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部编本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理解与建议

标签:
转载 |
部编本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理解与建议
团结路小学王宁宁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风光”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个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教材安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学习来落实语文要素目标。
第一部分
一、语文要素的概念解释
1.“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我们首先得先理解“关键”这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1995年印刷)中,关于“关”的解释中又一项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守卫处所”,还有一项是“比喻事物重要的转折点或者不容易度过的一段时间”;关于“键”的解释是:“使轴与齿轮、皮带轮等连接并固定在一起的零件”,从这个字的解释来看,离开了“键”,机械的“轴、齿轮和皮带轮就不能协调统一的转动”。综合这两层意思,词典中对关键的解释是:“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所以,“关键语句”的关键,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面”而不是在形式上面,并不是所有的“承前启后、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都是关键语句,确定关键语句应该着眼于“内容特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集中表现或者概括。(引用高主任博客内容)
由于文章是由一句句话、一段段话组合而成的,与“键”和“轴、齿轮和皮带轮”组成一个运转整体类似,所以,在界定什么是“关键语句”的时候,可以参照“键”的解释和作用来思考——“关键语句”,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在文章当中起到类似“键”的那个核心作用的句子,它应该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灵魂,这个句子指挥着其他句子来完成表达一个意思、一种思想观点、一种情感态度。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看文章的若干句子、段落之间,哪个是具有类似于“键”的作用的,在直接地在表达着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活着在表达上起着“统领”的作用,这个或者这些句子就是“关键语句”。就是理解“段落中不同的句子写出来了什么共同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段落的主要的意思。当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既要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又得读懂其他句子与关键语句的关系,进而读懂段落写了什么意思。(引用高主任博客内容)
2.自然段是相对于逻辑段而言的 , 指的是“换行而又能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阅读文章时 ,我们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细读 ,一步一步地分析的;写作文章时 ,我们是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再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写 ,一步一步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的。这里的一段话,主要指的是“一个自然段”。
二、本单元语文要素编排意图理解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有的在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意思,有的是在一段话的末尾或中间。借助这些关键句,就能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可以说,“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是帮助学生从词句的理解走向段的理解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基础上,三年级下册提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要求。这个要求只有在学生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判断具有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关键语句,从而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很显然,后一个要素必须建立在前一个要素的基础上,是前一个要素的发展和提升。
第二部分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与“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的关系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读懂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读懂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基础。尤其是读懂关键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借助读懂关键词语来读懂关键语句的意思。这就很重要了。找到那这些句子都是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是关键语句,这句话,就是这段话的意思,读懂了这句话,就读懂了这段话的意思——或者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或者在读懂每一句话的基础上,想一想:这段话围绕着那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段话就是什么意思。(引用高主任批语内容)
本单元语文要素包含读和写两个方面,并提出相应要求,它们有时相互独立,有时相互关联。教学时需要关注这些不同的情况。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就是从读到写的一种编写思路:学生在体会到“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后,就可以课文的典型段落引路,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从而降低习作的难度。
第三部分
一、本单元语文要素要求达成的建议。
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以下三首古诗的教学可以运用书后的注释,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古诗。达成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达成书后练习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的目的。
1.望天门山让学生自读自悟, 自主评价这首诗,让学生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句,写一写自已读到的感受。并相应地进行汇报交流中,在交流中,抓住本诗的关键字词时行点拨引导,在这首诗中,“断、开、回、出”等关键字应 细细品味,“断和出”字写出了天门山的险峻、高大。应让学生看图 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找出天门山所表现的特点。并指导学生读出自已的感受。“开和回”这两个字写出了长江水的汹涌澎湃,应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江水一到这就出现了这种回旋的现象?”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真正涵义。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诗眼即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上。而这一诗眼意识,在引领学生细读全诗时,巧妙的渗透和落实。
3.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抓住本诗的关键字词时行点拨引导。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湖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没有写,但联系上下诗句,我们很容易看到此时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天上有个月亮,水里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水天一色、水月相互映衬,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白天的繁华浮躁,人生的坎坷不平在此情此景中被荡涤,被消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山水之“和”,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
4.《富饶的西沙群岛》可以结合课后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个问题展开,先让学生找到主要段落,再在主要段落中找关键语句,进而理解主要段落。初读课文之后进行按课文内容填空训练:我国的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那里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式各样)的珊瑚;鱼群(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这样的训练,既找出了关键词语,又概括梳理了课文内容,扎实、有效。
第二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这段话中的关键语句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其他句子,具体讲的是“色彩和美丽,还有出现这么多色彩的原因”。(引用高主任博客内容)
活动一:借助第一题课文写了海滨小城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怎么样?“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活动二:依据第二题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活动三:借助第三题画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抄下来。“指导学生摘抄写得好的句子”。
例如第4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在这一段话中,关键语句是“小城的每一个庭院里都栽了很多树。”下面具体讲“栽了多少树,哪些树”。开头的句子没有写这么多树怎么样。但是,接下来的段落有一句话“小城的公园更美”、结尾又说“这座海滨小城真实又美丽又整洁”。虽然在第4段话中没有说明“美丽、整洁”特征的关键语句,但把上下文结合起来,就知道这段话主要讲的是“小城的庭院很美丽”的意思。(引用高主任博客内容)
6.《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可以结合 “如果你去小兴安岭旅游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说说理由。”这个课后训练来展开。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作者把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作为描述重点。春天,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景物来描写;夏天,抓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抓住“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描写;冬天,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的特点。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不仅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关键语句如下: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这个词可以用换词法来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抽出”更准确,更形象。“嫩绿”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通过实物展示来理解。
2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及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理解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封”在课文中的意思。
3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水气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中。用“浸”字来形容雾中的森林,使人感到森林就像一幅水墨画,画面有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可以抓住“升”和“浸”两个字,想象小兴安岭早晨的雾景,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小兴安岭雾多、雾浓的景象。
可通过多媒体或录像把秋风吹来、树叶飞落的样子展示给学生,从而理解“飞舞”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想象落叶的样子,再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飞舞”,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看到树叶飘落,作者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7单元整理
(结合交流平台,完成单元整理的建议)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的教学,应该围绕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梳理来展开。
设计了让孩子们完善知识树这样的环节。
先让孩子们围绕知识树上的内容小组讨论,有那些句子,再在小组内完善知识树。最后全班交流
写出页码段落
完成之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这些句子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自学着这样写。
这类练习对于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探求体会句子含义的规律,掌握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和技巧。
第六单元内安排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里有多个围绕关键句来写的典型段式,并在课后安排了相应的小练笔,如“从下面的途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等。此外,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梳理和总结了“关键句在段前、中、后的三种写法”,语文园地里还有“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的练习。这样的安排与单元习作要求的“围绕一个意思写身边的一处美景”之间衔接配合紧密,既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阅读中习得的表达方法的机会,又为习作做好了充分地铺垫,避免进行低水平的平行训练。从整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来看,由“写几句话-----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再到“写一件简单的事”,习作要求慢慢提高,坡度平缓。本单元一些课后的小练笔为本单元习作铺设了台阶。
第四部分
推荐阅读资料
《美丽的小兴安岭》之文本解读
引用高主任博客
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cf2070102xtna.html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http://blog.cersp.com/index/2943606.jspx?articleId=2313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