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一课有感
(2012-11-25 20:18:16)
标签:
感想原创 |
分类: 教育教学 |
2012年11月25日上午在四实小大礼堂,有幸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亲身感受了吴正宪老师的教学风采,吴老师的课就如一股小溪,清晰流畅,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她态度谦逊平和,与学生真诚的沟通。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简单的几张图片;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没有精彩罕见的情境创设,有的只是简单的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就是这么普通的五年级的《认识方程》一节数学课却让吴老师演绎地精彩绝伦!四十分钟的数学课堂,让我真正感受到一个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融入学生的场面,整节课像一把磁铁,牢牢的把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深深地吸引着,更何况正在台上听讲的给孩子们呢?
下面,我就说一说吴老师讲座的精彩处,是怎样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一、由直观到抽象。
吴老师借助天枰帮助学生建立了方程的概念。实物天枰比较精密,操作很麻烦,很花时间;改用课件天枰,操作由老师随意调控,虽然操作方便,但学生没有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于是,老师就自己制作了学生能参与活动的直观的天枰——用纸盒做的天枰,两端的托盘之间的横杆中心用螺丝相接,然后借助直观教具的形象展示,把抽象的方程直观起来。
二、创设学习情境,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吴老师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巧妙的把方程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方程概念,而不是肤浅的“含有字母的,有等于号的式子就是方程”字面上的理解。
三、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吴老师利用天平秤,把天枰左边托盘放进180克香蕉和未知质量的苹果,天平秤右边托盘放进300克的砝码,通过放进苹果,拿走苹果一连串的操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用数学语言(式子)来记录:x+30=180,180+□=300,180+x=300,180+x>300,180+x<300……接着,老师指导学生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分类时,吴老师的一句话为学生的分类做铺垫:
师:“刚才,我们在操作天平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学生:“两种,平和不平”。
师:“对,不管是向哪边倾斜,总之都是不平。那你们能够将以上这些式子按照这样来分分类吗?”
简单的几句话,就使得学生不能乱分类了,只能把式子分为相等和不相等的情况。不然,分类的方法就很多了:比如含字母的和不含字母的,带方框的和不带方框的……如果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无法控制。
四、拿走直观天枰,建造心中的天枰。
吴老师创设情境图:一壶装有2000毫升的水往两个暖壶倒满水,再往一个200毫升的水杯倒满水,正好倒完。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正好倒完”找出等量关系来表述这时心中的天枰,最后抽象出天枰,进而用式子表示心中的天枰:2x+200=2000,在这个过程中就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五、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
吴老师认为,方程就是讲故事,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方程,把抽象方程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站在老师旁边就有方程,你能讲个故事吗?”学生身高145厘米,教师身高x厘米,教师比学生高35厘米,根据此活生生的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列一个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意义。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为方程增添生命活力,从而加深和丰富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六、亲切的语言,深度的评价。
“你总是在那关键的时候,说那关键的话。”——试想,孩子得到了老师这样的肯定,怎能不继续全身心的学习呢?
“别急,人家会!”——这时对反应稍微慢一点的孩子的最好的安慰和激励!
“你有问题,问他呀,接着问!”——这是对孩子多么信任啊!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面对大家的结果,比较一下,想对自己的方法做出点思考吗?”——让学生反思自己,反思课堂,真正抓住了数学的根——思维!
最后,吴老师的课讲完了,师生都说再见了,在座的学生都不想离开,看到这依依不舍的场面,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有的同学说:“老师,你有QQ号吗?”有的同学说:“你再给我们上一节好吗?”还有一个同学,一直埋怨班长喊起立,说:“我不想走”,老师,你抱抱我,行吗?吴老师说,下次我们还能见面的,这时学生才离开了座位。
总之,通过听、看、感受吴老师的课堂,我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我将在以后教学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