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络与穴位简介

(2020-11-02 09:14:49)

  传统中医经络学说及勘误意见

                   谢选武   谢羽檬

                         2020年十月)

 

                    第 三 节,    经络与穴位    

        甲,传统经络与穴位的基本概念

         1》 ,经络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有固定的循行路线;“络”是“网络”的分支,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没有固定的循行路线。

           人有经络分为十二经脉----相当于高速公路主干道;十五络脉----相当于省道,国道,街道,乡村,公路,最后是密密麻麻的小路

        2》  穴位

           穴位也叫穴道,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穴为“空穴”之意)。

穴位之间因着某种规律“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经脉”。  穴位(腧穴)位于人体体表的上皮组织或和皮下组织的某一部位,是人体内外的能量出入或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穴位经络是人体是感应、调控、运行能量的重要器官。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3》 经络和穴位的关系

           经络和穴位,不能分割,经络似河道;穴位似一条条河道上的座座小水库、湖泊。河道上的小水库、湖泊能调控河道的水量:枯水时节,给河道补充水;河水大时,起到分流、蓄水作用。穴位在经络上也起着相似作用:人体经络中的气血衰微时,脏腑及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以补充并推动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便是解决一问题方法。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线),穴位是这些通道的交叉点或者转折点(是点)。穴位属于经络,经络包括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的连接就是经络,经络的气血运行需要穴位保证畅通。所以经络和穴位的区别就是点与线的区别,它们的联系就是穴位畅通保证经络的气血运行、气血的正常运行保持了穴位的不堵塞。气血的畅通是由穴位的不堵塞而使组成的经络达疏通。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乙,传统经络与穴位的基本功能

            经络是人体血、气运行的通路。穴是空隙的意思,穴位是经络血、气输注之处。每个穴位都与脏腑密切联系。因此,对经络穴位施以针、灸、推拿等可以治疗相对脏腑的疾病。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 :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