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缪徐: 教学和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教学 |
教学和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下)午好!
利用今天的机会,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专业发展的体会,我汇报的题目是:教学和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整个汇报分为两块,一是上好课是成长的基础;二是会研究是成长的关键。
一、上好课是成长的基础
怎样才能上好课呢?我的体会是四点:
1.练好说功。教学基本功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个人觉得说话的基本功——说功非常重要,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好多信息,是通过教师说的途径传递给学生的。怎样才能练好说功呢?我觉得有三种做法可以借鉴:(1)以听促说。看电视时,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说的、演员是怎么对白的;听优秀教师的课时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通过听,学习别人的咬字发音,借鉴别人的讲话思路。(2)以说促说。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登台发言,无论是在校上班还是外出学习,只要是有说话的机会,总不要轻易放过。我觉得和陌生人交流、跟外地人交流,收获是挺大的,一来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二来可以培养普通话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3)以写促说。用电脑写文章,如果你用的是智能输入,正好可以纠正普通话的发音;文章写多了,你讲话的条理性、流畅性自然也就具备了。
2.吃透文本。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人认为以本为本的说法,似乎有些过时了。其实不然,吃透文本依然是备课、上课的首要环节。对于化学学科而言,我觉得吃透文本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策略:一是反复阅读文本,初步感知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二是分析文本,理清主要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瞻前顾后,找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承接关系。以“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文本处理为例:通过阅读文本,得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子的基本性质,即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通过分析文本,明晰三个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流程,即通过图片感知、计算感知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确很小;然后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让学生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最后用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引领学生围绕分子间究竟有没有间隔的问题展开探究。通过瞻前顾后,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和原子以外,还有教材后面还要介绍的离子,因此,在汇总学生对物质构成情况的猜想时,要强调: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3.学会磨课。2005年8月至今的四年内,我曾执教过三节省级公开课,五节市级以上教学比赛课,拍摄过14节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录像课。回顾这些课的执教经历,我最深的感受是磨课非常重要。我的磨课体会主要有五点:
(1)教学设计要讲究自主性。
(2)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一是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简单地说,就是教学环节要有一根较为明晰的串线,以次减少教学的零散性。去年11月全国学会在安徽黄山举办了全国初中化学优课评比,我参赛的课题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对于二氧化碳装置探究这一环节,通过对教材的有效整合,我设置了“相信你会思考”、“相信你会选择”、“相信你会变通”、“相信你会设计”四个版块。“相信你会思考”解决是的是知识基础问题;“相信你会选择”解决的是初步应用问题;“相信你会变通”解决的是灵活应变问题;“相信你会设计”解决的是应用能力问题。四个小版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上述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教材中、教参中是没有的,必须依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依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和提炼能力。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二是删除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2006年11月份参加省优课评比的课题是“溶液的形成”,在学生配制好蔗糖(食盐)溶液之后,我原先设计的提问是: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试教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有说发现蔗糖(食盐)溶解的,有说蔗糖(食盐)消失的,有说蔗糖(食盐)分散的,从下一个问题(蔗糖或食盐为什么会消失呢?)的提问及课件出示的内容等角度看,学生回答蔗糖(食盐)消失最好,但学生的回答很难“到位”,其间浪费时间不少,最后老师还是要把答案往这个方面靠,预设痕迹太明显。后来,我将这一提问改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然后再设问:蔗糖溶液、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设计的问题变得简明了,师生活动中的疙瘩也就减少了,教学进程流畅了许多。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三是提炼教学环节之间的三种语言。一是导入语言,二是过度语言,三是结束语言。“溶液形成”一课的课前播放的九寨沟的风景图片及音乐《神奇的九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语言是比较华丽:刚才,美妙的音乐,童话般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州的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九寨沟。九寨沟人间天堂的美誉,主要归功于那里的水。不过那里的水不是纯净物,而是溶解了其它物质的混合物,化学上把这种混合物称作为溶液。2007年参加华东大区优课评比的课题是“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该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一条上坡型曲线,因此,设计结束语时,我来了个借“线”发挥:本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了,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物质的溶解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同学们化学学习的道路好似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新高!
(3)实验安排要讲究简约性
理化生的教学离不开实验,但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并不是越多越好。讲究实验的简约性是避免实验过多过滥的好方法。“溶液的形成”一课中,学生共做了四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
|
实验内容 |
第一次利用 |
第二次利用 |
|
配制蔗糖(食盐)溶液 |
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特征,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 |
将硫酸铜溶液加入其中,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 |
|
碘加到水中 |
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 |
|
高锰酸钾加到水中 |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 |
|
|
植物油加到水中 |
探究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
(4)亮点预设要讲究适度性
但亮点的预设也要讲究适度性,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决定了,试图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出彩,都有亮点,这种想法是难以实现的。
备“溶液的形成”第一稿教案时,我曾把“几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探究预设为亮点,具体方案是:(1)学生猜想(能)。(2)设计方案(将氯化钠和蔗糖同时加入到水中搅拌;将硫酸铜晶体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高锰酸钾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等)。(3)学生实验。(4)学生从便利和现象明显的角度评价上述实验方案(从便利以及节约药品的角度看,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这一方案最好;从实验简捷以及现象明显的角度看,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这一方案最好)。无论从学生思维发散的角度看,还是从探究要素完整体现的角度看,这种预设都是有亮点的。但试教情况表明,学生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其它探究活动的进行。因此,修改教案时,我简化了这一探究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已经配制的溶液以及实验桌上提供的溶液(硫酸铜溶液等),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虽然这种设计亮度不及原先的方案,但亦能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同时也保证了其它教学环节亮点的存在。
(5)双边活动要讲究主体性
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说白了,就是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代其动脑,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其动嘴。这就要求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思考价值,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不要急于“和盘托出”,而要耐心“引航导渡”。限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就不再列举实例了。
总之,磨课是打造好课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很艰苦,但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苦中寻乐,通过磨课,磨掉落后的教学观念,磨掉陈旧的教学方式,磨出精彩的教学人生。
4.注意细节。这里的细节,是指备课、磨课以外的细节。(例子略)
再向大家汇报第二个问题。
二、会研究是成长的关键
1.练好文字功夫。我觉得通过小品文的撰写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小品文的题材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亲情、景观、生活、学科等。请大家看一下近年来我发表的几篇小品文(见ppt)。我觉得,类似的小品文写多了,文字功底总会有一定程度提高的。
2.留心研究素材。我们一线教师可以研究的素材是多方面的,有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实验研究、课例研究、习题研究等,对于这些研究素材,能及时留下痕迹的尽可能及时留下痕迹,不能及时留下痕迹的,要通过定期回顾的方式,把这些素材汇总起来。2005年是我们地区实施化学新教材的第一年,在教学过程中,我留心到了新教材中知识逻辑顺序颠倒的几个实例;发现了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认识原子构成的过程是教学的好素材,也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实验过多过滥所存在的弊端,五一期间,我把这些零散的素材汇总了一下、疏理了一下,写出了《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的三点感悟》一文(见ppt),该文将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化学教学》杂志2007年第9期。
3.抓住写的契机。抓不住写的契机,是有些老师写不出东西的原因之一。其实,只要你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写的契机还是蛮多的:激情来了,是写的契机;灵感来了,是写的契机;任务来了,是写的契机;上完研究课了,是写的契机。只要你不让这些机会,从你身边溜走,你就一定会写出文章。我近期发表的文章中,就有好多是契机带来的。在化学课上善用比喻是我教学语言的一个特点,一次习题课上我连用了四个比喻,效果不错,我忽然产生了灵感,把先前用的那些比喻搜罗搜罗,不是可以出一篇文章吗?于是《让比喻成为学生轻松学习的催化剂》一文便产生了,该文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7期,灵感成了我写的契机;2005年暑假,学校要我在教师培训活动中的讲讲教学反思的方法,事后我把讲稿稍加整理,写出了《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教研文章的撰写》一文,该文在2006年第1期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近年来,我陆续上了级别较高的公开课、比赛课,每上一课,我都要以该课的打磨体会为素材,写一篇研究文章(见pt),这是执教教研课给我带来的写作契机。
4.潜心打磨文章。和好课是磨出来一样,好文章也是磨出来的。一篇文章不是一写好,就能发出去、就能发表的,必须有一个磨的过程。首先要磨文章的内容,如果自己写的内容,别人已经写过,你就得作删减、作更改、作补充;其次,是磨标题,大标题要能吸引编辑或读者的眼球,凸显文章的中心,小标题要能围绕着大标题展开,要能提炼出每一部分文章的内容。再次,磨细节,从语句的连贯,到谴词造句,到标点符号的使用,每一处都不能放过。磨文章的过程中,也可以听听别人的意见,适当参考别人的好文章。只有把文章磨到自己满意的地步,你的文章才有可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别人的满意。
教学和研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教学不研究,终年在事务中打圈,教学迟早会陷入高原;只研究不教学,时常在空中楼阁上跳舞,研究最终会成为无源之水。我们一线教师只有将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业务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成长才不会成为空谈!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录:缪徐简介
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南通市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化学学科带头人,南通市学陶先进个人,如东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6年获南通市化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05年获南通市化学优课评比一等奖;2006年获江苏省化学优课评比一等奖;2007年获全国化学优课评比(华东区)一等奖;2008年获全国化学优课评比特等奖。2005年以来,先后在南通市“咸阳支教”、省“化学教师培训”、省“金帆杯”、省“名师之路”、教育部“送培进藏”等大型活动中执教教研课或做学术讲座,2007年暑期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在省教育电视台拍摄优质教学资源教学片14节。近年来,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研究》等四十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400余篇,其中有10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或目录索引。(联系电话:13813626699)
http://gzhx.fhedu.cn/htmledit/sysimage/icon16/zip.gif教学和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TITLE="[转载]缪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