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现代派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
今年3月,我们到苏州旅居,特意去参观了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明清时期,贝家是“苏州四大家族”之一,苏州狮子林曾是贝家的祖产,贝聿铭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金融家,父亲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母亲庄氏出身名门,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贝聿铭出生后,在香港度过了童年,10岁时全家迁往上海,从那时起,几乎每年寒暑假,他都回苏州过,经常在狮子林中玩耍,直到1935年离开上海到美国求学,江南园林深深留在他的记忆中。
苏州狮子林
1996年,年届80的贝聿铭已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应家乡政府的邀请回到苏州,接待方特意安排在狮子林为他祝寿,晚宴上他接受市政府的聘书,担任了苏州城市建设高级顾问。他在熟悉的狮子林中徜徉,心潮起伏,饱含深情挥笔写下“云林画本旧无双”(“吴会名园此第一,云林画本旧无双”是狮子林卧云室的楹联)。
2001年夏,在香港中银大厦竣工酒会上,苏州市政府首次向贝聿铭提出设计苏州博物馆的邀请,贝老并没有表态。次年春节,市政府相关领导专程赴美国贝氏公司游说,面对家乡父老的殷切期待,老人表示:“要去看看”,对设计产生了兴趣。他的小儿子著名建筑师贝礼中也对设计表示了很大兴趣,但是贝老表示:“这个设计要是我做不了,我的儿子更不能做,因为他们的中文已经生疏了,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经过认真勘察和思考,2002年4月30日,贝老与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决心将自己的最后一座作品留给故乡。
贝聿铭不负家乡父老的期望,建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博物馆旧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交相辉映,珠联璧合,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和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俯瞰图(来自网络)
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比邻的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相互借景。它的入口设计成圆形的自动门,使你有进入江南园林的感觉,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透过顶窗照射进的阳光,形成了微妙变幻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室外的风景,像两幅挂在墙上的画。建筑师的设计灵感在博物馆中随处可见。
苏州博物馆入口
博物馆中庭
来自网络的图片
中庭落地玻璃窗外的风景
中庭的菱形窗洞
保留古老紫藤的休息室
走廊设计(来自网络)
博物馆的外墙和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为主基调,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勾勒外形,全新诠释了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犹如一幅中国水墨画。人们畅游其间,犹如画中游。不少女孩子身着汉服在此拍照留影,特别有韵味。贝聿铭为博物馆的设计倾注了大量心血,将其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依水而建主基调白色的主体建筑
相互借景
博物馆的内部设计充分考虑了展陈的需要,布置了“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和“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使馆藏的文物艺术珍品更好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珍贵的馆藏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受到建筑界和博物馆界的高度评价,也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据粗略统计,在将近半个世纪,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有近百项,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他第一次获奖是在1959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设计的另一座建筑物又获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
建筑大师贝聿铭(来自网络)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之列的是1964年设计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为了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的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美国的总统图书馆,也是档案馆和博物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打动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图书馆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它的主体是一套几何图形的组合,巨大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的建筑正面上,这座依海矗立黑白分明的建筑物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约翰·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来自网络的图片
我第一次听说贝聿铭的大名,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旅游局工作的好友邀我们全家到香山饭店参观用餐。香山饭店是1979年,贝聿铭应邀在香山脚下设计的一座饭店,素雅的白墙,开放的前厅,园林式的庭院装饰,看似普通的外貌,却与周边的水光山色融为一体,越看越能体会到它轻妆淡抹的自然美。这座饭店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1984年5月,在美国凤凰城举行的建筑学会年会上,香山饭店获得荣誉奖。
香山饭店(来自网络)
在北京还有一座贝聿铭的作品,就是位于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1989年贝聿铭指导他的儿子贝建中、贝礼中设计的这座建筑,我曾入内参观,对贝聿铭的设计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贝聿铭家族与中国银行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他的父亲贝祖贻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时隔60年的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70层楼300米高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成为香港地标性建筑之一。
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的图片
中国银行总部园林式内厅(来自网络)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来自网络)
后来,我出国考察和到国外旅游,在波士顿有机会参观了前面提到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在巴黎又欣赏了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据说,他最初提出的卢浮宫博物馆增建设计方案,在博物馆领导层和公众中都引起了极大争议,而今天已成为世界上辨识度最高的建筑之一。从这座由玻璃和钢构筑的具有埃及古文明标识的金字塔进入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参观,仿佛进行了一次时光的穿越。
卢浮宫金字塔
卢浮宫金字塔内部
金字塔内部(来自网络)
此次到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使我想起不久前朋友在微信中发的她参观日本美秀美术馆的照片,美轮美奂的图片,和苏州博物馆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原来这座曾是日本女首富小山美秀子收藏藏品的美术馆,也是贝聿铭的杰作。贝聿铭的设计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美术馆建筑在山谷中。通过隧道和吊桥才能来到美术馆前的广场,犹如进入世外桃源,美术馆体现了中国园林和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使人惊叹。
通往美秀美术馆的时光隧道(朋友发来的照片)
美术馆前广场(朋友发来的照片)
美术馆入口(朋友发来的照片)
山谷中的美术馆(来自网络)
美术馆建筑(来自网络)
玻璃窗外的风景(来自网络)
2019年,被誉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102岁的贝聿铭离开了我们,但却把美留在了人间。
“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