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饭桥的历史和传说

(2014-06-19 16:04:32)
标签:

文化

分类: 潍坊人文


http://s3/mw690/003ivuBVzy6JNvDzCgic2&690


 

流饭桥的历史和传说

               文/王丰邦

打开建国前的潍县地图,西北方九公里处,大于河西岸,总有一个大大的红圈,以示此地的重要和繁华。这里就是古代的重镇——流饭桥村。

流饭桥村的历史非常悠久,《潍城区地名志》表明该村建于南北朝时期。宋朝以前称“范桥”。因范姓立村。桥村同名。后几经战乱,刘姓复立,遂改为“刘范桥”。

如今该村王氏一族占了大部分,而刘姓和范姓已经很少或没有,推敲这个问题不外乎有三种:一种自然袭绝,种族不旺;第二种是元末明初的战乱,山东作为对抗元朝的主战场,白骨横遍野,千里无鸡鸣,百姓死于这次的瘟疫和战乱;第三种,也是最有可能的,是明末清初周亮工的抗敌守城有重大关系———1642年(明思宗崇祯十五年)皇太极的七哥阿巴泰率清兵万余攻潍县城,知县周亮工指挥军民坚守城池,清兵围城3个多月,终未攻入。清军只好撤退,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神枢营统练副将都督同知王埏率明军埋伏于寒亭。清兵路过时,王埏率兵突起,砍杀清兵6000余名,清兵撤退途中,恼羞成怒,开始实施报复,血洗流饭桥和穆村。从这里不难推测该村为什么刘姓和范姓少的原因了。

流饭桥王姓名人辈出, 周亮工在从政之余,还经常到我村流饭桥来。与吾之先祖友善,亦文亦诗、亦解下情。以至多年后,对流饭桥仍萦萦挂怀:

流饭桥头月满林,囊沙河上树萧森。

长风白浪鱼书远,泪雨孤山客梦深。

卖饼谁留车下士,解骖独感座中心。

自怜华发垂垂老,更对斜阳抚剑镡。

周亮工离潍时,潍县百姓焚香列队送行至千里之遥的德州。请看周亮工写给吾先祖的诗:

前岁冬,予求比入闽,莱潍王来和欲徒步相从会。来和亦有家难。予力止之。今年夏,来和间关七千里,乃抵三山。泣语予曰:“惠州果不在天上。小子不敢妄附古人,耻宿言不践耳。”于其归,赋此志感。

白浪河边路,相看转自衰。

梦余莱子国,泪尽越王台。

瘴雨闲成阵,江舟暗欲廻。

遥怜新荔熟,岭外客能来。

 乾隆初年,这流饭桥王姓中有人唤作王俨,字畏之,此人乐善好施,且性情刚直,知县郑板桥与其友善,每次来到这里,必到他家拜访,向他访问民间疾苦,王俨直言不讳,深得郑板桥赏识。

但是,“刘范桥”是如何成为“流饭桥”的呢?说来话长,这其中还有一些优美的传说流传于民间:据说,八仙之一张果老临渡海成仙之前,发誓要为当地百姓造三座桥。分别是卧龙桥、一孔桥和流饭桥,因为流饭桥是最后造的,张果老造到一半就听到鸡打鸣了。张果老是神仙不能被人看见,只好收工但他不愿留下一个烂尾工程,就安排凡人来造,为了加快进程,工匠们造到中午时,他安排用笸箩盛着饭从上游漂下供工匠食用。桥造好后,大家干脆就给桥起名叫流饭桥。

但此前的资料已经注明最早建桥的时候该桥叫跨丹桥,“流饭桥”实乃“刘范桥”之谐音。其真实原因,也可能是上游的群众为支持修桥而顺水送饭而已。

在结束此文时,我欣慰的告诉大家,此桥正在申遗中。让我们默默的为它祝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