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坛庙古刹(之五)

(2012-12-25 10:31:58)
分类: 北京坛庙与古刹

老北京的“九坛”与“八庙”

《北京晚报》于200292527日先后刊载《展示五千年先农文化:先农坛古坛区今起全面开放》、《先农坛失地收复  国庆迎宾》两篇文章,其中都提到了老北京的“九坛八庙”。何谓“九坛八庙”?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高巍等著《漫话北京城》一书中专有“九坛八庙”一节,当属于笔者目前所见关于“九坛八庙”较有“权威”的述说——罗列数目最多、最全,但是又令人不解“渴”——主要是对“九坛八庙”缺乏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审视、评说。现在笔者挑战“权威”,将“九坛八庙”历史地解读如下:

何谓“坛”?所谓“坛”,从建筑形制上看,多为土筑的高台,属于祭祀之场地;所谓“庙”,从建筑形制上看,多为砖木结构的屋宇,属于祭奠祖先或贤哲之场所。

一、明、清北京的“九坛”、“八庙”

(一)明代北京“九坛”、“八庙”概说

明代北京“九坛”、“八庙”,是指列入国家祀典之“坛”与“庙”,一般有“大祀”、“中祀”之分。其主要特点或说区别之一就是:“大祀”,往往得是皇帝亲诣行礼致祭;“中祀”,则往往可由皇帝遣官代为致祭。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中关于“大祀”、“中祀”的介绍可知:明代“大祀”、“中祀”,都属于旧时“五礼”之一之“吉礼”;明嘉靖以后定制是,“大祀”每年计有十三次,其中太庙每年五次:即四孟(正月、四月、七月、十一月)和季冬(十二月)各一次;社稷(太社太稷)每年二次:即仲春(二月)与仲秋(八月)各一次;天坛每年三次:即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四月)大雩、冬季冬至节圜丘各一次;地坛每年一次:即夏至;日坛每年一次:即春分;月坛每年一次:即秋分。“中祀”每年计有十五次,其中社稷坛(帝社帝稷)每年二次:即仲春、仲秋上戊之明日各一次;太岁坛每年二次:即孟春享太庙与岁末祫太庙之日各一次;先农坛每年一次:即仲春;神祇坛每年一次:即仲秋;帝王庙每年二次:即仲春、仲秋诹吉各一次;先师庙每年二次:即仲春、仲秋上丁日各一次;旗纛庙每年一次:即霜降于太岁坛旗纛庙或仲春于城南旗纛庙或岁暮于承天门(即天安门)。

明代“大祀”、“中祀”所涉及的坛、庙有:坛——祈谷坛、圜丘坛、社稷坛、方泽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太岁坛、神祇坛及崇雩坛(位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庙——太庙、帝王庙、先师庙、旗纛庙。由此可知,所谓京师“九坛”“八庙”中的数目,当不是定数,而是各为阳数、阴数之最。

例如:明初永乐年间兴建北京城,除1421年(永乐十九年)创设的皇城内之“社稷坛”外,南郊仅有创建于1420年(永乐十八年)的“天地坛”、“山川坛”。到明世宗朱厚熜于1553年至1564年(嘉靖三十二年至四十三)间修建北京“外城”前,先于1529年(嘉靖八年)于“山川坛”东北建成了“太岁坛”,又于1530年(嘉靖九年)依订定的“四郊分祀”制度而分别建造东郊之朝日坛、西郊之夕月坛、南郊之圜丘坛、北郊之方泽坛,旋于1532年(嘉靖十一年)在“山川坛”内建成了“先农坛”,并把“山川坛”分设为东西相对的“天神坛”和“地祇坛”(亦称“天神-地祇坛”,简称“神祇坛”),同时添建了“太岁殿”。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北京“外城”的建成,“南郊”之名已经有了新的含义。

1530212(嘉靖九年正月十五日/丙午),世宗朱厚熜敕礼部曰:“朕惟耕桑王者重事也。古者天子亲耕、王后亲蚕,以劝天下。……自今岁始,朕躬祀先农,于本日祀社稷毕,即往先农坛行礼。皇后亲蚕礼仪,便会官考求古制,具仪以闻。”于是,大学士张璁等因之而请于安定门外择地建“先蚕坛”。[见《世宗实录》卷109/《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第88-89页。]次年,俞允张璁等奏议,决定将先蚕坛移建于西苑紫光阁迤北之地。

至是,因“祈谷改于圜丘坛”,所以祈谷坛遂于1531119(明嘉靖十年十月初一日/辛巳)被“罢祀”,明代北京已有社稷坛、太岁坛、朝日坛、夕月坛、圜丘坛、方泽坛、先农坛、太岁坛、天神坛、地祇坛、先蚕坛等11坛。倘若非得合“九坛”之数,即得把天神坛与地祇坛合计一处(即“神祇坛”),再除去属于皇后亲诣礼祀之“先蚕坛”才成。一般认为,“九坛”是指:(一)社稷坛、(二)天坛(祈谷坛·圜丘坛)、(三)地坛、(四)日坛、(五)月坛、(六)先农坛、(七)先蚕坛、(八)神祇坛(天神坛-地祇坛)、(九)太岁坛。

又如:明代北京的“八庙”,按照《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关于“京师九庙”的介绍,作为明朝皇家每年岁祭的九座庙宇分别是:(一)真武庙、(二)东岳庙、(三)都城隍庙、(四)关公庙、(五)太仓神庙、(六)灵济宫、(七)文丞相祠、(八)姚广孝祠、(九)和司马·司祖·先牧神庙。或许由于史书中关于“司马、司祖、先牧神庙”的记载与实地物证均告缺乏故省略之,而后始有所谓“八庙”之说。而同列为“大祀”、“中祀”之典礼的太庙、帝王庙、先师庙、旗纛庙等(以及大高玄殿等)则一个也未列入,似有不当。

(二)清代北京“九坛”、“八庙”概说

清初“九坛”只是没有先蚕坛,其他各坛同明代。1742年(乾隆七年)创建先蚕坛后,按《大清会典》记“祀南郊,祭圜丘也。祀北郊,祭方泽也。……清代俱因明旧而量加展拓,规模益臻美备,凡常雩为百谷祈膏雨,亦祀皇天、上帝于圜丘”的记载,若舍去“祈谷坛”而田加“先蚕坛”,仍合“九坛”之数。“九坛”之数完全与明代相同。

但按照《旧都文物略》所记:“先农坛,原为(明代)山川坛(即神祇坛)。清初就山川坛址改建先农坛,而山川坛逐沦于附属,只于(皇帝)亲耕时一祭耳。”如此算来,则清代“九坛”应为:(一)社稷坛、(二)天坛(祈谷坛-圜丘坛)、(三)地坛、(四)日坛、(五)月坛、(六)先农坛、(七)先蚕坛、(八)神祇坛(天神坛-地祇坛)、(九)太岁坛。

笔者以为,对所谓“九坛”之说不应机械地理解为就是“九”坛——作为“阳数”之最,“九”当作为表示其多之义,而不该是确数。此外,明代“九坛”作为皇家祭祀场所,乃“圣王制礼,必先郊庙”——“男耕女织”时代“重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至于清代“九坛”,基本上是清承明制,只是于乾隆年间各予以过重新修葺或改建扩建,并且祭祀礼仪更加庄重威严、规模气势更加宏大恢廓而已。《旧都文物略》中关于“山川坛(即神祇坛)”的记述不准:由于明世宗的改制建坛,虽然在明初的山川坛范围内建设的相继添建了先农坛、太岁坛、天神坛、地祇坛、风云雷雨坛和山川海渎坛所取代,但山川坛依然存在。到清代后,一些坛大都不复存在——如云雨风雷坛没有了,所以清初才相应地建立了祀云、雨、风、雷各神的宣仁庙、凝和庙、昭显庙、福佑寺;山川海渎坛没有了,所以才有相应地改以雕刻为山形与海形的石龛所取代。太岁坛则有其名而古物南寻,仅有太岁殿依然存在。

至于清代北京的“八庙”,与明代北京的“八庙”有所不同,特点之一就是“八庙”有仁山智水的不同划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定期祭祀的八大皇家庙观;一类是旨在祈雨(雪)的八大皇家庙观;一类是定期开市的八大城内庙观。但是按照《旧都景物略》关于“坛庙”的介绍,清末民初北京的主要庙宇有:太庙、堂子、孔庙、雍和宫、大高殿、都城隍庙、帝王庙、黄寺、东岳庙。由此亦可以证明:清代北京的“八庙”也不是一个定数。

二、明、清代北京“九坛”

(一)明代北京“九坛”简介

1.社稷坛  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建,位于承天门阙之西(与东之太庙相对)。坛制方形,北向,二成,四面汉白玉石阶各三级;坛上用黄、青、赤、白、黑“五色土”——“随方筑之”。

每岁仲春(农历二月)、仲秋(农历八月)上戊(上旬戊某)日致祭,皇帝亲祭。

2.地坛(祈谷坛·圜丘坛)  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位于正阳门外之东南。遵明太祖洪武“合祀天地”之制,始名“祈谷坛·大祀殿”:祈谷坛,制圆形,三成,南向,南北各三汉白玉石阶、东西各一汉白玉石阶,周围以汉白玉阑干。坛上建“大祀殿”,制圆形,殿中有龙井柱四根,金柱内外两层各十二根;殿檐三重,攒尖式镏金宝顶,上、中、下三重檐各覆蓝、黄、绿色琉璃瓦。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遂改“祈谷坛·大祀殿”为“祈谷坛·大享殿”。

1530年(明嘉靖九年),于“祈谷坛、大祀殿”南新建“圜丘坛”:坛制圆形,以象征“天”,南向,二成(底层坛面径七丈、高八尺一寸,上层坛面径二丈五尺、高八尺一寸),四面汉白玉石阶各九级,坛面、坛脚均砌琉璃砖,四周围琉璃栏杆;外围以方墙以象征“地”,南墙门曰昭亨、东墙门曰泰元、西墙门曰广利、北墙门曰成贞。1534年(嘉靖十三年)二月,明世宗谕:“圜丘”今后称“天坛”。

每岁正月立春后上辛日致祭于祈谷坛,行祈谷礼;孟夏择吉日致祭于大(祀)享殿,行常雩礼;冬至日则致祭于圜丘坛,大祀昊天神,皆皇帝亲祭。

3.方泽坛(地坛)  1530年(明嘉靖九年)五月建,位于安定门外以东北。坛制方形,象征“地”,北向,二成(底层方十丈六尺、高六尺,上层方六丈、高六尺),四面汉白玉石阶各八级,祭台砌汉白玉石、台面用青色方砖,周围水渠一道(长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阔六尺);内垣矮墙皆以黄色琉璃瓦覆顶,四面各有棂星门一(白石门柱、门槛、门楣,红色木制门扉)。1534年(嘉靖十三年)二月,明世宗谕:“方泽”今后称“地坛”。

每岁夏至日致祭于方泽坛,大祀皇地祇,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从祀。

4.朝日坛(日坛)  1530年(明嘉靖九年)建,位于朝阳门外之东南。坛制方形,西向,一成(方五丈,高五尺九寸),坛面甃红琉璃,四面汉白玉石阶各九级。

每岁春分日卯时祀大明日之神——凡农历甲、丙、戊、庚、壬年,皇帝亲祭;乙、丁、己、辛、癸年,遣官摄祭。

5.月坛(月坛)  1530年(明嘉靖九年)建,位于阜成门外之西南。坛制方形,东向,一成(方四丈,高四尺六寸),坛面甃白琉璃,四面汉白玉石阶各六级。

每岁秋分日酉时祀大明月之神——凡农历甲、丙、戊、庚、壬年,皇帝亲祭;乙、丁、己、辛、癸年,遣太常寺官摄祭。

6.农坛  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建,位于正阳门外山川坛内之西南隅。坛制方形,南向,一成(方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四面汉白玉石阶出各八级。东南为瘗坎,坛北有殿五间,以藏神牌。

每岁仲春择吉日于行耕耤礼前致祭,由皇帝先亲躬大祀先农之神。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停皇帝亲耕仪礼,遂改先农坛为中祀——遣太常寺官致祭先农之神。

7.蚕坛  1530年(明嘉靖九年)正月诏建,位于安定门外之西北,坛制仿先农;三月,皇后亲蚕,点差命妇十七人采桑。旋经詹事府詹事、户部尚书等官奏请,次年三月改筑于紫禁城外西苑紫光阁后仁寿宫侧之隙地。坛制方形,南向,一成(方六尺四寸,高二尺六寸),四面汉白玉石阶各四级。坛东还有采桑坛,坛制亦方形,南向,一成(方一丈四尺,高二尺四寸),三面汉白玉石阶各四级。

每岁春季择吉日致祭,由皇后率领公主、命妇等往祀,行亲蚕礼。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罢皇后亲蚕仪礼,仍进蚕具,由女官代为祭祀。

8.川坛/神祇坛(天神坛·地祇坛)  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山川坛于正阳门外之西南。坛制方形,南向,一成,四面汉白玉石阶。为祭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京畿山川、都城隍及天寿山诸神之所。1530年(明嘉靖九年)订定郊坛制度后,于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在山川坛内新建了天神地祇坛,位于先农坛内垣外之东南。天神地祇坛实际是为天神与地祇二坛:天神坛在东,坛制方形,南向,一成(方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面汉白玉石阶各九级,坛北设青白石龛,镶以云龙,祀云、雨、风、雷诸神;地祇坛在西,坛制方形,北向,一成(广十丈,纵六丈,高四尺),四面汉白玉石阶各六级,坛南设青白石龛五:镂山形者三,以祭五岳、五镇、五山之祇,镂水形者二:下为方池以祭四海、四渎之祇。

每岁以八月中秋中旬择吉日,遣太常官致祭。1567年(明隆庆元年)准礼官奏议:天神既从祀南郊、地祇既从祀北郊,故“仲秋不宜复有神祇坛之祭”。

9.岁坛(风云雷雨坛·山川海渎坛)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将山川坛改建为天神地祇坛时,另建太岁坛,坛制仿照社稷坛筑造,只是高、广尺寸差为稍减——按明《世宗实录》卷122记:先是,嘉靖皇帝命礼部考古太岁坛制,然后奏闻。至1531224(嘉靖十年二月初八日/癸未),礼部奏言:“自唐宋以来,礼典不载。惟元有大兴作祭于太史院,亦无常祭之典。至我国朝始有定祀,是以坛宇之制于古无稽。按《说文》,“太岁,木星一岁行一次,应十二时辰一周天”,盖天神也;宜设坛露祭。但其坛制无考,宜照社稷坛规制筑造,高广尺寸少为减杀。俟四郊工役少完(按:四郊坛并神祇坛于嘉靖十年八月初步建成。),即建太岁等神并云雨风雷、岳镇海渎三坛(于)神祇[]坛内,具照社稷坛规制。惟太岁坛差小,庶隆杀适宜,而祀仪不忒”。诏:“可。” ——但太岁坛具体建造情况待考。

每岁以八月仲秋中旬择吉日,遣太常寺官致祭,代为行礼。

除上述所记“九坛”外,明《世宗实录》中就记载嘉靖年间还相应地建有:“风云雷雨坛”、“山川海渎坛”,在山川坛内;“土谷坛”,在西苑内;“洪应坛”、“乾光坛”,地点不详;“万寿山坛”,在今景山内;“内坛”,在紫禁城内——等七处路露之坛。

(二)清代北京“九坛”简介

1.社稷坛  明社稷坛旧址。坛制方形,北向,二成(底成方五丈,上成方二丈三尺),高四尺,四面汉白玉石阶各四级。上成筑五色土——中为黄色土、东为青色土、南为赤色土、西为白色土、北为黑色土,太社之石主则半埋于坛中央黄土中,四周分设太社、太稷、句龙、后稷神牌各一。

1644年(清顺治元年)定:每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大祀太社、太稷。祭太社,以后土句龙氏配;祭太稷,以后稷氏配。每祭,著顺天府责成涿、霸二州和房山、东安二县将预办五色土解送礼部,经太常寺等官验明后使用;若遇风雨,神牌得以坛下所预备之龛覆盖保护。

2.天坛(祈谷坛·圜丘坛)  祈谷坛、大享殿,清初仍明旧。祈谷坛,坛制圆形,三成(上成径二十一丈五尺、二成径二十三丈二尺六寸、三成径二十五丈),南向;三成皆面甃金砖,南北各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上成、二成各九级,三成各十级),各围以汉白玉石阑干420块。坛上建“大享殿”,殿制圆形;殿中四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内、外层各十二根金柱(分别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二十四根金柱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令;方士认为:二十四根金柱加上四根龙井柱则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倘若再加上柱顶的八根童柱则又象征三十六天罡;并认为内壝东门外长廊之“七十二连房”,又象征七十二地煞)。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改名“祈年殿”,定为合祀天神地祇及春秋二季举行祈谷大享之所。次年,始将三重殿檐均改用蓝色琉璃瓦。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大殿因遭受雷击而焚毁;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修复。197010月,又予重修。

圜丘坛,清初亦仍明旧,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在旧坛基础上改扩建。坛制圆形,以象征“天”,南向,三成(上成径九丈、高五尺七寸,二成径十五丈、高五尺二寸,三成径二十一丈、高五尺),三层台面均铺艾叶青石,上层台面以九重扇形叶青石块环绕中心石铺砌——环甃自一成一九递加至九九,二成自九十递加至一六二,三成自一七一递加至二四三——以“合一三五七九阳数”。坛台每成四面汉白玉石阶各九级,各围以阑干、石柱——上成石阑、石柱七十二,二成石阑、石柱百有八,三成石阑、石柱百八十——皆以“合三百六十周天之度”。内壝形圆,壝门四;外壝形方,壝门四。壝外垣门四:南墙门曰昭亨、东墙门曰泰元、西墙门曰广利、北墙门曰成贞。

164489(清顺治元年七月初八日/癸巳),世祖章皇帝“以定鼎燕京,遣官告祭上帝”,1030(十月初一日/乙卯),世祖章皇帝亲祀于此,告祭天地:即皇帝位。自是,每岁以正月立春后上辛日行祈谷礼,祀皇天上帝于祈年殿;奉列圣神位配飨,不设从祀。于孟夏择吉日行常雩礼,祀皇天上帝于圜丘。于冬至日大祀天于圜丘,奉列圣神位配飨;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从祀,均设青幄。

3.地坛  清仍明旧,只是屡加宽广,规模制度,目的是益昭隆备而已。坛制方形,象征“地”,北向,二成(上成方六丈、高六尺,底成方十丈六尺、高六尺),四面汉白玉石阶各八级;坛台皆甃以黄色琉璃:上成正中为六六,外八方均八八积成,纵横各二十四路;二成倍上成,八方八八之数,半径各八路——以“合八六阴数”。祭台南段东侧置五岳、五镇、五陵山石座,凿山形;西侧置四海、四渎石座,凿水形;周围水渠一道(长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阔六尺),贮水以祭。

每岁以夏至日大祀地于方泽,奉列圣神位,以五岳、五镇、五陵山和四海、四渎配飨;从祭,均设黄幄。

4.日坛  清仍明旧,1742年(清乾隆七年)移建具服殿;1755年(乾隆二十年)增葺坛宇,规模较明更为焕赫。坛制方形,西向,一成(方五丈,高五尺九寸),坛面甃金砖,四面汉白玉石阶各九级。圆壝周七十六丈五尺,高八尺一寸,后二尺三寸。圆壝正西三门,东、南、北各一门,建筑覆瓦均绿色琉璃。

1651年(清顺治八年),世祖亲政后规定:每岁于春分日卯时设祭,致祭太阳神——凡遇甲、丙、戊、庚、壬年,皇帝亲诣行礼;余年,遣太常寺官行礼。

5.月坛  清仍明旧。坛制方形,东向,一成(方四丈,高四尺六寸),坛面甃金砖,四面汉白玉石阶各六级。方壝周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后二尺三寸。方壝正东三门,西、南、北各一门,建筑覆瓦均绿色琉璃。

1651年(清顺治八年),世祖亲政后规定:每岁秋分日酉时设祭,致祭北斗七星,木、土、火、金、水五星和二十八宿、周天星辰配飨——凡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诣行礼;余年,遣太常寺官行礼。

6.先农坛  清仍明旧,只是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奉旨重修。坛制方形,南向,一成(方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坛面甃金砖,四面汉白玉石阶出各八级。坛东南有观耕台,台制方形,南向,一成(方广五丈,高五尺),台面甃金砖,四周围以黄色琉璃,东、南、西三面汉白玉石阶各八级,围以汉白玉阑柱。

每岁以春三月吉亥日祭先农氏,行耕耤礼,祷告丰收。

7.先蚕坛  清初,明代的先蚕坛业已不存。清圣祖仁皇帝康熙时,饬设蚕舍于南海丰泽园东侧;清世祖宪皇帝雍正时,复建先蚕祠于北郊。至1742年(乾隆七年)时,清高宗敕建先蚕坛,位于西苑北海东北隅(今为北海幼儿园)。坛制方形,南向,一成(方四丈,高四尺),坛面甃金砖,四面汉白玉石阶出各十级。坛东有采桑台,台制方形,南向,一成(方三丈二尺,高四尺),坛面甃金砖,围以白石,东、南、西三面汉白玉石阶各十级,边绕以红色阑干。神殿等房屋建筑均上覆绿色琉璃。

1743年(乾隆八年)定:每岁由钦天监选择季春吉巳日(如蚕已生,则于次日——午日;如蚕未生,则由内务府奏请另择吉日),祭西陵氏于先蚕坛。

8.神祇坛  清仍明旧。神祇坛仍属由天神与地祇二坛合设:东为天神坛,坛制方形,南向,一成(方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面汉白玉石阶各九级;坛北设有镂以云形之青白石龛四个,各高九尺二寸五分,镶以云龙,祀云、雨、风、雷诸神。西为地祇坛,坛制方形,北向,一成(广十丈,纵六丈,高四尺),四面汉白玉石阶各六级;坛北设有镂以山形之青白石龛三个,各高八尺二寸,以祭五岳、五镇、五山之祇;坛东、西两侧还各有镂以水形青白石龛一个,均高七尺六寸,下为方池,以祭四海、四渎之祇。

每岁以春三月吉亥日祀先农之神、行耕耤礼后,再于天神坛祭五岳、五镇、五山之祇,北设之山、水型石龛则从祭京畿之名山大川;于地祇坛祭四海、四渎之祇,南设之山、水型石龛则从祭天下之名山大川。

9.太岁坛  清代已无“坛”,1754年(乾隆十九年)曾予重修。“坛”内有用以祀太岁之神的正殿七间,南向,东、南、西三面汉白玉石阶各六级。东庑十一间,用以祀春、秋二位月将之神;西庑十一间,用以祀夏、冬二位月将之神。

每岁于正月上旬吉日和十二月杪恭祀太庙日,致祭太岁并月将之神。

三、明、清老北京的“八庙”

(一)明代北京“八庙”简介

1.武庙(道教皇家道观)  位于北[]安门外日中坊海子桥东北(今地安门外帽儿胡同近西口路北),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创建。初名“真武庙”——“真武”原本作“玄武”,即道家信奉的北方之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是东、西、南、北四方之神);宋朝因避讳,改“玄武”为“真武”——以祀“北极佑圣真君”。1479年(明成化十九年)重修;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更额“灵明显佑宫”。

2.岳泰山庙(皇家巨刹)  位于朝阳门外三里路北,1322年(元至治二年)兴建,1328年(元天历元年)落成。初名“东岳仁圣宫”——1370年(明洪武三年),诏定岳镇神号,改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重建“东岳仁圣宫”为“东岳庙”竣工, 以奉“东岳泰山之神”。

3.城隍庙  位于西单牌楼西闹市口西北,1270年(元至元七年)创建。初名“都城隍神庙”。1329年(元天历二年)敕封神曰“护国保宁佑圣王”;1331年(元至顺二年)重修。明永乐迁都前后重建;1430年(明正德五年)又修;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重建;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正月毁于火而重建。

4.汉寿亭侯关公庙/白马关帝庙(皇教皇家道观)  位于北[]安门外西皇墙北大街路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初名“汉寿亭侯庙”;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重修——传说英宗朱见深梦见帝乘白马,俗称“白马关帝庙”;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名“关王庙”,立“关王庙碑”;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复名“汉寿亭侯庙”,立“汉寿亭侯庙碑”。

每岁正旦、冬至及每月朔望,由皇帝亲诣祭祀;抑或遣官代为致祭,代为行礼。

5.师太仓神庙  太仓,即位于朝阳门内北小街的旧太仓;太仓神,即米仓粮库的保护神祇。有关明代“京师太仓神庙”的具体情况,属于有文献记载而无实物稽考。

6.济宫(道教皇家宫观)  位于西单牌楼北甘石桥宣城伯后街(今灵境胡同)路北,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创建。1436年(明正统元年),英宗为灵济宫题碑文,并“玉阙真人”、“金阙真人”封为“玉阙真君”、“金阙真君”;1486年(明成化二十二年),英宗又把“玉阙真君”、“金阙真君”封为“玉阙上帝”、“金阙上帝”,并扩建庙宇、题写碑文。明末衰落。

每岁正旦、冬至及二位真人(君)生日,遣官致祭,代为行礼。

7.文丞相祠  位于交道口府学胡同内路北,1376年(明洪武九年),前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择其就义地之附近立祠。1408年(明永乐六年),朝廷重建该祠,并正式列入祀典;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顺天府尹王贤将文天祥身着之儒士服改塑丞相服;1580年(明万历八年),督学御史商为正重修府学时,将丞相祠从府学之西移之东——原址改为怀忠会馆,由江右士大夫每年于此集会祭祀文天祥。

1427年(明宣德二年)定:每岁春、秋诹吉日,由太常寺官致祭,代为行礼;岁末十二月初九之忌日,则由顺天府尹致祭,代为行礼。

8.国恭靖公姚广孝祠  位于皇城西北之护国寺内,即庙内有祭祀姚广孝的影堂。姚广孝(1335-1418),明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本名天禧,字斯道。十四岁出家,十八岁剃度,法名道衍。他勤习兵法,结识名士,兼通三教诸家之学。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他以“高僧”名义随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建文初,他力促燕王起兵“靖难”,并参与军事策划。燕王御极,论功以道衍为第一,追功授僧录司左善世、太子少师等,俞允恢复姚姓并赐名广孝。1408年(明永乐六年),广孝迁北京居大庆寿寺(俗称“双塔寺”);朱棣欲赐第予他,“广孝固辞”,旋移居天宁寺。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广孝病卒;朱棣诏将其配享太庙。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采右春坊中允廖道南等谏言,乃撤广孝配享而移祀于大兴隆寺(即其原来居住过的大庆寿寺,1447年改是名)。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夏初,大兴隆寺灾,迁姚广孝牌位于大隆善护国寺奉祀。其“木主”上题字原为“推忠报国协谋宣力文臣特晋荣禄大夫上柱国姚广孝”二十二字,世宗敕礼部改其牌位题字为“荣国恭靖公赠少师姚广孝”十一字。影堂之像作削发露顶、披缁袈裟、跏趺盘坐状,上有偈言——署名为“独庵老人题”——独庵老人,即姚广孝晚年之号。

关于其致祭祀典:配享太庙时,当从“大祀”仪礼;至于庙中设祠堂后,订定为每年春、秋诹吉,由太常寺官前往致祭。

按一:明代北京的“八庙”,至清代仍予以祭祀的有:

——真武庙  1731年(清雍正九年)重修;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清代,每岁万岁圣日,遣官致祭,代为行礼。

——东岳泰山庙  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庙毁于火;1700-1702年(清康熙三十九至四十一年),赐帑重建;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又修。清代,每岁万岁圣节,遣官致祭,代为行礼。

——都城隍庙  1726年(清雍正四年)、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均予重修。1651年(顺治八年)议准:每岁秋月诹吉日,遣官致祭,行常礼;万寿圣节,遣官告祭,代为行礼。

——汉寿亭侯关公庙  (略,见后)

——太仓神庙  清代《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六·祠祀》(第一册第170页)记载:“仓神庙,一在左翼海运仓,一在右翼兴平仓,一在朝阳门外储济仓,雍正七年覆准。……在京师内七仓,右翼兴平仓[]有太仓神庙,请重加修葺;左翼(太仓神庙)择于海运仓,照兴平仓庙式建立庙宇。”由此可知,清代内城的“太仓神庙”有二:一在八旗左翼之海运仓,一在八旗右翼之兴平仓。根据《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第243-244页)的介绍可知:属于“左翼海运仓的太仓神庙”,当是位于“东直门内南小街扁担胡同19号(原8号),坐西朝东”的“仓神庙”;属于“右翼兴平仓的太仓神庙”,当是位于“朝阳门内北南门仓胡同22号(原12号),坐南朝北”的“仓神庙”。但若比照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中之《明北京城》、《清北京城》来看,该书认为位于“朝阳门内北小街21号(原46号),坐西朝东”的“仓神庙”属于“右翼兴平仓的太仓神庙”似乎不大妥——距离“兴平仓”有些“远”。清代,每年春、秋诹吉日,遣官致祭,代为行礼。“米”居“开门七件事”之首,与人关系密切,与粮商、米贩亦是关系紧要,故旧时正月廿五为“填仓”——粮商、米贩均致祭“仓神”,燃鞭放炮,争前恐后。

按二:在《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关于“京师九庙”条介绍之中,所谓明代皇家之祭祀的灵济宫、文丞相祠、姚广孝祠等,均不在“大祀”或“中祀”祭典之内;而有关太庙、奉先殿及大高玄殿等,又未算在“九庙”之中,则是不太对的。如太庙,属于时享与袷祭的“大祀”之典,而大高玄殿祈雨(晴)亦在“中祀”之例,理应算作“九庙”之中。

(二)清代北京“八庙”简介

——定期祭祀的八大皇家庙观有:太庙、堂子、奉先殿、帝王庙、先师庙、文昌庙、关圣庙、火神庙。

1.太庙  根据“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皇城规制,作为明、清皇家祖庙,位于皇城东南、明承天门(清天安门)左(今劳动人民文化宫),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创建。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因故重建。嗣后明万历、清顺治、清乾隆都曾予以修葺或扩建。“敬天法祖”是太庙设计建造的轨范,崇基崇垣,朱门黄瓦,规模宏大,庄重恢弘。清代太庙前殿(面阔十一间),是岁末袷祭祖宗之场所;中殿(面阔九间),按“同堂异室”供奉列圣、列后神龛(均南向);后殿(制如中殿),供奉祧庙神龛(均南向);前殿两庑,东庑(十五间)祭祀配享王公(十三位),西庑(十五间)祭祀配享功臣(十三位)。

清代大祀太庙,农历孟春(正月)之上旬日卜日、孟夏(四月)与孟冬(十月)朔日(初一),均得行礼,每岁皇帝诞辰日及清明日、孟秋(七月)望日(十五)、岁暮日(除夕)均得致祭。又,每月必得按例“荐新”;列圣忌日亦得致祭。大祀太庙,乃国之大典,为皇帝亲诣致祭。

2.堂子 位于皇城长安左门外台吉厂(今台基厂)北口路西(今中国旅行总社所在地),因光绪庚子事变后被外国使馆区强行占用而移至南河沿南口路东(与路西的普胜寺相对)。堂子属于满洲特有的祭祀场所,与太庙并重。凡遇国家有征讨大事必亲诣祭告,谓之“祃告”。

清代大祀堂子,每年季冬(十二月)二十六日,内务府官诣紫禁城坤宁宫请神并送至堂子;元旦,皇帝亲诣行礼;正月初二日,再由内务府官请神回宫;四月初八“浴佛”日,特遣赞祀行礼,请神、送神仍由内务府官司其事;季春(三月)、季秋(九月)朔日(初一),立松木神杆于堂子内的拜天圜殿南之正中石座上,两侧各另有按六横六纵位置间隔树立的立杆三十六根,俟内务府官恭请神位安奉祭神殿后,皇帝亲诣行礼致祭,皇子与宗室王公按八旗两翼行礼陪祭。祭之日,悬黄幡,系彩绳,缀五色绘百缕,楮帛二十有七,备[]沉香灯,陈糕饵九盘,酒三盏或陈糕饵三盘,酒一盏(圆殿)。

3.奉先殿  位于紫禁城乾清门以北的内廷之东南,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建。明代的殿宇建筑大都毁于明末战火。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于原址重新建殿,“工”字型的前(南)、后(北)殿各九楹,前殿内设列圣列后神龛,各雕有龙凤宝座;后殿按“同堂异室”,各设神龛等,凡祭器、礼仪等一如太庙——惟独不设酒肉,不令王公陪祭。

清代大祀奉先殿,凡逢万寿圣节、元旦、冬至及国有大庆(如册封大典)等,恭奉列圣神牌于前殿祭享;其他属岁时节序、每月朔望则有荐新,日三献,如事生礼——每年共二十六次。凡立春、端阳、重阳等节日和四月初八“浴佛”日,以及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神位前明灯、上香、进供,祭祀行礼——每年共三十三次。凡祭享、行礼,皆皇帝亲诣;惟每月荐新,例由内务府掌仪司负责办理。

4.历代帝王庙  位于阜成门内马市桥东-西四牌楼西之景德大街路北(今阜成门内大街131/原一五九中旧址),1530年(明嘉靖九年)在保安寺遗址上改建。1729年(清雍正七年)重建。坐北朝南,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重檐覆黄色琉璃瓦;东西两庑各七间,檐覆黄色琉璃瓦。崇圣殿供祀历代帝王213人,历代配飨名臣79人。有清代雍正、乾隆御制碑各一座。

清代,每岁仲春二月、仲秋八月诹吉日,由皇帝亲诣行礼;抑或遣官致祭,代为行礼。

5.先师孔子庙  位于安定门内成贤街太学左(今国子监街15/原首都博物馆旧址),1302年(元大德六年)创建,1411年(明永乐九年)重建。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并添建崇圣祠。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庙内建筑改易琉璃瓦。1651年(清顺治八年)重修;1737年(清乾隆二年)改易黄色琉璃瓦;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扩建大成殿,先师孔庙才升为国朝大祀。庙内的至圣先师殿安设孔子神位,配飨四圣及十二先贤;东西两庑共奉祀先贤七十八位、先儒六十七位。殿后崇圣祠,以供奉和祭祀孔子父母,并有陪祀先贤、先儒各十人的牌位。

清代,每逢农历八月廿七日之至圣先师孔子诞辰日,禁止屠宰,遣官致祭。晚清升为“大祀”后,理当由皇帝亲诣行礼,因光绪卒、宣统幼,仍是遣官代为行礼。

6.关圣帝君庙(汉寿亭侯庙·关王庙)  位于地安门迤西皇城外路北(曾为玉石加工厂/平安大街改建后为某银行业务网点),明洪武年间建。初名初名“汉寿亭侯庙”;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名“关王庙”,立“关王庙碑”;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复名“汉寿亭侯庙”,立“汉寿亭侯庙碑”。1652年(顺治九年),清世祖封汉寿亭侯关公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1725年(清雍正三年)封关公之曾祖为光昭公、祖父为裕昌公、父成忠公,崇配后殿;1727年(清雍正五年)修庙;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加封关公“灵佑”;1803年(清嘉庆八年)加封“仁勇”;1828年(清道光八年)加封“威显”;1852(清咸丰二年)加封“护国”,1853(清咸丰三年)加封“保民”,1856(清咸丰六年)加封“精诚”;1870年(清同治九年)加封“翊赞”;1879年(清光绪五年)加封“宣德”。

1725年(清雍正三年)定:每岁仲春二月、仲秋八月诹吉日及五月十三日,由皇帝亲诣致祭;抑或遣官致祭,代为行礼。清人潘荣升于《帝京岁时纪胜》中谓:“关圣庙遍天下,而京师尤胜。入祀典者,地安门外西步量桥白马(关圣)庙、正阳门月城右之(关圣)庙,春、秋致祭。”

又,正阳门月城西侧之关圣庙,民间最为迷信——除除夕开正阳门内门由内城居民拥而瞻拜,子夜后开月城西门供外城居民瞻拜外,尤以五月十三“单刀会”日最为热闹——若是日多雨,善男信女谓之“天赐磨刀水”了,焚香祈祝,祷告己愿。

7.文昌帝君庙(梓潼庙)  位于地安门外海子桥东胡同路北(今帽儿胡同21号),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落成,有落款为“大明成化十三年二月十五日”的“御制护国文昌帝君庙”碑。1801年(清嘉庆六年)重修,有落款为“嘉庆六年辛酉六月丙午(初一)”即1801711的刻碑——由嘉庆帝撰文、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国子监事[]务(诸城人)刘庸书丹。据《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介绍:该庙“为北京八大庙之一。坐北朝南,其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亭、正殿、中殿、后殿。东西均有跨院。跨院内有正殿及配殿。第一层魁光殿内原有泥塑魁星站像,一手持笔,一手端砚。二层殿内有文昌帝君像(文昌帝君相传为主管文运之神)。”

1801年(清嘉庆六年)定:每岁以二月初三日(文昌帝君圣诞辰日)及仲秋诹吉致祭。

8.火神庙(火德真君庙·真武庙)  位于地安门外日中坊桥西(今地安门外海子桥西稍北),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于已废唐贞观(627-649)年间建、元至正六年(1346)修的火德真君庙旧址上改建,名真武庙。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改易绿色琉璃瓦。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重修,改名火神庙,并把门楼改易黄绿两色琉璃瓦。

清代定制,每岁以季夏六月下旬第三天为祭祀之日。

——旨在祈雨(雪)的八大皇家庙观有:大高殿、宣仁庙、凝和庙、昭显庙、永佑庙、时应宫、觉生寺(大钟寺)、龙神庙:

1.大高殿  位于紫禁城北垣外路北(今景山前街),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敕建。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1730年(清雍正八年)、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912年(民国元年)多次修葺。初名“大高玄殿”,清代避康熙名讳而改称“大高殿”。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道观,奉祀上玄(道家称“心”为上玄),设三清神像(道家仿佛教“三身”——以如来为真身、本性为法身、德业为极身——而有“三清”,除以老子为太清太上老君外,还有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灵宝道君)。

清代,凡遇旱年,往往是皇帝亲诣拈香,躬礼祈雨(雪)。

2.宣仁庙(风神庙)

位于紫禁城东垣外路东(今北池子2号),1728年(清雍正六年)敕建。清顺治初,订定以“风、云、雷、雨”为四“天神”,该庙系清代“天神庙”中的“风神庙”。

清代,每年立春后的第一个丑日专祀“风神”。但遇久旱无雨(或淫雨无晴),皇帝亲诣行礼,或遣官代为致祭。

3.凝和庙(云神庙)  位于紫禁城东垣外路东(今北池子46号),1730年(清雍正八年)敕建。清顺治初,订定以“风、云、雷、雨”为四“天神”,该庙系清代“天神庙”中的“云神庙”。

清代,每年秋分后的第三天专祀“云神”。若遇久旱无雨(或淫雨无晴),皇帝亲诣行礼,或遣官代为致祭。

4.昭显庙(雷神庙)  位于紫禁城西垣外路西(今北长街71号),1732年(清雍正十年)敕建。清顺治初,订定以“风、云、雷、雨”为四“天神”,该庙系清代“天神庙”中的“雷神庙”。

清代,每年立夏后的第一个申日专祀“雷神”。若遇久旱无雨(或淫雨无晴),皇帝亲诣行礼,或遣官代为致祭。

5.时应宫  位于紫禁城西之中海北部(今中南海北门内迤东),1724年(清雍正二年)敕建。以祀龙神福佑禳灾。

清代,遇久旱无雨(或淫雨无晴)之年,皇帝亲诣行礼,或遣官代为致祭。

6.永佑庙(以祀城隍神)  位于西安门内路南(今光明殿胡同北口内路东至府右街北口内路西),1731年(清雍正九年)敕建。庙内的主体建筑是大光明殿,专以祀城隍神。

清代,遇久旱无雨(或淫雨无晴)之年,也是由皇帝亲诣行礼、遣官代为致祭的祈雨(雪)场所之一。

7.觉生寺  位于城西北曾家庄,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建。因以寺内所藏华严大钟——铸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通高一丈五尺(纽高七尺)、径一丈四尺、厚七寸、重八万七千斤,内有由学士沈度楷书佛教经咒百多种、二十三万多字;明万历年间(1573-1615)由内城汉经厂移至万寿寺,1743年(清乾隆八年)“奉命移置兹寺”——名扬京师,俗称“大钟寺”。

清代,遇久旱无雨(或淫雨无晴)之年,也是皇帝求雨处之一。

8.黑龙潭(画眉山)龙(王)神庙  位于京西寿安山(又名画眉山)北麓之黑龙潭后,1472年(明成化八年)建。庙堂依山而筑,自殿至大门计有五进,崇台朱阑,门楹丹艧,梁栋五彩,磴道百级。1587年(明万历十四年)、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屡次重修。1725年(清雍正三年)再修,并将庙内之御碑亭、正殿、庙门、牌坊等,均覆以黄琉璃。1738年(清乾隆三年),将所祀龙王敕封为“昭灵沛泽之神”,故改“龙王庙”名“龙神庙”。

清代,每岁春、秋诹吉致祭。

又,外城陶然亭东北亦有一座“黑龙潭龙神庙”,何时始建于不详。清康熙中,曾是都城士子们“燕游之地”。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曾予重修。亦是清朝皇家祈祷雨泽之地。

9.福佑寺(雨神庙)  位于紫禁城西垣外路东(今北长街20号),1723年(清雍正元年)改建。清顺治初,订定以“风、云、雷、雨”为四“天神”,传说该庙即是清初“天神庙”中的“雨神庙”。但因康熙年幼时,一度随孙姓保姆(即曹玺之妻)在此“避痘”;故雍正御极后即将其改建,作为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之处。其“雨神庙”的功能当为“大高殿”替代了——故不再旨在祈雨(雪)的八大皇家庙观之中了。

——定期开市的八大庙观有: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都城隍庙、报国寺、都土地庙、火神庙、东岳庙、蟠桃宫、江南都城隍庙(按:都城隍庙后为报国寺取代,火神庙为花市取代)

清末民初,北京的庙市主要有定期的“四大庙市”之说。清末夏仁虎《旧京琐记》中称:“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除此之外,

1.隆福寺  位于东四牌楼迤西神路节北,1452年(明景泰三年)建。1723年(清雍正元年)重修。寺庙有五进大殿,自南至北依次是天王殿、栏杆殿(内有三世佛、三大士)、万善正觉殿(左为藏经殿、右为转轮殿)、毗卢殿、大法殿。

明清时期,隆福寺香火很盛,庙市很火。清代以后定制:每月定初九、十九、廿七和初九、初十、二十、三十为开市交易日期。

2.护国寺  位于皇城外西北(今护国寺街中间路北),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元世祖赐僧人定演于丞相、义国公脱虎脱(一作讬克讬或脱脱)府邸附近建寺。元武宗死后,仁宗旋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罪处死脱虎脱,将府邸罚没入官,并屡赐钞扩建经营该寺,赐名崇国寺。1429年(明宣德四年),宣宗又赐名为“大隆善寺”;1472年(明成化八年),宪宗再赐名作“大隆善护国寺”。1512年(明正德七年),武宗敕西藏之大庆法王凌戬巴勒丹、大觉法王札什藏布等人居住此处。寺内曾有各种大碑、小碣近二十。按:有关庙内明姚广孝影堂,简介详前。

明清时期,护国寺香火很盛,庙市很火。清代以后定制:每月定初七、十七、廿七和初八、十八、廿八为开市交易时间。

3.白塔寺  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基址原是1096年(辽寿昌二年)为释迦佛舍利而建的辽白塔寺。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重饰塔,并于原旧塔前增建新庙;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建成,名“大圣寿万安寺”,因寺内有当时京师惟一的一座高耸入云的白塔,俗称“白塔寺”。1368年夏(元至正二十八年六月甲寅),雷火焚毁大庙。1457年(明天顺元年)修复,改名“妙应寺”。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修寺与踏,殿庭院内有御制碑文二;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重修,赐御书经咒、大藏真经等为镇塔之宝,并有御制妙应寺文;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奉旨再修。

清代,因该寺地处属交通孔道(由卢沟桥进京之人及由京西门头沟运来的煤,可走阜成门),庙前及附近逐渐成为大型庙会集散地之一,每月定初四、十四、廿四和初五、十五、廿五为开市交易时间。

4.都城隍庙  明永乐中建,庙中阐威门与顺德门间,相对塑有十三省城隍——望之俨然酷肖各方仪表。明代,每月初一、十五、廿五开市三天。每月初四、十四、廿四则于皇城东北之大兴县城隍庙开市三天,谓之“内市”;每年正月十一至十八则于东华门外光禄寺迤东开市八天,谓之“灯市”。清代崇隆祀典,于每年春、秋诹吉,遣官致祭城隍神。庙市则改为自五月初一至初八开市八天。

5.报国寺  位于外城广宁(安)门内大街路北(今广安门内大街),1466年(明成化二年),明宪宗为周太后之弟周吉祥出家,特在已塌毁的辽、金之报国寺旧址上改建,赐名“慈仁寺”,百姓仍称“报国寺”。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庙制规模宏大,大殿七进,登临高三十六级的毗卢阁可远眺西山,阁下有一座数尺高的瓷观音像——出自景德镇,是专门为明神宗生母李太后烧制的。道光后,庙内建有祀昆山顾炎武(亭林)祠,岁时举行春、秋二祭。

清代,报国寺每月朔、望及廿五有庙市。《光绪顺天府志》称:“慈仁寺(即慈仁报国寺)庙市,国初最盛,屡见名流篇咏。”查慎行《人海记》称:“自内城城隍庙市移于此,每月三度为系马之具。”而戴璐《藤阴杂记》称:“庙市久废,前岁复兴,未几仍止,盖百货全资城中大户,鲜有至者。国初,诸大宅第皆在城西,往游甚便。”

6.都土地庙  位于宣武门外西南下斜街(亦称槐树斜街或土地庙斜街)南头路西(今宣武医院即其所在地),建于何时待考。按明人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都土地庙旧为“老君堂”,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曾予重修,以及清乾隆时“居民已不复知有老君堂之称”这两点来推断,该庙历史当久远——即旧称老君堂;再援照“都城隍庙”命名之例,都土地庙之得名似当在明初永乐间。

清代,都土地庙每月旬之三(初三、十三、廿三)日有庙市,“游人杂沓,与[内城的]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但土地庙市“无长物,惟花厂、鸽市差为可观”。花厂子生意之能够红火,诚如冯勖《六街花事》记“丰台种花人,……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而使之。

7.火神庙  位于崇文门外东珠市柴市街(今崇文门外火神庙街),1568年(明隆庆二年)建。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拨帑重修。震钧《天咫偶闻》称其“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因香火日盛而时人把“柴市街”改名“火神庙街”。加上附近有米市、缆杆市、小市、东晓市等,火神庙据《顺天时报丛谈》介绍:“每月逢四日(初四、十四、廿四)开放,并在庙外招商设市,极为繁盛”。至于时人及后人称“花儿市火神庙”,实际上是因为花市大街之所以纳入“庙市”或说“庙会”,“原为火神庙而起”——“然讵日久渐移花儿市集,竟与火神庙无涉。”其实,花儿市之所以成为外城东部的一大民间交易市场,还应该与其附近有都灶君庙、清真礼拜寺、天仙庙、永寿寺、崇恩观、无量庵等庙宇寺观有关,特别是与“都灶君庙”有一定关系——旧历八月初一、初二、初三开放时,京师从事厨行业中之人每多与此“召集同行祀神”。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鲜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花市之外亦有鸽市,在廛北小巷内”。又记:花市“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市皆日用之物”。

8.东岳庙  位于朝阳门外二里路北(今朝外大街141号),1322年(元至治二年)建。元末毁于兵火。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重建。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遭火焚,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再重建。作为奉祀东岳泰山神的玄教正一派“华北第一丛林”,殿、阁、廊、庑,钟、鼓楼,御碑亭、琉璃坊,规模大而壮观。元、明、清各朝石碑林立,尤以松雪道人赵孟頫(子昂)书丹的《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最为有名,堪称丛碑中书法之最。清代,每逢万寿圣节,均遣官致祭。

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记:“岁之三月朔至廿八日设庙,为帝庆诞辰。都人陈鼓乐、旌旗,结彩亭乘舆,导驾出游,观者塞路。进香赛愿者络绎不绝。”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东岳庙除朔、望外,“每至三月,自十五日起,开庙半月。士女云集,至二十八日尤盛,俗谓之‘掸尘会’。其实乃东岳大帝诞辰也。”就庙市市期长短而言,二者记有差异,实是所记年代不同所致——前者记的是清乾隆以前之市期,后者记的是清末光绪年代之市期;二者不同,得历史地看。

9.蟠桃宫  位于外城东便门外大街便门桥迤南、崇文门外河沿东头,明初所建,有吴达礼碑——本名太平宫,因庙内供奉有西王母神像,俗称“蟠桃宫”。1662年(清康熙元年)重修。设有跑马场,故成为都人特别是旗人“青春试马”的一大好去处。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年三月初一、初二、初三有三天庙市,游人虽也不少,“然较之白云观等,则繁盛不如矣”。

10.江南城隍庙  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南横街之东,清康熙年间始建、乾隆年间重修。原亦称都城隍庙,后改名江南都城隍庙,内有城隍行宫,并有七十二司。

每年农历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为开放之期。届时,除烧香还愿者外,亦有庙市。时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都人迎赛祀孤”,盖因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饬令城内严禁土葬,至乾隆后逐渐松弛,故有不少人(据说尤以八大胡同伶妓为多)在庙南称作“南下洼”或“窑洼”等处建坟,所以该处“庙市”妇女最多。

 

小结:

明代的“九坛”,即始于嘉靖年间的祭祀之坛为:天坛(内有圜丘坛/祈谷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太社、太稷——另有社稷坛:帝社、帝稷)、山川坛(先农坛/神祇坛[内含]云、雨、风、雷,岳、镇、海、渎/太岁坛)、先蚕坛、土谷坛。“八庙”则有二,一是始于成化年间的祭祀之庙观为:大隆善护国寺、大护国保安寺、大能仁寺、大慈恩寺、大高玄殿、大德显灵宫、朝天宫、东岳庙;一是始于嘉靖年间列为“大祀”、“中祀”的八所庙宇:嘉靖年间之:太庙(宗庙)、帝王庙、先师庙、先医庙、太仓庙、旗纛庙、火神庙、都城隍庙。

按:成化十七年以前,京师内外敕赐寺观至639所(982),到成化二十一年正月时,大隆善护国寺、大能仁寺、大慈恩寺三寺番僧千余人,法王7人,国师、禅师多至数十。(982

清代的“九坛”,基本上与明代相同,只是有所改建或扩建而已。主要是:天坛——内分圜丘坛与祈谷坛(即祈年殿)、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太社、太稷)、先农坛、太岁坛、神祇坛——内分天神坛/地祇坛、先蚕坛。“八庙”则可分三类:一是定期祭祀的八大皇家庙观有:太庙、堂子、奉先殿、帝王庙、先师庙、文昌庙、关圣庙、火神庙;一是旨在祈雨(雪)的八大皇家庙观有:大高殿、宣仁庙、凝和庙、昭显庙、永佑庙、时应宫、觉生寺(大钟寺)、龙神庙;一是——定期开市的八大庙观有: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都城隍庙、报国寺、都土地庙、火神庙、东岳庙、蟠桃宫、江南都城隍庙(按:都城隍庙后为报国寺取代,火神庙为花市取代)。

至于以祀藏传佛教之神的雍和宫,原是雍正皇帝潜邸,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建;1723年(雍正元年)雍正即位后赐予章嘉乎土克图为喇嘛修静之灵场。1744年(乾隆九年)改建,为京城最大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由雍和门、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院落组成,前为由东、南、西三座牌楼围成的广场。用金丝楠木精雕的雍和宫殿之佛龛、用白檀木雕成并高出地面达18的万福阁迈达拉佛之立像、用紫檀木雕刻的法轮殿之五百罗汉山,被誉为“雍和宫三绝”。但雍和宫最为皇家重视与民间称道的有二:一是腊节的“腊八粥”,一是岁末的“跳布扎”——是驱魔散祟之义,俗称“打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