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学校课改工作总结——我所理解的课改
(2016-09-03 15:43:31)分类: 幸福教研 |
2016年春学校课改工作总结
——我所理解的课改
张文波
自3月28日课改启动以来,我们的课改已历时5个月,如果非要对这5个月做一个总结的话,我主要想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为了课改,我们一直忙碌。
我们所有任课老师是忙碌的。我们除了忙碌于我们自己的常规教学任务外,我们还忙碌于迎接听课组的推门听课,忙碌于大会小会,忙碌于集体备课,忙碌于各类教研组活动。老师们不泼冷水、不拖后腿,积极参与,课改的推动离不开大家支持。
我们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是忙碌的。我们忙碌于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建设,忙碌于教研活动筹备组织,忙碌于三番五次的课改研讨会、推进会。大家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课改的推进离不开大家的参与和付出。
我们上研讨课、公开课的老师们是忙碌的。你们勇担重担,不逃避,不推诿,为了一节课反复打磨,反复修改,寝食难安,但你们毫无怨言。
我们“磨课”的老师是忙碌的。你们积极参与,真诚以待,不求回报,甚至有时帮我们选手磨课至晚上11:00,正是你们的积极参与、倾囊相授,才有执教老师们的精彩表现。
我们的“徒弟”们——青年教师是忙碌的。为了青年教师汇报课,你们精心准备、反复打磨。正是你们谦虚上进为自我负责的态度,才有你们在课堂上的精彩绽放。
我们的“师傅”们是忙碌的。为了徒弟的成长,你们多次深入课堂听课,无数次的课下指导,你们对徒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负责,你们无愧于“师傅”的称号。
而我,还有学校其他领导也是忙碌的。我们忙于课改方案的制定,我们忙于课改活动的开展,我们忙于巡课,我们忙于推门听课,我们忙于思考、纠结、自我否定、及时调整。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都无法体味课改方向确定之前内心的纠结、挣扎和煎熬;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都无法想象在一个月内没有任何学习蓝本的情况下制定一个几万字的课改方案背后究竟会经历着怎样的心酸,用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都无法想象我们在巡课的时候内心的紧张,对,你没听错,就是紧张,因为我们比你们更害怕看到成片的学生睡觉,因为我们比你们更害怕看到有老师不在岗,因为我们比你们更害怕看到有老师坐着讲课;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甚至不能想象每天巡课情况公示上墙那100多字的语言组织都那么艰难,因为缺点多于亮点的现状让我们无比尴尬,因为我们既要真实反映巡课情况,又要尽量做到不伤了我们老师的面子,所以每一个措辞我们都会特别谨慎,因为我们的初衷不是让大家亮相、不是让大家出丑,而仅仅是一种提醒。
老师们,我们忙,但是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为教师尊严而忙,我们在为民中尊严而忙。在此,我们要向所有在忙的老师们致敬!
第二句话:课改路上,我们“保守”前行。
我们课改启动了5个月,用一些老师的话说就是感觉好像并没改什么,没有太多动静,不瘟不火。我想这样的感受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心声。在此,我们要向大家表示歉意,目前,我们的课改力度还不够,方向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措施还不够有力。但也请大家理解,我们为此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也请允许我们找一些客观理由:一是源于我们内心的那份坚持,我们不想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没有“师傅”,没有现成的方法可循,全是自己摸索,所以推进自然缓慢;二是我们没有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较大幅度的颠覆,所以给老师们的感受是一切如旧,没有变化。一句话以概括——我们的课改是“保守”的。
我们“保守”,因为我们不敢大刀阔斧,风风火火,我们只想真真实实、扎扎实实地搞好课改。
我们“保守”,因为我们深深赞同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教育从来没有捷径,来不得半点浮躁。”
我们“保守”,因为我们深深赞同天津市普育学校梁峰校长所说:“学校管理不是天天新花样,坚持应该坚持的比创新还重要。”
我们“保守”,因为我们认为教育来不得半点激进。教育必须是稳扎稳打,改革必须是稳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保守”,因为我们坚信:教学,就是教师每天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辅导学生……因此教学改革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遵循教学规律,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课改,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回归,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坚守。
我们“保守”,因为我们始终认为“教学,只有永恒的原则,没有永恒的模式。”,我们相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们“保守”,因为我们认为“动起来”的前提是要让心先“静下来”,“静静地思考”和“大胆地表达”同等重要。
因为保守,所以我们步步小心,谨慎前行。
因为保守,所以我们不断反思,不断自我否定。
第三句话:因为课改,我们收获满满。
尽管于课改本身,我们并没有搞出太大动静,也并没有看到明显效果。但还是那句话,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依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满满。
我们收获了一群可爱的老师。
为了课改,大家主动思考学校发展,本着高度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建言献策,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可爱吗?
尽管观念还未达到统一,尽管背地里颇有微词,但依然积极参加活动,不泼冷水、不拖后腿,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可爱吗?
为了课改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不管是上课者还是磨课者都为此忙前忙后,甘愿忍受着磨课的煎熬和阵痛的老师难道不可爱吗?
部分青年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积极上进,主动发展:冉春莲老师获彭水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彭水县赴丰都参加了全市优质课展示活动;另外,冉春莲老师获彭水县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自弹自唱一等奖;潘凤老师获钢琴演奏一等奖;邵敏老师获得二等奖;肖何老师参加地理优质课大赛获二等奖。在青年教师汇报课上,去年才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们也是各展风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可爱吗?
我们收获了一种可贵的精神。
不管是上课还是磨课,不管是集体备课还是上学期的艺术节,都让我们明白原来我们民族中学可以如此团结,原来我们尽心竭力地做一件事情可以做得如此漂亮,原来我们也可以不经常抱怨,原来我们有这么多人为着自己、为着学校的发展起早贪黑。这种精神,我想,就是——民中精神。
总而言之,面对课改我们是“保守”的,但“保守”并不代表不作为。目前,我们课改只能算是开了一个头,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但也仅仅停留在规范的层面上,远远谈不上观念的转变。有人问:“我们的课改就要结束了吗?”我告诉大家,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了课改,我们将继续忙碌着,收获着。
下面,我想谈谈我个人对课改的一点看法。
我始终坚持认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是真正的课改。当我们的专业修养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我们就自然知道哪些地方该详讲,哪些地方该一笔带过;当我们的学养丰富了,我们的课自然就精彩了,孩子们就喜欢听了;当我们的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自然知道怎样去掌控我们课堂了,我们就自然知道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如何在课堂上去真正唤醒学生的思维;当我们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我们才会明白尊重学生的情感思维是多么重要。
而提高我们自身修养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是阅读!上学期在这个地方,侯春燕老师给大家推荐过一篇文章叫《不读书,就不是人》,大家可以去网上搜来读一读,相信大家会有所感触。所以建议老师们能够在闲暇之余拿起书来阅读,这样不但使我们自己得以夯实,同时也给我们的孩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总不希望我们留给孩子的童年记忆就是他有一个会打麻将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吧!学校也将尽力给大家搭建学习的平台,利用外出培训的机会让我们老师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同时,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计划将通过多种活动搭建教师之间交流、学习、切磋的舞台,比如:青年教师论坛、课改论坛、各类公开课比赛、微课制作比赛、说课比赛、基本功大赛等。希望全体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抓住青春的尾巴,抓紧学习,夯实自己,因为再不学习我们就老了!
二、我所理解的课改——是富有良心的探索和实践。
教书教什么?教知识,更教做人!教书拿什么教?拿良心!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教书是不是越教越麻木了,就像医生见惯了生离死别一样,我们经历了太多性格迥异,五花八门的学生,在我们眼里那些学生就是就仅仅是我们生命历程中一个渺小的过客而已,我们甚至都不会去想,他们每一个人都还仅仅是个孩子,是承载着一个家庭所有希望的孩子,他们之于他们的父母就像我们的孩子之于我们一样。那么我们每一位老师行走在我们短暂的二三十年的教书旅程中,我们是否可以自豪地说:我就希望我的孩子、我的孙子能遇到像我自己这样负责的老师。老师们,课改拿什么改?拿我们当老师的良知和责任来改!
我们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付出那么多,图什么?图什么呢?图安心!认真做事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惯性。其实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到我们部分老教师甚至是再过一两年就将退休的教师身上,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是怎样对待每一节课的,他们每学期考了多少套卷子。而反问我们部分年轻老师,你给学生印了多少复习资料?你一学期下来认真测试了几回?批改了几回?
有了良知,有了责任,当认真做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了一种惯性,我们就会去思考:这节课怎么上最有效?怎样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适合这个班的学生?我们才会去反思:我这节课还有什么不足?应该怎样去改进?教学效果不好,我有什么责任?带着思考,带着反思去投入教育教学,效果不会太差!反之,如果我们连做教师基本的良知都没有,那么我们的课改就会是空谈。
三、我所理解的课改——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有效。
我们很多老师,在听到“课改”一词,就仿佛是遇到了洪水猛兽,还没搞清楚什么是课改?课改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去改?的时候就开始抵触,就开始找各种理由。为什么要课改?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一下我们的评课三维度——生本、智慧、高效。
(1)学生行为——动起来(生本)
内动:本质的“动”。指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处于活跃状态。
外显:是内动的显化。指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的活跃,能通过语言表达或其他可察的课堂行为显现出来。
(2)教师行为——有智慧(智慧)
①预设科学。指教学预设与学科特质、与教学对象、与课程资源相契合,符合学科规律;教学目标要明确、集中、有可操作性。
②调控机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及时逮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点拨有力,教学评价或引导有启发性,对学生的现状有“提升价值”。
(3)教学效果——有收获(高效)
①有学习硬度。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使学生有较好的记忆长度或体验厚度,甚至让学生震撼到终生难忘。
②当堂内化。指达标成效好。通过“细化”而非“泛化”的教学,学生当堂过手,形成某点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
我们把“有效”作为我们的课改的目标,作为我们教学的追求,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我想关键还在于备课的功夫和课堂掌控的功夫。
在我们老师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交谈,“你上了那么多届了,不用怎么备课了吧!”老师们,我们都是搞教育的,这句话大家觉得成立吗?反正我是做不到,到现在,我每备一课也得花上两到三个小时。而且越往后边教吧,就越担心自己的课备得不够?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老师,越走向成熟,所追求的就不仅仅是这一课有哪些知识,而是要想这一课有哪些重点?我要用什么方法去突破重难点?如何让学生对这一课的重点能够当堂内化。我想,毋庸置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一定是课下准备越充分,课上操作就越自如,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这,说的是备课的工夫。
至于课堂的工夫,我想我们老师都听过很多别人的课,都深有体会:我们一些老师的课整个课堂轻松自如、推进自然、互动良好,一句话——就是听着舒服;而我们有的老师的课一言堂,满堂灌,老师讲得大汗淋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两种课堂效果,孰好?孰劣?这里边除了备课的工夫意外,就是上课的功夫了。我们课改要改的是什么?改的就是以前一层不变的思想,从而养成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教育教学习惯。
老师们,我们谈有效就是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则教育的尊严何在?教师的尊严何在?
四、我所理解的课改——是团结,是协作。
我们常常会感动于我们学校众多老师起早贪黑、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我们又常常感叹于我们的单打独斗、形单影只的孤独和寂寞。
中国女排又一次获得了奥运金牌,我想看了女排比赛的老师们除了深深感动于她们拼搏顽强之外,无不为她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动容。
我们的教育教学不也是如此吗?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毫无保留,互相探讨,资源共享,我们有限的资源是不是会丰富起来,我们有限的力量是不是会壮大起来。
五、我所理解的课改——就是要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就是我们老师要充分认识自己。
或许我们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观点,“教书就是运气,遇到那几个好学生谁都能教得好。”诚然,好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就一位老师。但我更相信一位好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观念形成、习惯养成等方面是有着巨大影响的。我们不也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好学校、好老师手里吗?所以,教师就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师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而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意识和水平决定着我们教育生命的质量。
所谓知彼,就是要了解学生,就是要懂学生。
教育是要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学生就是我们工作的对象。而衡量我们是否教得好很大一部分要看学生是否学得好。
我们每一个班上有近10位老师,通常会有一些老师深受学生欢迎,也一定有个别老师学生较为抵触;通常会个别老师威信很高,学生很服,也会有一些老师学生不太将你放在眼里。
我们在和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的说教,学生往往不会有内心的触动,而如果我们准确把握了孩子的心理,说到他的心坎上去了,他或许会感动得眼泪汪汪的。
什么原因呢?因为有的老师不懂学生的心理,而有的老师会准确掐住学生的“七寸”。
国培的时候,成都师范大学的杨东老师给我们讲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成人培训难度是很大的,不管你是魏书生还是李镇西,他不想听依然不听,他想讲话还是讲他的话。但他上来板着脸,只用一句话就把在场50位老师给唬住了:“我这个人讲课呢,就是喜欢抽老师起来回答问题,回答不上来呢,唱个歌或是跳个舞都是可以的。”此话一出,全场安静,都认真的不得了,都害怕一个不小心被抽起来回答问题。随着讲课的深入,渐渐发现他特幽默,不知不觉喜欢上了他的课。三个小时的讲座讲完,当大家还津津乐道于他的精彩的讲课时,偶然想起,这节课他没抽一个老师回答问题,也没让一个人唱歌或是跳舞。最后他道破天机:“你看我一句话将你们几十个老师唬了三个小时,对付学生,就得这样想方设法变着招儿“收拾”他们。”
对于我们来说,杨东老师这节课是成功的,一是他自身的风趣幽默让课堂充满生气,二是他绝佳的课堂掌控征服了所有人,这不就是掐住了“七寸”吗?这不就是知己知彼吗?这不就是我们所提的“有趣+有效”吗?
六、我所理解的课改——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就是要努力找到足以使学生撬起整个地球的支点。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激励,教育是唤醒。
学生为什么不爱学,因为他没有一个学习的理由,他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看不到自己的希望……
所以,身为老师,在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树立自信,让学生觉得学着有希望、学着有劲头、学着有尊严。
前天下午,邹六根老师的讲座只要我们认真倾听,肯定会是深受启发的。学生基础差我们就可以不作为了吗?不是的!越是基础差,我们越是大有可为。邹六根将中职学生可以带到如此高度,我想我们民族中学的高中学生也还是大有可为的。就像郎平曾说得,“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七、我所理解的课改——需要时间加汗水。
课改,更需要时间加汗水!没有付出,怎么改都难有收获!
有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在,我们就不可能不追求分数,即便我们不在乎家长也不会答应,而想要获得理想的分数就必须是时间加汗水。
不瞒大家讲,我也在“逼”学生。上学期生地考试之前,我在“逼”着他们背生地,一个一个过关。期末考试之前,我在“逼”着我们班的学生默写古诗、背文言文,一个一个过关。
有些老师说,初中把学生的逼紧了,高中就没有后劲了,老师们仔细想想,这种命题成立吗?高中缺后劲的那些学生是因为本身潜力就有限还是因为初中把潜力挖完了高中就没有了?这些学生如果初中不挖掘他的潜力还等不到高中就下滩了,谈何考上高中?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的潜力能挖得完吗?所以在管理学生上时间加汗水是必要条件。
何况让学生吃苦本身就不是一件坏事。我们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拿什么去和城市里面高学分、高素质的孩子竞争!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如果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都丢失了,要怎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分得一杯羹?
课改,就是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挖掘学生潜力。教育,必须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或者三分耕耘,一分收获。
八、我所理解的课改——“动起来”和“静下来”一样重要。
一方面,我们强调不能再一味一言堂,满堂灌,我们要将课堂舞台还给学生;但另一方面,我们认为“静”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素养,不是建立在“静”基础上的“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很多老师说,课改不就是不就是好玩吗?不就是热热闹闹吗?老师们,这样的课改绝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要的课改是,学生能学懂的在老师的引领下可以自己学,学生不能学懂的老师该讲的必须讲,而且必须讲懂、讲透。不但要讲懂,还要让学生过手。
上学期,就在这里,我也面对重庆市初中语文乡村教师工作坊的老师上了一节课,我们学校的很大一部分老师也都听了课,听了我的课的老师们都知道我的课是不是大家想象当中的那种热热闹闹的课改课,我理解的课改课是在尊重学情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的示范引领、方法指导、引导点拨让学生学懂、学过手。
九、我所理解的课改——是“因为学习,所以快乐”,而不是“因为快乐,所以学习”。
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得吃苦,学习亦是如此。
刚刚结束的奥运会,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看起来无比光鲜,但训练的过程中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去年暑假,在仙女山体育场有一个足球训练班,学员都是些七八岁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外国教练,对小球员的训练细节要求之严格完全出乎我的想象,在所有教练中他的要求是最严格的,但在鼓励球员方面他也是最不遗余力的一个。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从报纸上、网络上了解来的对外国教育的看法,在我之前的想象中,国外的教育都是轻松的、欢乐的、和风细雨的。
我们班的王森,在同学眼里算是不折不扣的理科学霸,其他同学都认为他是天才,学得轻松,成绩特好,对于他来说学习应该是很快乐的吧!我故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他:“你觉得学数学特快乐,是吧?”他说,“其实不是的,做数学题和打游戏相比,打游戏肯定更快乐,只不过努力学习之后取得好成绩的感觉让他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女排夺冠后,郎平接受采访说的一段话应该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平时有积累比赛才有拼搏精神,训练不好就要加班,还要批评她们,平时训练要求严在比赛中才容易出得来,不是来点儿心灵鸡汤就好了,今年冬训去做了很多计划来执行,平时挺苦的,训练后还要看录像,我都看恶心了,别说她们了,但还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为了圆梦大家坚持,都是努力和积累。”
世界冠军尚且如此,何况中学生。学生,若想成才,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
快乐,不是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学习的结果。所以,这个命题的正确表述,应该是——学习快乐!
因为学习,所以快乐!
老师们,今年我们学校的高考也有所突破,中考成绩不可谓不辉煌,我们初一、初二年级期末统考,彭中、一中、民中三个学校一共20人获奖,我校占10人,占了一半,是最多的,(大家要知道,要获这个奖确实不容易,语数外必须是综合评比全县一、二名,其他学科得是全县第一名才能获奖。)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理应为此而高兴。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上学期期末统考和彭中、一中相比还是看到了一些方面的差距,我们的学科发展并不均衡,以前我们民族班优势较大,但随着彭中、一中也办重点班,我们的优势渐渐没有了,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我们相信,我们能从以前一穷二白开始努力达到如今的高度,我们也能进一步努力,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