”,第一时间知道,并让他们删帖了事。因为这事真要闹大了,对我个人任何负面影响都没有,总不可能因为家长不择手段的“挽留”而不允许我正常退休吧。但湘粤两地的政治生态可能不一样,这事闹大了,有可能往“意识形态”问题上面靠,怪学校一家长问题都处理不好,影响学校考评,进而直接影响全校180多位老师的年终奖---假如每个老师少五千,就是九十多万。我是一走了之,但走得情何以堪?!

上面说了这么多,我试图表达的意思是:中小学老师不像大学教授,哪个朝代都看脸,人过五十不喜欢,我似乎是个意外。其实,我自认为自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十多年班主任,各种学习不少,新模式、新理念层出不穷,可我学不来。我的招数全是老得没牙齿的:追求“以文化人”,有点“以德治国”的意思,法律像阳光,道德像空气,这样似乎有点“深度德育”的味道。

怎么当班主任,我个人的体会是三流育形,二流育心,一流育神。

怎么才能实现“育神”的目标,不能单靠规章制度与说教惩罚,主要靠营造一种刻在心上、深入骨髓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好比酿酒,不能给学生酿啤酒,跑几趟卫生间就没了。要给学生酿烈酒,让他们“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醉上三十年,兴旺三百年!

举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古成才之道……像中医

穿越,向后,向前,暂停

第二句:武功需要,教育教学的激情更需要。

高考就像逛超市,分数就是人民币。身为高中老师,高考明镜高悬。精通业务,能让学生赚到“人民币”,是老师最为直接的魅力。

在广东中山,有同事朋友曾经这样说:老周之所以到点了,还能当班主任,主要是数学课上得好,学生信服。这话算是三分真实七分艺术,三分道理七分鞭策,因为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武功”有多好,我有“走麦城”的时候,只是偶尔才有“过五关”的时候。比如这回一到五雅,学校就委以重任,直接上高三,高考成败,事关学生前途,事关学校声誉,实在是压力山大啊!

孩子进入高中,师生缘分三年。三年看分数,三十年看人品,三百年看传承。尽管分数并非教育的全部,但最最简单粗暴直接的,就是分数!影响分数的因素,是复杂的,老师“教学武功”的高下,无疑是决定因素。

但在下依旧认为,教育最鲜明、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审美的活动(而非武术的活动),是一种走心的活动(而非离心的活动)。真正成功的教学活动主要靠的是什么?不是武功秘籍,而是教学激情、心灵宝典。因此,我们始终坚持认为,讲台需要武林高手,更需要心灵捕手。教学武功固然重要,但不是根本,它是第二位的。尤其是在教育生态不好(传统文化流失、学生负担过重、上下一齐折腾、社会日趋功利、人口出生减少的当下(希望延续的时间不要太长),绵延不绝的激情,便尤为需要,也尤为重要!

教学激情来自哪里?

一是来自我们的美好心灵:关注自身心灵,抚慰自身心灵,尊重心灵召唤,聆听心灵之声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地沟里流出来的是油。只有心海里流出来的,才是春天。

二是来自醇厚的家国情怀,简而言之就是“为国育儿(男儿女儿,都是儿)”,孩子不一定姓周,但一定都姓中,中国的中!

三是来自纯真的无疆大爱,这个理论依据是我们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老话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是果,有因必有果,因果不可改。那么因就是老师本身得像父亲、像母亲。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表面看是对学生的要求,要尊师重道,深入地看是对老师的要求。说得更直接点,老师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

美好心灵、家国情怀、无疆大爱,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爱”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事最最基本的常识。---八十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爱的奉献》,唱出了爱的力量---再(也)没有心的沙漠,再(也)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站在操作的层面而言,激情来自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用梅城俗话来说,就是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别人。而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远远没有将自己想象成学生,与学生互换角色这么简单。因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所扮演的角色丰富多彩而非单一,在家里,是父母是儿女,在学校,是老师是学生。就我的有限实践与肤浅思考,换位思考至少有以下四个维度:

首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孩子是自己的好”,是因为父母看孩子,总是一种比较宽容比较积极的眼光,特别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即使孩子今天不好,也期待,并且坚信,明天会更好。如果当老师的,有一双父母一样“宽容与积极”的眼睛,则在我们的课堂上,好学生会急剧增加,问题孩子会直线下降。每当学生让自己焦头烂额、狼狈不堪的时候,就会“轻轻地问自己”: 如果这些学生都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又会对他们怎么样?

其次,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家长。我们或已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我们的孩子已经在上学或将来会上学,他们都有他们的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碰上什么样的老师,那么我们就应该做什么样的老师。任何一个老师,都迟早会有家长与老师双重身份,既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上好老师,那我们自己就必须做一个能让家长放心的好老师,如果自己不称职、不尽责,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运,遇见好老师,这不是不讲道理吗?

第三,把学生当做自己的老师。很难设想一个老师凭借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知识技能就能够吃一辈子的老本,胜任教学工作。那么,教师自身的成长又主要靠什么呢?我不否认在岗培训、名师指引、教研活动等等途径的作用,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得益于学生,是他们的疑问、困惑、创意等等,促进我们去思考去斟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老师最好的老师,对于老师的成长,军功章里起码有一半是学生的功劳。

第四、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将自己当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老师与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角度,同样一节课,或许我们自己认为不错,专家领导也认可,但只要学生不喜欢,就应该“一票否决”,这无需任何理由。因为学生是否满意,应该是教学活动主要的评价标准,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因此,我们要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儒雅、睿智、幽默、有趣、有效、轻松、平等?

备课的时候将自己当学生,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因此,我们不妨经常审视自己:如果我是自己的学生,会满意自己的教学吗?

说点细节,比如学生实在太累了,课堂上小睡片刻,又有何妨?毕竟,身体比分数重要;学生迟到了,提醒他在楼梯上跑慢点,别摔跤;平时多微笑,少拖堂……

我在乎分数,但尽量不搞集中营式的题海战术。哪怕到了高三,我追求的是巧干带来的高效。否则,六门文化课,就算每个老师只留半个小时作业,学生就得花三个小时来完成……教了四十二年书,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学生是真没人拿我当亲爹,我是真拿他们当亲孩子,所以,在任何时候,我都不会让他们:“受尽红尘千般苦,未展青春一次眉!

我的一位老师朋友,就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有一个比较经典的16个字:爱在心里、牵在手里,盯在眼里,治在根里,对此,我深以为然!

爱的功能很强大,能收回失去的教育戒尺(有爱做底横着走)、能应付恶化的教育生态……何以解忧?唯有真爱!

当下的“教育生态”不是太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班主任的酸甜苦辣,非亲历者,不能感同身受,但这不是我们躲避的理由。我们坚信: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蹲着一尊佛,就看我们拿着怎样的刻刀。就算遇上花岗岩,也别轻易放下,心里的(不是手里的)刻刀!

特别说明一点:“深度德育”不能靠守,老师们不能将脑力干成体力,陪伴未必是最长情的告白,将学生的心灵,装上发动机,才是王道。打个比方就是,夫妻之间,同床共枕,同床异梦者有之,远隔天涯,心心相印者有之!

第三句:淡泊功利,将享受纯美的教学人生。

老师很累,班主任更累。但请恕我直言,我们本可以不这么累,本可以累得更有价值;我们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日常教学所累,而是为功利心所累----如果我们首要乃至唯一追求的目标是拿金奖银奖、受领导器重、让同事仰望、等学生孝敬,等等,那么,此类目标实现的漫长过程会让人感觉很累很苦,而目标实现那一刻给人带来的成就感与虚荣心也极有可能昙花一现。如此为他人而教学,甚至为他人而活着,唯独没有自我,又怎么可能不累?

仔细想想,我们的累有多少是因为学生?如果真的是为我们的学生所累,或许那就不会感觉多累了,因为那是老师本该有的累,而且那种累或许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累并快乐着: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变化是看得见的,学生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在学生身上,我们获得的成就感是随时随地都可能体验到的。

在中山,记得一位请来的专家谈班主任的三部曲,第一是积累(意思),第二是成功,第三是成名。这第三在下实在难以苟同。我喜欢八十年代一首歌的两句话“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可红楼梦里面又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上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在注重功的当下社会,每个人都有正常的功利追求,这无可厚非。人是唯一诞生两次的动物,一次是身体诞生,一次是精神诞生。身体长相取决于遗传,只能“为所欲为”,精神长相则取决于后天父母、师长的正确引导,万万不可“随心所欲”。老师,是一个高雅的群体,我们注重高雅(五雅:德、行、言、志、趣)的精神追求,物质上,则信奉老祖宗的知足常乐,数学解释、哲学解释,有道理没?

佛家有八苦,……人生苦短,还让自己不开心,得多亏啊!如何让自己开心,很简单八个字:和平年代,战场姿态,学会“匍匐前进”。人有晕机的,有晕车的,有晕船的,唯独没有晕地的。所以,人要放低姿态,靠近大地。这样的姿态,好处太多了----亲近学生,不会摔跤,不会受伤。都趴到地上了,任何风霜雨雪、明枪暗箭都伤不了自己。苏东坡有四句话,……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地,是最好的紫金莲!人,只有矗立在坚实的大地,方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也就是老话说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特别地,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两眼向下”,最大的功利追求应该是学生的成长,我们最大的生命享受也应该来自学生的成长。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获奖,也不是加薪,而是在我们的哺育下快乐成长的学生。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是靠一本又一本证书来证明,而是被一届又一届学生所铭记。这样的好老师,无需指标,无需竞争,收获内心祥和宁静,所带来的职业幸福。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可不是吗!孩子最美,童心最净,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清澈纯粹,他们有是非对错,遇事率性而为。请坚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享受无处不在,点点滴滴都值得回味,只要我们有一颗仁爱博大的心,有一双清澈敏锐的眼,我们就能享受教育教学的点滴温暖。小学、初中太嫩,大学太老,高中生芳华正好!有幸站在高中的讲台上,我们就具备了得天独厚、无与伦比幸福优势。

这样的职业幸福,班主任得天独厚。网上有句话,调侃某些旅行的人是这么说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拍照,到了宾馆睡觉,到家一问,啥都不知道。一个不当班主任的老师,就像一位这样的旅行者,错过了与学生深度交流的风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读一读圣贤书丰富自己,当一当班主任愉悦自己。

这就是老师的岁月静好,敢问诸君是否颇有道理。

第一句:学习他人,是为了完善真正的自我。

第二句:武功需要,教育教学的激情更需要。

第三句:淡泊功利,将享受纯美的教学人生。

各位青年朋友,这三点,是当班主任的先决条件,甚至是必要条件,至于具体操作,教育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跳跳大路通罗马。这三句话,绝对不是说教,只能算是交流,让我们共勉吧。

 

                      诸君的新朋友:xxx     20230807

 

备用话题之一:老师自我成长的最佳途径是读书

一是老师为什么要读书?

人都要读书,而老师,是特别需要读书的一个群体。学校跟医院不一样,别看咱学校不起眼,收治的可都是“疑难杂症”,别看纪中一中那么牛,收的反倒是几乎没病的人。而且,现在的学生,网络开拓了他们视眼,老师不读书,跟不上他们那千奇百怪的节奏。所以,我们学校的老师,未来的老师,更加需要阅读。

道理很简单,老师是吃开口饭的,这就要求老师,有一个比较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靠遗传,后天靠阅读。

什么才是好的表达,有意义,有意思。好的表达,可以让人轻松就记住。比如:……

也有反面的,……

跟英语一样,汉语也讲求词汇量,一个好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义词掌握得怎么样,比如思念、想念、怀念,程度不一样;倾听、聆听、垂听都是听,情感色彩不一样。

这其实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老师读什么样的书。

二是老师读什么书?

专业与非专业的书,都要读,通过“博览群书”,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读经典,读唐宋诗词,不是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而是每个老师的公共课。

三是读书的黄金时间

对于读书的年龄,古人有过一个很好的规划,大意是616岁,诵读,1626岁,贯通,2636岁,涉猎。

诚哉斯言!所以,在下跟各位年轻的朋友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除非想辞职,否则一定要趁着年轻,多阅读,争取让自己“业务精湛”,单靠教材与教参两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我这辈子最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趁着年轻,好好读书!千万别像我一样,混了差不多一辈子,可还是这个鸟样子。当然,我不否认参观学习、专家讲座等其他各种途径,但这些,都远远不如安静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家,比如陶行知、叶圣陶,没有哪个是培训出来的!

四是我们读书的终极目的

安静读书,只有风月,没有功利。

公鸡下蛋,母鸡不舒服,如果下的是鸭蛋,鸭子也不舒服了。

咱们常说“五福临门”,所谓五福,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其他都身不由己,但“康宁”与“好德”,是可以修炼的!

备用话题之二:提前介入,培养干部,公平公正,狠抓落实

我酒量巨差,但名声不错。因为我习惯于趁着开始还清醒的时候,一个不落,喝上一圈,这叫公平对待,礼数周全。于是很多朋友都说过:老周其实挺能喝的。其实我是“不喝最佳,一两正好,二两就晕,三两就倒。”

跟学生交往,跟敬酒一个道理,一个都不能“落下”。比如两个学生来问题目,左边的成绩好点,右边那个差点,一共说五句话,我一定得有三句话,是对着右边说的。

一个人素养的高下,体现在他对弱者的情感与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