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学习

(2014-07-21 16:29:38)
标签:

365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学习(一)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的和美语文  

  

 一、和美语文解读  

 “和美语文”是 盛 老师在借鉴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思想,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通过构建“亦雅亦俗”、“雅而俗”两种和美语文阅读教学范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雅之美和通俗、实用之美,努力创造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那么,究竟什么是和美语文?怎样实施和美语文呢?  

(一)怎样正确理解和美语文  

1、和美语文的基本含义  

先来看语文教学中的“和”与“美”。 盛 老师认为,所谓“和”,是指相安、协调,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中华民族“尚中”、“贵和”思想由来已久。博学善辩的西周太史伯早于孔子两百多年前就提出“和同”论,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自然界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补充、相互克制的。“和”的根本功能和特征是生物,即促进事物的成长、发展。所谓“以他平他”之“和”,是相异事物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使对立的事物达到统一与和谐。这就是“和”在生物过程中所具有的平衡矛盾、协调关系的作用。“和”是动态的,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运动形态。唯有如此,才能生成新的事物。  

盛新凤认为,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更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瑰宝。孔子所述的“和”,是对立方面的联结、平衡、调和、渗透等,是处于动态的“中”。他认为,对立双方各执一端,都免不了“一曲之陋”,只有二者取长补短,彼此优劣相和,方是最佳状态。“中”是“和”的要求,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只有都能适度,达到“中”的状态,事物总体上才能和谐。“中庸”在本质上说是以“中和”为价值取向的。  

综合两位春秋先哲的思想, 盛 老师得出这样的结论,“和”是事物的两极(即矛盾的两个方面)融合后的产物,是虚化的、动态的“第三者”。这个“第三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庞朴在《浅说一分为三》中用了个“叁”的概念。这个“叁”就是“二生三”,是个动态化的产物,有“使之三”之意,指的是对立双方的结合、交融或统一。它非此非彼,中立不倚,亦此亦彼,两全其美。由于它是亦此亦彼,所以是对两极的包(包涵);由于它是非此非彼,所以可看成对两极的超(超越)。执两用中,是从知识转为智慧的过程。  

她指出,“和谐”无疑是美的化境。“和”与“美”有着内在的合乎逻辑的必然联系,在语文教育中当然也不例外。“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很早就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甲骨文中就有“和”字,原系古乐器的象形,其本义为乐器,后来引申为和声之义。古书中指出:“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就是用八种质料做成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所发之声虽然有所不同,但能达到谐和的程度而不相侵乱,致使人与神相通相和。外界的和谐引起了内心的和谐,由此产生美感。“美”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形都反映了先民的审美原型。《说文》中关于“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的释文,即是从味觉上肯定美的感受。在古典文献中,若不与善相混,美则专指对味、色等和谐感受。春秋,流行以“和”为美,就在于将对立的两极加以协调,而对立两极的协调,并不意味着将两端杂凑在一起,而是根据“和”的内在要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再来看“雅”与“俗”。 盛 老师认为,“雅”和“俗”是两个对立的、处于“两极”的概念。“雅”,新华字典的解释指美好大方。所谓“雅”,指文明优雅。“雅”的原意是“正”,指合乎正统规范。孙联奎《诗品臆说》在解释“典雅”时有言:“典,非典故,乃典重也;……雅,既风雅、雅饬之雅。”引申起来又有文雅、古雅、闲雅、淡雅等,例如说话有书卷气是文雅,客厅里摆设些古董是古雅,临事从容不迫是闲雅,打扮素净是淡雅。语文教育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粹文化,无疑应当是高雅、雅致的。这里指语文课的可鉴赏性,表现的总体特征是内隐的。而“俗”这里不是指粗俗,更不是庸俗,而是指“大众”的意思。多指语文教学的适切性和实用性,表现的总体特征是外显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童年处在启蒙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所喜闻乐见。阅读课“雅而不俗和者寡,俗而不雅则无精神滋养。”课上得太“阳春白雪”,会造成“曲高和寡”;太“下里巴人”,则会流于枯燥机械,缺乏美感和情趣。雅俗共赏的语文课,正是追求两极融通的那种“和美”境界。这就如同文学一样,胡适在一篇《什么是文学》的文章里曾经谈道: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二是逼人性,要动人。三是美,上面两种性联合起来就是美。  

  老师认为,孔子在《论语》中举出事物对立两端而体现中庸思想者,按其思维形式可分成六类,最典型的是以下两类。一类是甲乙两端相互补充、相互调剂,甲应同时有乙之相辅相成,即甲中有乙,乙中有甲,简称“甲而乙”式。如“学”与“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此,孔子将“学”与“思”构成一种对等关系,使二者相互为用而适得其“中”。另一类是甲乙两端,甲即甲,乙即乙,各归其当而相分相离,简称“亦甲亦乙”式。如“知”与“不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与“不知”是矛盾而不相合的两端,若将“知”与“不知”各归其所,则当为“知”,实际上已近于智,且已含有适中之意。显然,这样的分解,可以使两极融通的中庸思想内涵更趋丰富、思路更为清晰。  

由此可见,“和美语文”是“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谷共赏之美”的语文,既是一种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语文教学实践;实施“和美语文”,有利于平衡语文阅读教学中诸多极化现象,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语文阅读教学新境界,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2、和美语文的主要特点  

1)和美语文具有突出的审美性  

盛新凤 从闻一多 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得到启发,认为这对构建审美化的“诗意”的课堂很有借鉴作用。 盛 老师认为闻一多所提倡的诗歌的绘画美,指的是古诗中所描绘的色彩美。语文教学也是追求绘画美的,即追求“百花齐放”的教学格局,这既包括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个性,又包括各不相同的课型。 盛 老师还认为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科学。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是“情”。语文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煽情”的语 文 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由此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整个心灵都会被浸润,何愁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学中的“建筑美”,美在结构。课如流水,在流动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堂课的结构。一堂好课应是一个完整的“圆”,“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所以课堂结构设计应追求一种系统美。“圆”形的课,它的完整性、流畅性、延伸性、开放性,无不折射出迷人的美的气息。  

【案例片段】我们来看一段盛新凤执教的《春日》《游园不值》教学片段:  

(一)起━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 盛 老师常常想起我学生时代学过的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写得非常美,我想背几句给你们听听,好不好?
  生:好!
  师: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幻灯片出示,配乐朗诵)
  师:写得美吗?
  生:美!
  师:你们想不想来读一读?
  生:想!
  师:好,春天……(师引读)  

师:这几句话,就是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咱们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38页,请你先把《春日》《游园不值》这两首诗念一念,看看不能能把它们念得很通顺很流利!(生自由读这两首诗)  

(二)承  

师:真不错,很多同学都说要学难的,敢于向困难挑战,是不是?好,那么咱们就先学《游园不值》这首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有哪些理解古诗词句的方法?还记得吗?
  1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语序、补省略。(师板书:看、查、联、换、补)
  师:好,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试着学学《游园不值》这首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也可以找我商量,好不好?(生讨论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好,咱们现在交流一下!好,先读一下题目游园不值。(幻灯片出示插图与诗歌)(生齐读题目)
  师:题目什么意思,谁来说?
  1到园里去,没有遇上主人。
  师:把话说顺,你再说一次!
  1作者去游园,可是没有遇到主人。
  师:好的,这个“园”字在这里是什么?
  1是游玩的意思。
  师:“园”字?
  生1“园”字是花园。
  师:花园,对,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都有私人的花园,所以这个“园”字指的就是花园。好,我们一起来读第1句、第2句。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看屏幕读)
  师:这个地方有两个字特别容易写错,同学们自己在书的边上写一下,一个是“扉”字,一个是“屐”字。(生写)
  师:你们说古代的“屐”和“扉”就是咱们今天的什么呀?
  生:“屐”是鞋子,“扉”是门。
  师:这两句诗你自己能学到什么,汇报一下!  

(三)转  

师:满园的春色到底怎么样?诗人叶绍翁有没有写出来?没有直接写,而是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的空间。可是巧了,今天咱们要学的另一首诗《春日》,其中有好几句,是可以用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的,有没有兴趣来研究一下?(板书:满园春色)
  生:有!
  师:好,那我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来研究《春日》这首诗,你看看哪几句是可以描绘这满园春色的?(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师巡视指导)  

(四)合  

师:那么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诵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好不好?
  生:好!
  师:你想到哪一段,想到哪一首诗,就站起来!谁先来?
  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这是几年级学的?前两句特别合适,接着来!
  生:四年级。
  师:前两句特别合适,接着来!
  2《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这诗你怎么知道的?
  生2课外书里看来的。
  师:好的,再来!
  3《春晓》。(配乐,齐诵读)
  生4《草》(配乐,齐诵读)
  生5阳春三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白花争艳的盛会……增添了许多生趣。(配乐,齐诵读)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描绘得非常的美,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对不对!你们刚才描绘的画面就是“万紫千红”,就是“一时新”。你们看,这两个词用得多么的凝练、传神啊!同学们,“满园春色”诗人叶绍翁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的想象和描绘却填补了这个空白。是什么唤起了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是什么呀?
  生:红杏。
  师:就是这一枝小小的红杏向我们传递了无穷无尽的春天的信息,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中的下面两句!(师板书:一枝红杏)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 盛 老师发现你们在读这个“春”字的时候,特别带劲,特别有力量!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读吗?要读出什么吗?
  1要读出作者欣喜、兴奋的语气。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看这一枝红杏就这样伸出墙外来了,它非常的……
  2红杏出墙来了说明园子的树木花草已经非常茂盛了!
  师:噢,让我们产生了联想,这枝红杏出墙来了。一个“出”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那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是吗?(是)那你们说是谁赋予了这枝红杏顽强的生命力呢?
  生:春天!
  师:对,就是春天,就是这神奇的大自然!那么,让我们再读这两句,再赞美春天,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好不好?特别要注意什么字?
  生:出!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学了这两首诗,马上请同学们再来看看朱自清爷爷的三句话。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三句话,再读一读这两首诗,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生自由读)
  师:谁发现了?这三句话分别解释了咱们今天学的诗中的哪几句?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解释了“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你很自然的想到了这一句,是吧!还发现什么了?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想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是不是很巧妙的联系起来啦!还发现什么了?
  3从“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想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都是那样的充满了生命力!是啊,同学们,不管是古代的诗人还是现代的作家,尽管他们写作的角度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向我们描绘的春天都是这样的美丽,是这样吗?(是)我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体会春天的美,配上音乐,好么?(生读《春日》《游园不值》这两首诗)
  师:能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一下吧!(生背诵)  

特级老师周一贯认为,一堂好课的创作,犹如一篇美文之撰写。行文讲“起、承、转、合”的功夫,好课也讲“起、承、转、合”的功夫。本案例中 盛 老师合二首古诗《春日》和《游园不值》为一课时,更要在“起、承、转、合”上做文章,才能使两诗连贯、机理相通,而融合为一个美满的“圆”。整堂课以教师回忆并诵读朱自清的《春》为“起”,以明白如话的对春的生动描绘导入对两首诗的诵读,由浅入深地引发学生学习古诗之情趣。陶宗仪《辍耕录》诠释作乐府之“凤头、猪肚、豹尾”时谓“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本案例之“起”便有“凤头”之美,由此,“承”入《游园不值》的诵读铺陈,正是恰到好处。特别是由“春色满园”的简笔处生发,“转”入分析《春日》这首诗中,有哪些方面具体描绘了这“满园春色”,可谓“转”得合理,“转”得机巧,“转”得融通。最后又以回应《游园不值》的一“关”一“出”,开掘拓展,激发联想,含蓄地理会一切新生事物,犹如“春色”一般,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曾国藩在《日记》中论文章之作时说“古文之道,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叠嶂之观,不可一览而尽,又不可杂乱无纪。”对照本案例虽是一节课的布局,亦有起承转合,恰似行云流水,气象不俗,愈见作课与作文之理融通如一。  

2)和美语文具有突出的开放性  

  老师还认为“诗意”的课堂不仅是审美的,还应该是开放的。向谁开放?向学生开放,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向实践开放,重视课外语文资源的开发,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平台;向生活开放,在生活中学语文,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案例片段】请看她执教的《敦煌莫高窟》的教学片段:  

师:想了解更多的敦煌信息吗?(想)刚才 盛 老师奖励你们的信息,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吗?(愿意)来,你们拿上来,放在这儿与大家共享。请你来读。(师投影出纸条)
   
1莫高窟艺术的特点是建筑、塑像和壁画的有机结合。
   
生2: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生3: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生4: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莫高窟有编号记录的洞窟将由492个增至735个。
    
师:你们觉得 盛 老师和大家合作得好不好?(好)你们能否也奖励我几条信息?
    
生5: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下东南 225米 。
    
师:这个地方。还有━
   
生6:敦煌莫高窟是在敦煌市林沙附近。
    
师:也不错。
    
生7:敦煌莫高窟是一个叫王园篆的道士发现的。
    
师:真好,谁发现这个洞窟的你都知道。
   
生8: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境内的一个石窟,也是中国的四大石窟之一,是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个。
   
师:真好,还有这么多的孩子收集了信息。起立,奖励你们,加上这节课还没发过言的同学,知道你们也很想读,老师可能没请到你,请你们一起读第一段课文。(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收集了这么多的信息,又读完了课文,你对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意见?你根据咱们今天的信息,觉得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吗?
    
生9:它应该把敦煌莫高窟在什么地方写出来。
    
师:你觉得把它的位置要加进去,这个意见也值得参考。
    
10世界闻名改成闻名中外。
    
师:这是你想表达的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里有些数据,你们对照课文,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它里面的石窟有“735”个,而课文里面是“429”个。
   
师:对啊,最后一条信息告诉我们最新发现的石窟有735个。那咱们这个课文该怎么办啊?
   
生:改。
   
师:要改课文,敢吗?(敢)真的敢?(笑)哦,我看到有些孩子已经改好了。好,我们就把这个数字改成735
    
师:看来,咱们三0四班的同学真了不起。你们连课文都敢改,你们这是在向课文挑战。学到这儿,你回去还想收集哪些关于敦煌莫高窟的信息?
   
11我还想了解敦煌莫高窟是哪个皇帝的。
    
12我想到网上再找一些敦煌莫高窟的图片。
    
师:你想继续收集图片。
    
13我还想看看敦煌莫高窟这个地方旁边有什么东西。
    
14老师给我们看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我想再到网上找一些塑像。
    
师:你对塑像非常感兴趣。
    
15我想看看那些工匠们是怎么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做出来的。
   
师:你想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是怎么制造的。同学们,有那么多的手都举起来了,你们说敦煌信息咱们能收集完吗?
   
生:不能。
   
师:因为敦煌艺术的研究者们,几乎每年都在创造新的敦煌信息。也许,未来敦煌信息的创造者此刻正坐在大家中间勤奋学习呢,他会是谁呢?(生议论纷纷)
   
师:有的孩子在说自己,有的孩子在说我们班上的同学。从你们自信而又充满热情的眼神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让我们共同相信━(出示:敦煌艺术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未来敦煌信息的创造者是━)
   
生:我们。……  

以上课例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诗情开发;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文的内涵;启发学生修正文本信息,有效充实最新信息;师生互相奖励未知的信息,以个人拥有的信息作为奖品馈赠;学生提出希望了解的信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激励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动力。课堂上对课程资源如此和谐、富有诗意的开发堪称完美,这不仅丰富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使诗意的课堂充满了自主、探究、开放、合作的时代亮色。 

(二)怎样有效实施和美语文  

1、和美语文的设计程序  

“和美语文”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美好境界,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基本操作程序为“寻点—拉线—丰枝—画圆”。  

1)寻点。“和美语文”是一种教学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追求,它的落脚点应是“和”与“美”。如何才能使课堂呈现“和美”的境界呢? 盛 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先“寻点”。一堂课,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呈现,必须有一个主轴、一个中心点,这个“点”如同是一堂课的“课眼”。一堂课有了“课眼”,就可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从不同文体的文章看,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小说、散文,都有自己独特的“眼”,从“眼”入手,可以窥到文里无限的“风景”,从“眼”中可折射出文章的语言、情意、信息等浓缩的精华。“课眼”有时可以和“文眼”相叠,有时又可另辟蹊径,独立存在。“课眼”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点,可以是本课的语文能力训练点,也可以是文章蕴涵的情意点。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相关的点作为“课眼”。  

【案例片段】浙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笋芽儿》一课,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我们找的点是“理解提示语,训练朗读”。浙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课文《打碗碗花》的课眼是“体会人物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两个点都是语文能力训练点。又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一课的课眼是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这个点可以说是个情意点,是文章的文意所在。苏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番茄太阳》课文中的语言点“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确定了文章的“课眼”、整堂课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  

2)拉线。一堂课的设计,在确定了中心点后,还应该“拉线”,力图使课的结构“主干分明”。拉线”的过程也是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基础。教材内容大于教学内容,文本呈现的是个茂密的语言“大森林”,如何从这“大森林”中“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道来,找到最集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突破是关键。  

【案例片段】《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教学可以选择描写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这段作为重点内容突破,在通过朗读体会了狮子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后,及时锁定语言点“有的狮子(    ),好象(    )。”进行想象拓展训练。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分别想象和平年代狮子的幸福生活和战争年代狮子的饱经磨难,这两个想象的内容构成了这堂课一条明晰的主线。线要注意它的延伸性、流畅性,应是一条直线。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草虫的村落》一课, 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三个标点符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先读懂作者惊喜、疑问、意犹未尽的情感,再让学生用这三个标点符号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这两个版块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贯通,串起了一条通过读懂文章标点符号读懂课文的教学主线。这条主线,贯通了文里文外,贯通了语言的吸收与表达,给学生留下无限启迪与思考,所以说,这是一条具有流畅性、延伸性功能的“直线”,而不是“曲线”,更不是“线段”。  

3)丰枝。和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追求课的主干分明,还特别强调枝叶茂盛线的牵引下,还需上挂下联,左右逢迎,做到方方面面整合,前前后后贯通。把跟主线相关的文化、语言、知识等信息都整合进来,使课堂内知识点统整,使课内外信息融通,使课堂丰厚、充盈,以点带面连体,形成立体课堂结构。  

   【案例片段】盛老师教学《秦始皇兵马俑》一课,在文本的引领下学生充分体会了兵俑神态的栩栩如生后,适时引进课外资料,向学生呈现了一张资料卡:800多个兵俑如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让学生读了课外信息后,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信息练习说话:“有的兵俑(     ),好像(      );有的兵俑(      ),也许(     );有的兵俑(     ),似乎(    )。”课堂因此显得丰盈、充实。这是利用课外资料“丰枝”。  

4)画圆。 盛 老师认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都非常崇尚“圆”,觉得圆是最美的图形,它昭示着流畅、运动、活泼、宛转、和谐、完美等特征,故有圆满、圆通、圆融、圆润等说法。“中国古人推崇圆满和圆融的境界,追求圆融无碍、流转不息的生命境界。圆是中国古人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的表现”。“作为造化精神的表现,艺术只有体现圆浑,与造化为一,方能做到气韵生动,而臻于化境,体现出恰到好处的和谐特征”。(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所以,书法作品讲究气脉要圆畅,思绪要圆通,结构要圆备,风格要圆熟,语言符号要圆转。艺术语言要求“流美圆转”“珠圆玉润”、“字正腔圆”。诗歌要“声律圆稳”、“落笔要面面圆、字字圆。”等等。  老师认为,“和美语文”教学艺术也追求“圆”,如要有圆通的设计思路,圆转的课堂语言等,特别是课的结构,要力求圆备,把整堂课当成一个整体,要有整体的构思、布局,才能带给人美感。一堂课,特别是一堂公开课,作为一个艺术品呈现时,也应该是个圆结构。“画园”有以下几种:  

画同心圆。如何才能画成几个同心圆呢?  

【案例片段】首先要确定主题,在主题上不断回环。比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在每个内容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反复回环到中心句“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上,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复沓式结构,课堂情感也在这种反复回环中不断推进,给人留下“圆”的印象。其次,还应在细节上照应,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教学,学生读了描写柳树样子的语段后,生成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株高原柳树这样高大茂盛?为什么高原柳树的枝干这样坚硬?为什么高原柳树的叶子绿得如此饱经沧桑?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一一自答,最后逐个擦去板书中的问号。这种细节上的前后照应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觉得课始终在画圆,而且在画“同心圆”。最后,还应在点上敲打,比如 盛 老师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对“撑立”这个词,反复敲打,先是体会它的表层意思“张开枝干高大粗壮的样子”,然后体会它含着的意思:在高原的恶劣环境中,柳树拼命地“熬、忍、坚持,跟死神较劲”,就这样在高原上“撑过来”;最后让学生提炼“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这样分几个层次在“撑立”这个点上反复敲打,使文意的挖掘逐步深入,在外观上不断修复、完善这个圆的结构。  

画开放圆。  老师认为,和美语文主张建构开放的圆。系统论中强调:圆如果是封闭,就等于死亡。所以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使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开放、更主动的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  

【案例片段】《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课文学完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分门别类去网站查阅资料。①地理位置组:查阅卢沟桥的地理位置。 ②建筑构造组:查阅卢沟桥的建筑构造,以及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③景物特点组:查阅有关卢沟桥上狮子的图片、文字资料。④历史资料组:查阅与卢沟桥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⑤游人评论组:搜集查阅有关对卢沟桥的评论文章。  

这样就像给了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自己到课外再去拉线、画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画的是一个开放的圆。  

  老师认为,寻点、拉线、连成面,一堂课的骨架撑起来了,再以血肉充实之,这课就变成立体的了,就有了活力和气韵。这样的课堂,离充满了雅俗之美、生命气息的和美之境也就不远了。 

                                (暑假学习笔记:     福建安溪实小  柯建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