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战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2016-12-10 12:45:08)
经济发展风火运行,市场每天都在变化。聚生俱灭,老的品牌死去,新的品牌崛起。真维斯如何保持每年20%的稳定增长速度,几年后做到一个更大的规模?对此,杨勋说了12个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企业战略之父迈克尔R26;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差异化战略”,核心观点是:企业应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一些在全行业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战略指导过许多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整个旭日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差异化战略”的创新史。
旭日诞生的背景正是香港制衣业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制造业支撑起香港经济半边天,而尤以行业门槛较低的制衣业最为繁荣,高峰时集中了港岛劳动人口的70%。杨钊、杨勋便从这个最蓬勃、最初级的行业入门,开办了旭日制衣厂。
高度繁荣的背后是激烈的竞争。香港制造业建立在出口基础之上,成衣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起初,为鼓励企业出口,港府把出口配额授权给商人。旭日成立时,出口配额几乎被起步较早的领先者瓜分完毕。没有配额,就没有出口权,旭日不得不向大型服装企业要订单。
旭日产品可靠,信誉上佳,但“人在屋檐下,必须低头。吃人家剩下的东西,只能赚取最微薄的利润”。杨钊与杨勋就想,“既然最先获得配额的企业能在香港成功,为什么不能把这种模式套用到其他地方”?当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制衣业还属新兴行业,不进行出口管制。但杨氏兄弟明白,随着出口增加,迟早有一天这些地区将实行出口管制,到那时谁掌握出口配额,谁就能获得成功。1978年,成立3年的旭日在菲律宾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工厂,此后又到不设出口管制的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中国内地开办工厂。
这是旭日最早的“人优我转”。
20世纪80年代,香港制造业竞争白热化,企业纷纷转移阵地。这时,旭日早已布局成功,在东南亚和中国内地建立优势,握有大量出口配额,实现了“人无我有”。
大量外来企业涌入,快速拉动了当地制造业,供求关系随之变化。供小于求时,生产商占有主导地位;反之,生产商地位下降,经销商地位凸显。
竞争压力下,制造业不像之前好做,许多服装企业关闭工厂,转做贸易。尽管握有出口配额,旭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行业周期带来的冲击,设立了贸易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向贸易倾斜的同时,旭日没有放弃本行,而是一边保持制造优势,一边巧妙地将工厂、贸易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建立内部合作竞争关系。同一集团,各部门既独立又合作——依据市场规律寻找最优合作对象,在外有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代工厂,则将订单外包;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内部工厂。这样一来,内外融会贯通、交叉互补,使生产、贸易更富生命力,实现“人有我优”。
工贸结合的优势在于保证生产、贸易环节的控制力。贸然关闭工厂转做贸易的企业很快发现纯做贸易的弊端,大批企业死亡,部分苟延残喘,小部分则无奈向工贸结合转型。
旭日再一次先人一步,买下“Jeanswest”品牌,涉足零售,均是出自“人无我有”的考虑。在这过程中,旭日完成了“SPA模式”的优化改良,独创总结了许多行业理论。对比那些同时起家或者起步更早的香港制衣同行,旭日始终处于浪潮之巅。
许多外来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多半亲历亲为,不会设立加盟连锁,真维斯一开始也是如此。
中国市场较欧美地域广阔,人口基数庞大,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消费能力存在差异,每一个细分市场情况各异。换句话说,不是外来品牌不愿意做加盟连锁,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做。GAP、ZARA、H&M、优衣库,四大外来品牌均是直营。对于它们而言,建立直营网络,已是浩大工程。
不过,真维斯进入内地市场更早,建立的销售网络更广,相比“外国部队”,品牌市场开发早已“人有我优”。开拓进入纵深阶段时,在二、三线城市以下市场,真维斯灵活变动策略,引入加盟,借助加盟商地方资源打开市场缺口,“四两拨千斤”,实现“人优我转”。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不仅贯穿于企业历史的决策发展,还表现在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培养后备人才上,真维斯“人无我有”,具备其他同行没有的优势开办了自己的服装专业教育。
1987年,旭日在惠州开办了一所服装学校,几经变迁,后被并入惠州学院服装系。20多年来,惠州学院服装系的许多毕业生都进入真维斯工作,“现在总部1 400多人,三分之一来自那里”。
1992年,旭日不惜重金,聘请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为顾问,协助推行ISO9000计划。从高层到普通职工,上下协力,仅18个月就取得ISO9000证书,而当时内地多数服装企业对ISO9000这项国际质量标准还闻所未闻。大进制衣厂1994年引入“品质圈”管理方法时,内地还没有像样的服装企业,香港服装界也刚开始探索质量管理。1995年,香港同行亦步亦趋地摸索ISO9000之际,旭日获得全中国制衣业的第一张ISO9002品质认证书。
通过认证后,杨钊撰文总结:“现代化社会中,竞争激烈,每时每刻都有后来者居上,如何保持企业的江湖地位?如何令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其法则是改善,不断改善。”
如何改善?宗旨是保持优点,改正缺点。如何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个目标?则要依靠管理,也即目标管理。
为什么要实施目标管理?
一、为了提高效率,保持竞争力;
二、企业庞大,人员众多,为了统一认识,增强凝聚力;
三、作为衡量效率的标准;
四、提高透明度,令全体成员知道方向,共同努力,发挥众人力量;
五、克服企业只靠几个人的封闭式管理难题;
六、克服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懒散作风,增强合作精神;
七、激发自主创新的精神;
八、培养各级主管独当一面的能力。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
一、做何事;
二、谁人负责;
三、什么时间完成;
四、工作的进度;
五、定期检讨。
目标管理的工具:
一、设立生产责任制(包括销售责任制);
二、设立成本责任制;
三、财政预算;
四、现金预算;
五、每月的财务报告;
六、设立考核制度:有功者奖,有过者罚。
目标管理推行的形式:
一、由命令形式转为合作形式;
二、由控制转为协助;
三、由考核到共同评定。
目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订立的目标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过高或过低;
二、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有只求交差的思想;
三、目标不应缺乏弹性;
四、不能由个别主管包办代替;
五、不能把目标管理作为惩戒或为难各级主管的手段;
六、不能期望目标管理解决一切管理上的问题;
七、必须持之以恒。
企业战略之父迈克尔R26;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差异化战略”,核心观点是:企业应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一些在全行业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战略指导过许多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整个旭日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差异化战略”的创新史。
旭日诞生的背景正是香港制衣业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制造业支撑起香港经济半边天,而尤以行业门槛较低的制衣业最为繁荣,高峰时集中了港岛劳动人口的70%。杨钊、杨勋便从这个最蓬勃、最初级的行业入门,开办了旭日制衣厂。
高度繁荣的背后是激烈的竞争。香港制造业建立在出口基础之上,成衣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起初,为鼓励企业出口,港府把出口配额授权给商人。旭日成立时,出口配额几乎被起步较早的领先者瓜分完毕。没有配额,就没有出口权,旭日不得不向大型服装企业要订单。
旭日产品可靠,信誉上佳,但“人在屋檐下,必须低头。吃人家剩下的东西,只能赚取最微薄的利润”。杨钊与杨勋就想,“既然最先获得配额的企业能在香港成功,为什么不能把这种模式套用到其他地方”?当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制衣业还属新兴行业,不进行出口管制。但杨氏兄弟明白,随着出口增加,迟早有一天这些地区将实行出口管制,到那时谁掌握出口配额,谁就能获得成功。1978年,成立3年的旭日在菲律宾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工厂,此后又到不设出口管制的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中国内地开办工厂。
这是旭日最早的“人优我转”。
20世纪80年代,香港制造业竞争白热化,企业纷纷转移阵地。这时,旭日早已布局成功,在东南亚和中国内地建立优势,握有大量出口配额,实现了“人无我有”。
大量外来企业涌入,快速拉动了当地制造业,供求关系随之变化。供小于求时,生产商占有主导地位;反之,生产商地位下降,经销商地位凸显。
竞争压力下,制造业不像之前好做,许多服装企业关闭工厂,转做贸易。尽管握有出口配额,旭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行业周期带来的冲击,设立了贸易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向贸易倾斜的同时,旭日没有放弃本行,而是一边保持制造优势,一边巧妙地将工厂、贸易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建立内部合作竞争关系。同一集团,各部门既独立又合作——依据市场规律寻找最优合作对象,在外有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代工厂,则将订单外包;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内部工厂。这样一来,内外融会贯通、交叉互补,使生产、贸易更富生命力,实现“人有我优”。
工贸结合的优势在于保证生产、贸易环节的控制力。贸然关闭工厂转做贸易的企业很快发现纯做贸易的弊端,大批企业死亡,部分苟延残喘,小部分则无奈向工贸结合转型。
旭日再一次先人一步,买下“Jeanswest”品牌,涉足零售,均是出自“人无我有”的考虑。在这过程中,旭日完成了“SPA模式”的优化改良,独创总结了许多行业理论。对比那些同时起家或者起步更早的香港制衣同行,旭日始终处于浪潮之巅。
许多外来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多半亲历亲为,不会设立加盟连锁,真维斯一开始也是如此。
中国市场较欧美地域广阔,人口基数庞大,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消费能力存在差异,每一个细分市场情况各异。换句话说,不是外来品牌不愿意做加盟连锁,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做。GAP、ZARA、H&M、优衣库,四大外来品牌均是直营。对于它们而言,建立直营网络,已是浩大工程。
不过,真维斯进入内地市场更早,建立的销售网络更广,相比“外国部队”,品牌市场开发早已“人有我优”。开拓进入纵深阶段时,在二、三线城市以下市场,真维斯灵活变动策略,引入加盟,借助加盟商地方资源打开市场缺口,“四两拨千斤”,实现“人优我转”。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不仅贯穿于企业历史的决策发展,还表现在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培养后备人才上,真维斯“人无我有”,具备其他同行没有的优势开办了自己的服装专业教育。
1987年,旭日在惠州开办了一所服装学校,几经变迁,后被并入惠州学院服装系。20多年来,惠州学院服装系的许多毕业生都进入真维斯工作,“现在总部1 400多人,三分之一来自那里”。
1992年,旭日不惜重金,聘请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为顾问,协助推行ISO9000计划。从高层到普通职工,上下协力,仅18个月就取得ISO9000证书,而当时内地多数服装企业对ISO9000这项国际质量标准还闻所未闻。大进制衣厂1994年引入“品质圈”管理方法时,内地还没有像样的服装企业,香港服装界也刚开始探索质量管理。1995年,香港同行亦步亦趋地摸索ISO9000之际,旭日获得全中国制衣业的第一张ISO9002品质认证书。
通过认证后,杨钊撰文总结:“现代化社会中,竞争激烈,每时每刻都有后来者居上,如何保持企业的江湖地位?如何令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其法则是改善,不断改善。”
如何改善?宗旨是保持优点,改正缺点。如何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个目标?则要依靠管理,也即目标管理。
为什么要实施目标管理?
一、为了提高效率,保持竞争力;
二、企业庞大,人员众多,为了统一认识,增强凝聚力;
三、作为衡量效率的标准;
四、提高透明度,令全体成员知道方向,共同努力,发挥众人力量;
五、克服企业只靠几个人的封闭式管理难题;
六、克服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懒散作风,增强合作精神;
七、激发自主创新的精神;
八、培养各级主管独当一面的能力。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
一、做何事;
二、谁人负责;
三、什么时间完成;
四、工作的进度;
五、定期检讨。
目标管理的工具:
一、设立生产责任制(包括销售责任制);
二、设立成本责任制;
三、财政预算;
四、现金预算;
五、每月的财务报告;
六、设立考核制度:有功者奖,有过者罚。
目标管理推行的形式:
一、由命令形式转为合作形式;
二、由控制转为协助;
三、由考核到共同评定。
目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订立的目标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过高或过低;
二、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有只求交差的思想;
三、目标不应缺乏弹性;
四、不能由个别主管包办代替;
五、不能把目标管理作为惩戒或为难各级主管的手段;
六、不能期望目标管理解决一切管理上的问题;
七、必须持之以恒。
前一篇:公信比自信重要得多
后一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