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的写景特色赏析
(2014-02-20 11:10:25)
标签:
教师特色花逐蝶花点踪影教育 |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收录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主要介绍作者住在徐公店的见闻,通过对暮春景色惟妙惟肖的描写,表达对春天里的乡村生活的赞美和感叹,对田园美景的欣赏和留恋,对天真无邪的儿童的喜爱。语言真挚朴实却感情强烈,将一幅祖国的春景图勾勒得栩栩如生。
一、实景描写,饱含感情
全诗并没有对作者感受的直接抒发,而是从眼前之景着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方的一条幽静的小路和小路旁的疏疏密密的篱笆墙。全诗的第一句,就已经大体勾画出了一个乡村的图景。小路、篱笆墙都是田园气息十足的事物。场景由近及远,像摄像机那样,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和宽阔的油菜花地在镜头下展现出来。全诗以这两句开篇,便给人一种宁静安详,清静悠远的感觉。给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和行文基调。
场景基调定好了,就该描写景色。包括大场景下具体物体的色彩、形状等等。“树头花落未成阴”。这句诗的解释有好几种,主要的差别在于对“落”字的理解。按现在的汉语意义,“落”是凋谢,凋败的意思,但这与全诗描写美丽的春天景象有些矛盾。所以,我们就要深刻理解,“落”字在古代诗词中的意思和韵味。《康熙字典》里有一种解释:落,始也。也就是说,“落”是开始的意思。“落”字在古代诗词中频频使用。如,宋朝赵师秀的“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后人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开,一种是凋谢。《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又餐秋菊之落英”。的“落”就是开放的意思。但是不管哪一种理解,都不能影响诗的主旨,也不伤害诗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我们所能猜想到的场景就是一片美丽的花朵映入眼帘。这种美好的场景,已经是深刻的,形象的,而于一个“落”字如何理解并没有太大关系。
前两句,已经将一幅春景图生动地描画了出来。但这些景物,都是静止的,祥和之中缺少一丝灵动和纯真。所以,作者在第三句中,便用动态的儿童追逐蝴蝶场景,完善了这种整体美。小孩子们相互追逐着,跑跳着,追赶翩翩起舞的蝴蝶,这个场景不禁让人会心微笑,同时又被儿童的天真纯洁所打动。
二、动静相生,虚实结合
通过上面的景物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在写景,勾勒场景的手法上,采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
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一动一静之间,把整个画面雕琢得无比细腻。使文章更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写蝴蝶就是虚实结合,一会儿在孩子们的追逐下漫漫飞舞,一会儿又落入菜花地里不见踪影。把蝴蝶的灵动和轻盈凸显出来。这两种手法,在古代诗词歌赋的写作中十分常见,例子非常多,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句是一弯明月透过林间松木,静静地照在大地上,就是静写。流动的泉水在石头上轻轻流淌。就是动态描写。清澈的月光下才能清晰地看到流动的一弯泉水,流水的声音更能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出了山中清幽寂静的意境。
三、字句之间,意境完美
很多人读诗,要求完整无误地对诗词的每一句作出解释。于是,便对本诗的“落”字如何理解产生了不同意见。甚至对诗句描写的到底是暮春时节还是初秋时节产生了争论。一些文学工作者在深入实地的考察下,认为的确是描写的暮春时节。此时,枝头花开,田地里菜花正盛,与诗文描写的最为符合。
但是,诗给人最大的美感在于一种整体场景的氛围,而不是每一个小小的细节。花到底是在枝头盛开还是已经落在地上,并不影响对暮春时节的场景勾画。要知道,枝头有花,那么地上就一定会有少许落花。这样,抬头低头都能看到花的美丽,才是诗文真正想要表达的。也只有这样一幅由花点缀而成的春景图才是极具美感的。也只有这样,孩子们踏花逐蝶,蝴蝶落入菜花地之中,才有一种真正的融合感,将篱笆墙,幽径,花朵,儿童,菜花,蝴蝶这些意象完全地融合在一起。
诗歌,就是能用短短的几十字就能表达出一份真挚的情愫,一种深刻的美感。这种情愫和美感,是一字一句积累而来,并不单靠每个字的表达。所以,与其关注字里行间的意味,倒不如把握大局,着眼整体,感受诗歌的魅力和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华夏教师
前一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教学
后一篇:也谈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