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艺术《会动的娃娃》活动案例
(2019-07-09 13:52:03)
标签:
教育 |
观察分析幼儿的活动行为,据此调整与改进指导策略,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它能推动幼儿更加快乐地活动,自主地学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追随孩子的活动过程,探究孩子们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更加快乐自主且有效地游戏、活动。
实况记录
今天这节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艺术课。课程名称为——美术活动《会动的娃娃》。这节课我采用疑问导入的方式进行。我说:孩子们,你们看我手中的娃娃和我黑板上的娃娃有什么区别(教师事先做好会动的娃娃、在黑板上画一个娃娃)?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我手中的娃娃会动,很好玩,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我向孩子们介绍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发给孩子纸后,他们都很愿意去操作,兴趣很足。
但是,孩子们刚进行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有的孩子把娃娃的头、四肢画的大小各一,比例不均衡;有的孩子把娃娃画的很小。这些问题都不允许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分析与思考
孩子们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这些问题,我必须进行思考并对原有方案进行改进,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问题:在孩子们操作之前,我讲解的是不是够详细?孩子们是不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我的讲解内容?平时的经验储备是不是不够?(平时没有画过分体的娃娃)
调整策略
我决定让孩子们暂停操作,请孩子们观看我的示范并针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加以指正,提供可行性操作方案。
实况记录
通过示范与讲解,孩子们能够顺利的完成画的部分。接下来进行的环节就是剪了,这一环节进行的也并不顺利。孩子们拿起剪子迟迟不敢下手,我询问孩子怎么不剪,孩子们告诉我:老师我不敢,我怕剪坏了;老师我不会。我想了想心里很不是滋味。
分析与思考
面对孩子们遇到的这一难题我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我们幼儿园的孩子都是从水平不同的其他幼儿园升进我园大班的,他们在以前的幼儿园可能很少接触剪刀、甚至是没有接触过剪刀(现在的家长普遍对孩子过于娇惯不能大胆放手,怕剪刀伤到孩子。很多幼儿园面对家长的态势也是更加惶恐,更怕伤到孩子),所以才会产生今天的问题。
调整策略
策略:我决定将本节课的活动进行调整,将本节课的内容临时调整为“我为娃娃做新衣服”(请孩子们在废弃的纸上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线条图案),然后请孩子随意剪,锻炼用剪刀的能力和手的灵活性。另外,我还利用早晨入园活动和接园前活动时间让孩子剪废弃纸张上的图案。
实况记录
经过一周时间的用剪刀练习,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决定将之前的活动进行下去,孩子们这次面对自己画的娃娃没有犹豫、胆怯,显得自信了很多。果然孩子们这次真的剪出了自己喜欢的娃娃,孩子们很兴奋,我也为他们的收获感到高兴。最后,孩子们很顺利的将摁扣装订在了娃娃上。
孩子们对于自己亲手做的娃娃爱不释手,都在和同伴小声的交流,我做的是我的宝宝、我做的是小公主苏菲亚、我做的奥特曼……
调整策略
面对孩子们高涨的情绪,我决定让孩子们大胆的介绍自己的娃娃,孩子们很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大家,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活动延伸
本节课在孩子们的笑声中结束,但是我们的活动仍在延续。我决定将“娃娃们”放到表演区,让孩子们在进行区角活动时进行“娃娃表演”“我来学皮影”。孩子们对于这样的活动都很愿意参加,投放很成功。
总体介绍
我想这节“会动的娃娃”虽然开展起来非常的不易,很耗时耗力,但是我觉得值得。孩子们能够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对图形的整体感知、用剪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想一节好的课程活动都应该是和其他的语言、社会等领域互相融合渗透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收获,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和乐趣。所以平时,我们要多备课多反思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争取每节活动都开展的更加有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