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项实验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途径

(2012-10-23 08:38:29)
标签:

教育

630715西南师范大学 杨泰良 西南师大附中 冯大学

(这是我1996年实验后发表的文章,当时得到恩师杨泰良的支持,我不明白的是现在国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要求更严,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是越来越重,我希望老师们都静下来想想,我们该如何来减负提效,反正我是坚持了的,效果也从来没有不好过)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数学来看,主要表现在常以多种形式超规定增加学生上课时数,学生课外作业题量过大,复习迎考时尤甚,课本上的习题总是“供不应求”,名目繁多的各类习题集、复习资料、同步练习册等仍然充塞着学生的书包,尽管国家教委已明确明确限定了小学和初中学生课外作业的时间,但情况仍改变不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主观因素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方法失当。如片面认为,学生做题越多,见过的题型越广,应考就越保险,对“题海战术”意犹未了,避其言而行其实,也有的是在竞争条件下不得已而“寸土必争”。对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全面发展,则研究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西南师大附中初96级的两个平行班作了一项简单的对比实验,结合在这两个班三年严格控制教学课时数和作业量取得的初步成效,意在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作一点探索,这项简单实验的方式是在两个班复习教学时,对几何、代数各一个单元先进行事前未通知的摸底测验,然后用轮组实验法分别以不同的题量进行该单元的讲例和练习,再对该单元进行第二次测验,统计出考分后进行对比分析。

 

1、 实验情况

实验1.1 对象:初9612

时间: 19951121日上午第一节(50分钟)

测验内容:几何“相似形”一章

题目构成:共四个大题,其中一大题含8个填空题

摸底测验结果:

班级

分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30-49

30以下

平均分

1

4

6

8

3

7

17

7

56

2

4

4

5

6

4

16

12

51

摸底测验后,两个班各用8学时(每周5学时)集中进行这个单元的复习。在1班课堂上讲例题共32题,布置课外练习32题。在2班课堂上讲例题共24题,布置课外练习16题。1班比2班多讲练的题是2班讲练题中的类似题,不增加新型题和高难题。

 

实验1.2 时间:1995127日上午12节(100分钟)

测验内容:同实验1.1

题目构成:共八个大题,其中一大题含10个填空题

试验测验结果:

班级

分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30-49

30以下

平均分

对比班(1班)

16

11

12

3

3

6

1

79

实验班(2班)

16

8

5

11

6

4

1

76

 

实验2.1 时间:19951211日上午第一节(50分钟)

测验内容:代数“二次函数”一章

题目构成:共四个大题,其中一大题含9个填空题

摸底测验结果:

班级

分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30-49

30以下

平均分

1

5

5

8

8

11

9

6

59

2

4

6

9

8

3

14

7

56

摸底测验后,两个班各用8学时集中进行这个单元的复习。在1班课堂上讲例题共24题,布置课外练习(5x210题。在2班课堂上讲例题共32题,布置课外练习(5x420题。其中有三天两个班均未布置练习,安排学生自己阅读复习教材。

 

实验2.2

时间:19951227日上午第56节(100分钟)

测验内容:同实验2.1

题目构成:共八个大题,其中一大题含6个选择题,第二大题含8个填空题

试验测验结果:

班级

分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30-49

30以下

平均分

对比班(1班)

15

13

8

11

0

4

1

79

实验班(2班)

8

16

12

4

3

6

2

75

 

2、情况说明及实验分析

本年级共五个班,在初一编班时生源情况总体基本持平。期中1班是全年级唯一的住读生班(家离学校较远),12班的数学教师也是1班的班主任。从初一起,12班的数学课就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学时数进行,没有以任何形式加过课。平时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均是书上的习题,从不补充例、习题。每学期期末复习,除课本上的复习题外,也从一些资料上选取部分题给学生讲解、练习和测查。但均是利用课内完成、课内讲评,不占课外时间。复习阶段课外练习题量也相对其他班少。不要求学生购买课外习题资料。每学期末,全年级都是用统一试题考试,流水法改卷。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根据教务处统计数据,初二(上)缺)

 

 

 

初一(上)

初一(下)

初二(下)

初三(上)

初中升学统考(150分)

120分以上人数

100分以上人数

90分以下人数

1

71.2

83.8

80.4

70.4

45

79

8

2

70.3

82.8

79.2

66.8

345

78.7

80.9

71.3

57.6

25

70

29

同时,12班自初一下期起一直保持了全年级优生率最高和差生率最低。1996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重庆市参赛学生获80分以上共77人,西师附中初三学生中有9人获80分以上,其中8人在12班(每班各4人),由于12班学生平时课业负担较轻,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支配,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他学科成绩也在全年级处于领先地位。

这次12班的单元测查对比实验只是给出了近三年自然条件下教学对比尝试的一组“特写镜头”。由于实验样本较小,周期短,其结论的局限性和实际误差很难避免。但作为减轻学生负担取得一定成效的一个佐证,其相关程度较高,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了。由这两次对比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1、两次突击摸底测验,两个班的平均分均未达到及格分,这是因为,测查的这两章都是初二下期学习的,距这次测验已近半年,学生由于知识遗忘的缘故没有考出实际水平。这再次说明了对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及时强化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是学习之母!”)因此,迎考前的复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差生掌握知识技能尚不牢固的带普遍性的问题。

2、每个单元通过8个学时的复习练习,两个班平均成绩均提高20分左右(1班由于住校,平均成绩已稳定高于23分左右)。而无论1班或2班适当减少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练习题数量,并未对该班测验成绩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反而在两次减少题量的班,学生成绩回升的幅度均比增加题量的班更大些。如几何复习后测查(2班做题较少),1班由原来50分以下24人减少到60分以下28人(回升幅度58%),而2班由原来50分以下28人减少到60分以下11人(回升幅度61%)。代数复习后测查(1班做题较少),2班由原来50分以下21人减少到60分以下11人(回升幅度48%),而1班则由原来50分以下15人减少到60分以下5人(回升幅度67%)。优生成绩回升的差异相对较小些。这一方面说明差生对复习的依赖程度更强,量与质并不呈正比例关系。过量的讲练往往是造成抄袭和应付了事的主要原因。有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并对主体的思维活动产生抑制作用。

3.结论即建议

     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其中发展能力是教学的核心。当前数学教学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识的不足,缺乏正确、有力的教学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只注重教学的近期效果,满足于学生的能模仿

类型解题。由于学生能力发展滞后,学习中更多是依赖于死记硬背,为应付考试,就只有针对各种题型大量练习,围追堵截,以数量求质量,形成所谓的题型教学和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使厌学情绪增长,学习效率下降,形成一种教学上的恶性循环,西师附中初9612班三年的教学实效及上述对比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减轻学生负担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教育的辩证法。当然,减轻负担的涵义决不是消极的,并不是以少为好,甚至放任自流,掌握适当的“度“,讲求科学的教与学的方法是关键。这两个班在树立良好的班风,融合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及注重思维活动过程教学上下了一定功夫,也是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上事例,我们提出几点构思与同行们共商。
  
1)学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应该用战略眼光看待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要适当淡化成绩竞争上的心理满足。小学取消留级制定以与国际教育接轨,在我国已指日可待,这是为消除成绩对儿童的束缚的重大举措。要建立这种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2)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其身心特点,让学生超负荷地、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和“模仿类型+强化训练”式的做题是教学上的蛮干。用这种方式获得的考分成绩其“含金量”是不高的。应更多地信任学生,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还学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有效发展的前提。

(3)激趣、启思、致用是现代教学的三部曲。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在志趣的牵引下主动、愉快的学习,而不是在巨大的压力和逼迫下学习;应启动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让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而不是靠记忆加模仿学习;要加强数学活动(思维活动)过程教学,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只满足于会解生造的形式化的成题。

4)注重情感效应,贯彻因材施教。师生情感与教学效果呈正相关。鼓励的态度对学生是重要的,对差生更是宝贵的。很多情况下,教师对差生的不良情绪和态度在抵消着自己教学上的努力,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应成为教师施教的常识。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学生自不例外,因此,永远没有理由歧视有学习愿望的差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不仅应体现在课堂、个别辅导方面,也应体现在作业上,长期以来布置作业的“一刀切”有必要改进,可以将统做题改为基本题和选做题两类,如果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各得其所、力所能及,那么现在大量班5%20%的特差生是可望改观的。

该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湖北)1996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