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教学中认知冲突的设计

(2014-03-31 16:02:55)
标签:

华夏

学习态度

错误

小组

很难

教育

认知冲突指的是人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驾驭教材,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认知冲突”的设计,是教与学相结合的最佳契机,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引发认知冲突的前提条件
(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生认知冲突的产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个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教师很容易引发其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欲望。而对于一个学习态度消极,对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教师是很难引发其认知冲突的。学生甚至会有意地回避教师的教学设定。因此,教师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营造自然、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的心理和学生“学”的心理。只有在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密切与学生沟通,尽量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见解,而不是强迫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
二、引发认知冲突的设计策略
(一)巧妙设置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在《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的教学中,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之前,我让同学们回顾一元一次方程。提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同学们面对熟悉的知识,纷纷做了正确的回答。接着我趁热打铁,提出“什么叫一元二次方程?”这个问题。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才有同学说:“我知道,5x+2=3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5x+2x=3应该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我微笑不答,故作沉默,以引发学生们继续思索。接着就有同学提出:“5x+2x是一元一次方程,因为5x+2x=3其实就是7x=3,只有5x2+ 2x2=3才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样,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旧知识设置疑问让同学们对新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同学们对新知识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合理设置错误,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出错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等底等高”的概念,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就采用了这一策略。同学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了让学生利用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倒入空圆柱中,观察几次可以装满。实验完毕,我问同学们,谁能够告诉我圆锥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呢?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的,有的学生说:“三次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学生说: “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我故作惊讶,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大家得到的答案不一样呢?那老师也来做一次试验,看看究竟哪个小组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我将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课本上明明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呀? ”同学们都露出了疑惑的神色……“老师,我觉得您用的圆锥太小了,我们小组的这个圆锥就刚好三次可以倒满,您试试我们小组的这个。”于是,我按照学生的提议重做实验,结果自然与课本一致,从而使同学们明白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三)逐一提问猜想,引发认知冲突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进行猜测,然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以此来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时候,我分步提问,让同学们逐一猜想。
第一步,提出“小明画的三角形与小刚画的三角形全等,最少需要确定几个条件呢?”我让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进行猜想、探讨,然后归纳学生们探讨的结果: ①一个条件:一个角相等或者一条边相等都可以。②两个条件:两角相等或者两条边相等;一个角和一条边相等。③三个条件:三个角都相等,三条边都相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两条边和一个角相等。
第二步:我接着提问:“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只给两个条件画三角形,大家比较一下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第三步,我继续提问:“按给出的三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又是否全等呢?”接着,我让两位学生按照以下条件分别画出三角形:三角形的两个角是:60°和80°;三角形的两条边是:6cm和8cm;三角形的一个角为60°,一条边为8cm。两位学生分别按照以上条件一一画出三角形后,再用剪刀剪下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分组进行对比。
就这样,我以问促思,步步为营,让学生进行猜想、探究,使他们在认知冲突中获得新知,锻炼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来源:华夏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