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课件 |
《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郊小学
教学内容 |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
|
教材分析 |
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受到美的熏陶。诗中含有三对反义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
|
学习目标 |
1.通过看图和朗读,会认“远、色、近、听”等11个生字。 2.会写“火、人、文、六”四个生字,认识走之儿和竖心旁两个偏旁。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
|
学习重点 |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学习难点 |
1.认识反义词。写好四个生字。 2.感悟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
|
学情分析 |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同学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
|
教学资源准备 |
生字卡片、偏旁卡片、课件等。 |
|
设计特色 |
1.猜谜语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加大阅读量,重视积累。 |
|
课时目标 |
1.通过看图和朗读,会认“远、色、近、听”等11个生字。 2.会写“火、人”两个生字,认识走之儿和竖心旁两个偏旁。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
|
教 学 过 程 |
||
一、谜语导入 |
课件出示。 |
|
二、初读课文 |
1.(课件出示图画)观察图画,说说看到画的感受。 观察方法:整体感受和由远到近。 2.
思考:图上画了些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
|
三、认读生字 |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找自己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2. 自由读文,圈划生字,再读课文。 3. 两人交流识字方法。认识两个新偏旁。 4. 点拔重点字。(音、形) 5. 认读生字卡片。(课件) 6. 小老师认读生字。 7. |
|
四、理解诗句,反复朗读。 |
1. 学生轻声读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给同桌展示。 2. 练习朗读。理解诗句。 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 指导学生读整首诗。(边看图边朗读) 4. 学生表演。 5. 议一议。(课件出示) 6. 再读回归课文。 |
|
五、指导书写 |
人、火。 强调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
|
六、课堂小结 |
你学会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
|
七、互动活动 |
|
|
板书设计 |
画
远
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