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章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的异同

(2020-05-18 08:07:09)

   养生系统调控理论及养生新法(上巻)》 

第一篇 中国传统养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谢选武    研究员

                  第四章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的异同

                       

中医学有诸多优势。中医药是有系统理论、丰富实践、浩翰文献、严密制度的科学,是世界上其他三大传统医学体系(埃及、印度、希腊)所不及的,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传统中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以易经“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理论 为指导的中医,,号称博大精深,一统中国医药学界数千年,不但理论上无重大突破,治病救人效果更是有限. 而现代医学(西医)发展历史仅200多年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爭后随西洋传教士传入中国后,在短短百多年间,竞占据了中国80%以上的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中医药沧为从属地位?这是为什么?笔者经数十年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及五脏六腑理论是一原始的养生系统理论雏型,由干历史原因,科学技术落后,造成划分系统不全不准, 对人体结构和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知之甚少,各系统间的关系缺少科学依据,意想多于真实,唯心多于客观实际,这种原始宏观性理论假说,用于指导养生尚有可取之处,这种指导治未病”的传统中医中药,硬要用耒治”已病”,与西医相比真乃是技不如人,还妄自尊大,很值得自我反思,

     一,两种理论哲学体系不同               

         传统中医医学及其养生理论所用的阴阳学说,实则是套用春秋战国时期昜经阴阳五行哲学理论,它不以解剖学确定的器官结构和功能为物质基础,而以抽象的五脏六腑理念为基础,又将实实在在的十一大器官和系统,主观地.机械地区分为阴阳两种牲质,归类为”五脏六腑”五种系统,套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係,以经络相系等理论耒指导诊病,治病,用药,养生等;而现代系统调控理论则以解剖学器官及功能为物质基础,根据其参与机体內基夲生命活动的不同范略,将其划分成各具不同功能的十一大器官系统,以其活动中相互间存在协调或拮抗作用(影响)关係,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之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耒实现机体自身或人为的系统调控.用该理论耒指导疾病诊断.治疗,养生等

      现在国內权威汄为:“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朴素唯物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不是大与小的关系.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是把它们当作彼此孤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费尔巴哈。 时空观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费尔巴哈。有人认为西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基础上  虽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研究已到了分子、细胞水平,但对人体有机整体的认识及研究上,由于其世界观的偏离,发展至今却严重背离了人体的有机联系性.如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各个组织器官的个性化研究,起初是为了研究的便利,这就如地球本是一个整体,国界是人为划分的一样,我们研究地球就不能把国界考虑在其中,国医们认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朴素的辩证法对医学的渗透.真是如此吗?

        先秦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出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些科学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国时期,哲学家们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精气(即气)变化而成的,即所谓“有形生于无形”,“气变而有形”。但这无形之气是从哪里来的,并没有搞清楚。到东汉,唯物论者才明确肯定了气是最初的,即所谓元气。如何休的《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自然界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本原于气,人类当然也是气变化而成的。如《易传·系辞下》说:“精气为物”;王充的《论衡·论死》指出:“气凝为人”。这无疑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们已经认识到气是充满人体的,气的不断运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如《管子·内业》说:“精(气)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精气学说体现了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其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医学认为,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它先身而生,具有遗传性,“人始生,先成精”,没有精就没有生命。此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精,父母之精相合,构成了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产生了新的生命个体。气由精化,也可从自然界获得,气的不断运动推动着人体的生命进程。因而气既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又是含有巨大能量,具有很强活力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推动生命进程的动力。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推动了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阴阳的概念,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以后逐渐引申扩展,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自然现象和事物都区分为阴阳两类,甚至把形成宇宙的本原物质——气,也分出阴阳来,即所谓“一气分阴阳”。由于气是万物产生、运动、变化的根源,于是阴阳也就与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传·系辞下》),“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甚至将陨石的坠落、地震的发生,亦认为是阴阳相错相荡的结果。于此,人们把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与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阴阳学说。它不但用以解释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则谓“阴平阳秘”;用于解释人体的病理,则谓“阴阳失调”;用于诊断,则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用于治疗,则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此,阴阳学说几乎渗透到从理论到临床的每一角落,已经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最早是指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又称“五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后被用来概括世间万物的属性。此时的五行已不是那五种物质的本身,而是其属性的归纳,即《尚书。洪范》所谓“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战国时期的邹衍首先肯定了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的五行相克顺序。从《管子》、《吕氏春秋》等书将五时与五行相配的顺序看,五行相生顺序在此也基本形成。五行相生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五行相克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是具有辩证法思想的。 

  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主要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联系与病理影响,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它用事物的五行归类及生克规律,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进一步确立了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整体观。

      <<font face="宋体">二>,机械唯物论原理及西医批判

           机械唯物论认为,给定一个初始状态,则以后任何时刻的状态是决定的。   既然宇宙是这个样子,那么对于生命和人以及人类社会呢,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在宇宙中,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有理由相信一切生命现象从理论上说可以用物理化学解释清楚,那么也就是说生命其实就是复杂的物理变化化学反应,这么看的话,那么在一个星球上发生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那么这个变化在后面某个时刻的状态,以及最后的结果,其实也是决定的。  这就是所谓机械唯物论。

           机械唯物论怎样去解释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人出生时,准确的说是人的意识诞生的那一刻,人的意识包括一切思想,性格,道德,等等一切一切都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他与外界的接触,不断反应到他的意识上来,意识开始有内容了,很显然,外界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什么,这张白纸就留下什么,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发展是有其内因决定的,但人的内因又是从那儿来的呢,可以说内因的形成从在白纸上画上第一笔的时候就开始了。

     人从他的意识开始时起,遇到的第一件事,也就是外界画在白纸上的第一笔,不是由他自己所决定的,而是外界决定的,这第一件事对他有了影响,在遇到第二件事时,他会怎么反应,第一件事的影响就会发生作用,这时人的主观就开始了,所以说人的主观精神和他的遗传基因一样,并不可能由他自己选择,第二件事的全部结果又会在白纸上留下影迹,从而又变为他本人的意识的构成部分,于是这样三四五地继续下去,所以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已经决定了了其一生轨迹的复杂的物质运动。

    自从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以来,机械唯物论已经统治西方世界三百年了,只要注意到西医的发展就会发现,从抗生素的发明到近来的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彻头彻尾贯彻其中的哲学指导思想便是“人是机器 ”。人当然是机器,是一部异常复杂精密的机器,但是,人更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与自然的其他部分联系着的自然的一部分。而西方文化没有,在将来不长的时期内也根本不可能理解这一点。(当然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例如斯宾诺莎,马克思的普遍联系论,但未能在文化上有多大影响)。

     如果说人是一部精密的机器,那么这机器的原理就是一个可以逼近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却不能彻底认识的真理,如此,则现阶段的一切认识都是相比于明天的认识都是错误的,从而整个西医都是错误的,即便有一天能够彻底认识到这种原理,也只是解决了一个孤立的个体在理想状态下得生存问题,对于人和人之外世界的联系仍然无法把握。认识生命当然可以把其当做机器,但如果仅仅把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当做一部精密的机器来处理,那么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实在有理由令人担忧。

    

但是国医大师们担心是多佘的,隨着系统工程理论渗透到现代医学中,如现代养生系统调控理论的出现,彻底地纠正了原西医中的某些机械主义,不但系统地完整地,弁证地分折人与大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係;更对作为统一的人体,对其各组织,噐官系統问的相互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以及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保持其动态平衡关係,维持体內稳恒内环境,确保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等,都进行了弁证的唯物主义的分析,这也是中医望尘莫及的.

 中医本是一门原始的医学,具有浓厚的唯心和迷信色彩,和其它民族的传统医学一样不能真正有效地治病。别的民族的传统医学早就被现代医学取而代之了。然而在中国这一历史过程却遭到来自封建卫道士们的强烈抵抗,以至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仍然保留官方正统医学的地位。大多数国人对此居然心安理得。这种荒唐在世界各国是绝无仅有的。国人的盲目和糊涂堪称世界各民族之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