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試述趙少昂的藝術成就及其社會貢獻

(2012-12-16 06:47:47)
标签:

香港文物出版社

收藏天地雜誌社

分类: 當代大家

http://s16/mw690/003izwcSzy74sXyhSftcf&690試述趙少昂的藝術成就及其社會貢獻

 

   

 

 

時    :2010年7月24日

地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書展文藝廊

主   :香港貿易發展局

出席者:參觀香港書展的觀衆

 

 

“畫派南天有繼人,趙君花鳥實傳神。秋風塞上老騎客,爛漫春光豔羨深。”這是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對趙少昂花鳥畫藝術的高度評價。

 

        趙少昂(19051998)名垣,字叔儀,廣東番禺沙園里人,父親早逝,賴母傭工就讀私塾三年。據其囘憶:“自少愛好美術,記啓蒙翌日,在塾內戲繪一魚,自以爲佳,不期座位邇近梯口,一時忘形,由樓上跌至樓下。在塾內,每次圖畫一科,必名列第一,老師許爲‘天分加人一等’。十六歲得親戚資助,從高奇峰先生學畫,時高師以事返滬,學畫僅半年而已。”(1)由此可見,趙少昂的藝術天分在早年即已顯露出來。1930年,趙少昂先生的作品《雙飛白孔雀》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獲金牌獎,同年在廣州創辦嶺南藝苑。

 

        趙少昂一生中的兩件大事,就是樹立起個人的藝術風格和設立嶺南藝苑。

 

在藝術上,趙少昂先生認爲:“師承有自,刻意創作,發前人所未發,造成一己面目,抱殘守缺,雖有可寶,余不取焉。”(2)又認爲:“前賢理論,作爲參攷,不可徒事仰慕,爲古法所縛以埋沒個性。”(3)其秉承嶺南畫派主張,不斷超越自我,推陳出新,爲發展中國繪畫藝術作出了嘗試和實踐,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倂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其富於創造性的繪畫藝術在海內外影響深遠。

 

趙少昂不但繼承了嶺南畫派的藝術創新精神,而且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他勤於寫生以充實畫材,勇於嘗試以體現自我,正是不斷的實踐和創新表現形式,因此其藝術極具鮮明的個人風格。僅以他於1995年捐贈給廣州藝術博物院的作品爲例,其中以魚爲題材的就有:較爲工整的勾線著色倂加以渲染的《碧水澄明魚自適》(1955年作);趁濕所寫頗具朦朧感的《群魚逐落花》(1969年作);簡略勾線與敷粉爲主的《悠然自得》(1970年作);沒骨寫意爲主的《共樂》、《自樂》(1975年作)共五幅(見1996年出版的《廣州藝術博物院藏畫——趙少昂畫集》)。不同年代的作品,其表現方式不盡相同,這足以說明,趙少昂先生在藝術上是勇於嘗試,善於研究的,更體現出其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

 

趙少昂先生善於以最簡潔的筆墨,豐富的色(墨)彩表達繪寫對象的形神質。他認爲:寫畫要“以最簡單筆墨得其形神兩似,兼富有生命,及文藝思潮與詩意,寓風、雅、頌、比、興、賦諸體,以達成眞善美境域。”(4)他不拘一格,千變萬化的構圖,獨特的筆墨、豐富的色彩以及淋漓盡致的渲染等,充分體現出中國畫講求意境及筆墨氣韻之特點。趙少昂的畫,無論是工細(例如老虎、猿猴的撕毛甚至比工筆畫還要細致)或豪放,都有其獨特的表現手法。然其所作,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動物走獸等及至書法,藝術風格之鮮明,可以說達到了“即使不署名,亦能天下知”的境界,倂因此形成了“我之爲我,自有我在”的藝術體系,而且廣爲人們所喜愛。

 

趙少昂先生藝術精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心靈所至的冊頁小品。其稱心之作,構圖奇巧,筆墨精練,直達至“多一筆則繁,少一筆則陋”的境地。其積數十年所聚的“一筆之功”,往往於一筆穩、凖寫出物狀的同時,又使之蘊涵著豐富的色(墨)彩變化而令畫面充滿神韻和奇趣,體現出中國畫以形寫神的高度概括,讓欣賞者囘味無窮。趙少昂先生曾經表示:“我最滿意、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冊頁,這是別人無法取代的。”(5)

 

趙少昂在藝術上的成功,是與其自我嚴格要求分不開的。對此,我們可以從他不同時期的作品變化中得到認識。如果我們將其60至70年代的作品與30至40年代的作品(尤其是冊頁小品)相比對,就可發現,無論是構圖或筆墨等都較之以往有所不同,即越來越精簡。盡管這種變化是循序漸進的,然而,從中可看到趙少昂先生在藝術上不斷否定自我,永無止境不懈追求的精神。

 

我的父親周志毅(他是趙少昂的學生,也是趙少昂的女婿)曾說過這樣一件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嶺南美術出版社擬發表趙少昂的作品,因當時在國內很難看到趙少昂的畫,所以找到周志毅。其時只有趙少昂畱下的一套原在廣州嶺南藝苑(舊址)間廳屏風上的繪畫共八條屏,該出版社有關負責人看到後,認爲色彩豔麗,適宜發行倂擬選其中的四條屏來印制。對此,周志毅不能作主,就與岳父趙少昂聯繫,向他詳細說明了出版社的想法。趙少昂聽後,表示不同意,他說:“過去的東西不能代表我趙少昂,要印就印我新的東西”。後來,周志毅就跟他解釋:“別人主要是宣傳您的藝術,選用以往的屏風畫出版,主要是攷慮到廣大群衆是喜歡顔色豔麗的。我們尊重您的意見,但又希望採取合理的形式來滿足嶺南美術出版社的要求。要不這樣吧,就作爲我收藏您的作品提供出版印刷,注明是周志毅收藏的,那就不是您自願的了”。趙少昂聽後才同意,說:“這就作爲你收藏的了”。如此情況下才同意發表作品,可見趙少昂對藝術要求之嚴格。

 

衆所周知,趙少昂的花鳥畫成就最爲顯著。其所作題材之廣泛,風格之鮮明可謂是前無古人,可以說,趙少昂爲中國現代花鳥畫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曾在致胡適博士的信中,稱贊趙少昂先生的花鳥畫“爲中國現代第一人,當世罕出其右者”(6)。爲什麽趙少昂先生在花鳥草蟲方面的成就尤爲顯著?這從他在80年代的一番話中可以找出答案。他說:“關於寫畫方面,從我本人幾十年刻苦奮鬥過程中,我是各方面都涉及的,山水、花鳥蟲魚、動物走獸等什麽都寫。後來我感到,一直以來,寫山水、動物的人才多,但寫花鳥的人才就特別少,因爲花鳥受物理所限,用色複雜,用筆又複雜,所謂有強硬、厚薄之分,我們是不是應該負責把古人未足的地方作補充呢?所以,我在年齡漸老的時期,將其它方面略爲放棄一些,而專注花鳥方面多些,希望以我個人奮鬥的過程,爲中國畫花鳥方面作些補充。”(7)

 

我們從早年趙少昂先生在南京、天津、北平等地舉辦畫展時,就得到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行政院長汪兆銘的重視,爲展覽和畫冊題詞倂收藏其作品(8),以及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返國途經香港,專門拜訪趙少昂先生,收藏其作品;趙少昂畫展期間,徐悲鴻先生與趙俊先生爭訂趙少昂之冊頁精品(9);甚至比趙少昂年長40多歲的齊白石先生,也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請其“代索趙少昂君畫蟬寄來,不勝感謝”(10)等……可見,早在上世紀30至40年代,趙少昂的藝術就已普遍爲人們所認同。

 

50至60年代,趙少昂先生漫遊世界多個國家,舉辦畫展和講學,致力宣揚中國藝術,從而更是得到了國際上的認知。

 

1952年,趙少昂先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舉辦畫展,深受當地歡迎,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唐納特意爲其展覽剪彩倂爲其畫集題詞作序,稱:“趙氏爲一富有天才之大藝術家,其作品充滿生命力而有詩意,力能將大自然表露無遺,所作花卉禽魚、走獸莫不靈活生動而富有神韻,故其作品不同凡響。”(11)又稱:“趙氏之所以被譽爲近代中國畫家之最傑出人才,非偶然也,其作品將垂萬世而不朽矣。”(12)

 

1953年,趙少昂先生前往英國倫敦舉辦畫展,當地有評論曰:“趙氏此次之展出,足以使我們恢複對中國藝術的認識,而重新建立對中國畫的景仰。一個有超然藝術天才的作家之作品,能夠使一個普通不懂藝術的人看到他的作品之超脫與個性的奔放,趙氏之畫,非但有中國藝術傳統之優點,而且他有獨特之個性與一種超逸的美觀。”(13)

 

60年代初,趙少昂先生在美國多個博物院、美術館和著名學府舉辦畫展和講學,所到之處,深受歡迎。結束美國之行囘到香港,趙少昂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次美國之行舉辦畫展,最令人欣慰的是提高了美國人對中國畫的認識和欣賞力,展出的畫得到當地人熱烈參觀和贊賞。”(14)

 

2001年,我院趙少昂藝術館接待過一位來自德國的客人。她是一個心理學家,其丈夫是一個雕塑家,而且喜歡中國畫。1981年,他們接受邀請,凖備去台灣探望朋友。爲了這次旅行,她學習了一些中文,倂訂閱了北京出版的英文雜誌《中國文學》,希望能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在其中一本《中國文學》上,她看到一張讓她們夫婦都有著很深印象的中國畫。畫面是一只小青蛙從碧綠的水中伸出頭來,這是趙少昂先生的作品。當時,她的丈夫馬上就模仿它畫了一只青蛙。由於其丈夫已接近80歲生日,因此,她希望能買下趙少昂的這張畫,作爲生日禮物送給丈夫。她們花了近半年時間才找到趙少昂先生的地址倂與之聯繫,看有沒有可能買到這幅畫。後來,她們收到趙少昂先生從香港寄來的信。趙少昂先生很有禮貌地告知,那張青蛙的畫是不賣的,如果可能,他可以另畫一張作爲替代。從此,他們就開始了交往。經這位德國朋友的幫助和多方聯繫,促成了趙少昂畫展於1989年先後在德國法蘭克福等五個地方的博物館巡廽展出。

 

趙少昂先生無論在國內國外,所到之處,都備受歡迎,就連不重視中國畫藝術的西方人士,也對趙少昂先生的藝術贊譽有加,可見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眞正達到了雅俗共賞,中外共鳴。曾有評論:“當今世界之知有‘嶺南畫派’,實托賴於趙氏‘啼鳥鳴蟲’之力不少。”(15)

 

據不完全統計,趙少昂生前所舉辦的畫展不少於70次,作品參展更是難以計數,出版畫冊共約50集(輯)。其中,1988年台北出版的趙少昂專著《實用繪畫學》,內有數十種花卉和植物的寫法步驟,文字說明詳盡,圖文倂茂,是不可多得的繪畫教科書。1994年出版的線裝本《趙少昂自寫詩》,內有趙少昂先生手書歷年所作的自寫詩近200首。

 

研究   趙少昂生前所獲榮銜主要有:1972年,台北“中華學術院”聘爲哲士;1980年,榮獲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頒贈MBE勳銜;1991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藝術成就獎”;1994年,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199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1998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授予“視藝終身成就獎”。

 

趙少昂先生自1930年創辦嶺南藝苑,六十多年來,培育出不少美術人才。他的學生至今仍遍布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不少學生早已成名或在各地生根開花。薪火相傳,他們或教授學生,或組織美術社團,致力於傳承、推廣和發展嶺南畫派和中國繪畫藝術,如當時在廣州的陳子毅、李守眞、鄧長夫、周志毅、馮曼碩;美國的周千秋、胡宇基、陳海韶;加拿大的葉錦芳;澳洲的林伯墀;台灣的黃磊生、歐豪年;菲律賓的施榮宣;香港的趙世光、胡昌碩、譚聖卓、楊建法、伍月柳、林湖奎……等。盡管其中不少人年紀逐漸增大或有的已經去世,但現在仍有不少還在專業教授中國繪畫。他們在海(境)外擁有爲數衆多的中外學生,而他們傳承和推廣中國藝術,致力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努力,也得到當地政府和人們的高度評價。由此看來,趙少昂創辦嶺南藝苑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趙少昂先生的教學,既有集體上課,又有個別輔導,授課內容視學生的學習程度,或淺或深,因人而異。首先是以寫畫示範,畫稿由學生帶囘去臨摹,然後下一堂課再根據每個學生的作業,逐一給予評改。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較有針對性,其好處在於,學生容易掌握要領,老師易於及時發現問題,幫助解決。趙少昂先生對教授學生是毫無保畱的。上課時,學生可以直接看到老師是如何調色,如何運筆乃至一幅作品完成的整個過程,而且有問題可即時提出,老師解答。“教學相長”,授課時,趙少昂先生面對學生也滿懷激情。他的冊頁小品多爲教學示範所作,有時臨近下課,他想抓緊時間多寫幾張給學生,因而落筆就比較隨意,而往往正是這些,他認爲是最滿意的,是不可重複的。曾有學生參觀趙少昂藝術館,看到老師的作品倍感親切,指著其中說:“這張畫是我當年上課時看著老師寫的倂且帶囘去家臨寫過的”。其實,趙少昂先生不少的藝術精品即是其課徒畫稿。

 

趙少昂先生對學生關愛有加,如遇到學生經濟上有困難,他可減免學費甚至叫人送給紙筆顔料等。對於學生的上進,他更是給予十分的鼓勵。如學生辦展覽或出畫冊,他都有求必應,給予題畫、題詞或題簽;如到外地或外國辦展覽,他還會親自寫信有關方面,請給予關照幫助等。因此,學生也很尊敬老師。直至今天,不少學生在談到趙少昂老師時,還滿懷感激之情,對其人品畫藝贊譽有加。

 

趙少昂先生視教授學生爲傳承和發揚中國藝術的社會責任,希望學生將中國藝術發揚光大。趙少昂先生直至晚年都沒有停止過教授學生,對此,有人倂不理解。趙少昂先生在80年代,曾經就自己爲什麽這麽大年紀還要教學生時講到:“我曾想過七十歲以後就不教了,但現在學生卻越來越多。若只是爲了我個人,我是不會再教畫的,因爲我(每)開一次畫展就可以得一筆可觀的收入,但我要爲中國培養人才,希望後代爲中國藝術發揚光大。1953年,我在英國(Tate)的畫廊裡,看到藏有世界名畫5萬張,美、法、意、瑞、印度、日本從初世紀到20世紀均有,惟獨中國沒有,我作爲中國畫家,心裡面很難受,現在的大英博物館也只有顧愷之的一幅《女史箴圖卷》。我就是受了以上的感觸,才下決心教學生。我在外國講學,中國畫論學,如果翻譯得不好,不能引人入勝,現在親自教學生,容易將理論融(會)貫(通)。”(16)由此可見,趙少昂先生爲推廣中國繪畫藝術,眞正是做到了不遺余力,而所體現出來的是一個偉大藝術家所擔負起的社會責任。

 

    趙少昂先生晚年,曾分別向香港藝術館、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化博物館、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等機構捐贈出自己多年來所創作的書畫精品。後來,其家屬又陸續將趙少昂先生的作品捐贈至廣東美術館、番禺博物館和寶墨園等。現今,香港文化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以及番禺寶墨園內均設有趙少昂藝術館,定期或長期陳列其作品。

 

趙少昂先生一生專注藝術,與世無爭,他作品中經常用的一方閑章“此生只願作閑人”就足以表明其心態。晚年時期,他曾說過:“因爲我寫畫,所以此生只願作閑人。”(17)他又說:“蟬是最好的,它只是靠飲露養大,其它東西也不用吃,因爲露水是最清潔的,撇開所有的東西,都是爲了清潔,所以我借蟬作比托。囘顧八十多年來,尤其是經歷這麽多的戰亂,眞好象發了場大夢,哪會再希望什麽呢?只是希望能夠寫兩筆好畫,聊以自娛而已。”(18)由此可見趙少昂先生對藝術的執著。然其藝術成就,正是源自於他那一心專注藝術的澹泊心境和永無止境的藝術追求,也正如其人生座右銘:“一切皆幻,藝術有眞;時乎不在,努力爲人。”

 

 

 

注釋:

(1)摘自趙少昂手稿。

(2)趙少昂“治畫之道”第10則,見《造化入筆端——趙少昂繪畫及寫生選》,香港區域市政局出版,1995年。

(3)趙少昂“治畫之道”第4則,見《造化入筆端——趙少昂繪畫及寫生選》,香港區域市政局出版,1995年。

(4)趙少昂“治畫之道”第2則,見《造化入筆端——趙少昂繪畫及寫生選》,香港區域市政局出版,1995年。

(5)根據趙之榦先生囘憶父親趙少昂的錄音整理。

(6)據趙少昂先生囘憶,上世紀40年代初擬前往美國,爲此,徐悲鴻先生致函時任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博士,向其推介趙少昂先生,信中稱趙少昂的花鳥畫爲“中國現代第一人,當世罕出其右者”。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趙少昂先生未能成行。直至60年代初,趙少昂先生始前往美國遊歷。詳見《趙少昂老師講學》錄象帶。

(7)上世紀80年代,楊之光先生曾代表廣州美術學院專程前往香港趙少昂的寓所嶺南藝苑,請其揮毫示範倂拍攝《趙少昂老師講學》教學錄象帶。此番話爲趙少昂先生當時所講。

(8)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出版的《少昂畫集》(第五輯),內有時國府主席林森題詞“獨立鳴高”;另爲“藝術原爲表現國家文化進步象徵,凡業此者苟能充其心力爲國殺敵,則其所執一枝筆杆勝過毛瑟三千。”民國二十五年(1936)出版的趙少昂畫蟬專著《蟬嫣集》由黃賓虹先生題寫書名,內有汪兆銘題詩:“噤若寒蟬處世精,人間誰作不平鳴;喜君落筆如風雨,寫出蕭蕭變徵聲。”以及經頤淵題詩:“每從高處得其聲,知道人間愛朗晴;南北渡時聲亦渡,秋風無礙一身輕。”

(9)“一九四二年少昂在貴陽畫展,我選定少昂所作‘月下秋聲’冊頁,草蟲之一須一腿栩栩如生,堪稱造物神奇。悲鴻先生見到此畫,大爲贊賞,堅欲得之,由少昂兄以悲鴻年長爲理由,一再向我說項,乃將此畫改爲徐悲鴻選定,一時傳爲美談,自此趙少昂畫聲更扶搖直上。不知道這幅可愛的‘月下秋聲’在北京悲鴻紀念館否。”見趙俊《趙少昂先生其畫其藝》,載《趙少昂大師百年誕辰——嶺南藝苑同門作品集》,2005年。趙俊爲前中華書局香港印刷廠廠長。

(10)“請代索趙少昂君畫蟬寄來,不勝感謝。”見齊白石先生致帥銘初先生函。

(11)見《少昂畫集》(第十一輯),1959年。

(12)同注(11)。

(13)同注(11)。

(14)見《燈塔月刊》(第63期),1961年。

(15)《趙少昂傾倒西方的絕招》,載《嶺南畫派——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廣州文化出版社,1987年。

(16)見《明報》,1988年6月24日。

(17)上世紀80年代,趙少昂先生接受香港電視台專訪時所講。

(18)同注(17)。

 

 

周悅:廣州藝術博物院(趙少昂外孫)

 

http://www.gzam.com.cn/sitecn/yjlw/414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