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记忆(十)梅里美的长篇小说《查理第九时代轶事》及宗教改革运动
我调政治处工作后,有不少喜欢看书的战友,可以交换看一些书,我向勤生借了一本《查理第九时代轶事》,虽然比较破旧,已经没有了封面,但读起来却津津有味。
小说以发生在16世纪查理九世时期著名的宗教惨案“圣巴托洛缪之夜”为背景。16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路德和加尔文思想先后传入法国,形成了加尔文派新教势力,他们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派,意即同盟者。以底层人民为主的许多人纷纷改信新教,于1550年成立了法国新教会,并得到部分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形成了以纳尔瓦国王安托万、孔代亲王路易为首的阵营;而北方的贵族坚持捍卫天主教,其首领是大贵族吉斯公爵和一些王室成员。王室试图利用两派的冲突危巩固王权,1562年,国王颁布敕令,给予胡格诺派公民权,并准许他们在城堡以外的市镇举行宗教仪式。这一敕令激怒了天主教派的吉斯公爵,他于当年3月率军突袭了瓦西镇一群正在做祈祷的胡格诺教徒,造成上百人伤亡,“瓦西镇惨案”导致了两派的宗教战争。
到1570年,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之间的三次战争使得哀鸿遍野,百里无人烟,两派都元气大伤,遂生和解之意。1572年,来自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王太后宣布将公主玛格丽特(即后来的玛戈王后)嫁给已即位的纳瓦尔国王亨利(他的父亲安托万已战死沙场),婚礼定在8月18日。公主信奉天主教,纳瓦尔的亨利是新教徒,这对新人的结合意味着两派之间的谅解和融和。为了庆祝婚礼,大批胡格诺教徒赶往巴黎,其中包括许多重要人物。但婚礼过后没几天,查理九世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当时的几个头面人物都叫亨利)便派人暗杀了著名的新教领袖科利尼海军上将,以激起胡格诺派的愤怒,制造镇压异教徒的借口。8月24日(天主教圣巴托罗缪日)夜晚,吉斯公爵亨利指挥天主教军队以各教堂鸣钟为号,血腥屠杀了毫无戒备的胡格诺教徒。一夜之间,惨遭杀害的胡格诺教徒就达数千人。暴行随之蔓延至各地。
油画《圣巴托罗缪之夜发生在房间中的刺杀》
油画《凯瑟琳·德·美第奇凝视着在圣巴托洛缪屠杀事件之后死者的尸体》
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悬念,故事的主人公外省的胡格诺信徒、贵族青年麦尔基前往巴黎投奔新教首领科利尼海军上将,参加纳尔瓦国王和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礼。在他下榻的客栈,遇见了信奉新教的赖特尔骑兵队队长洪斯丹,他们一起喝酒时,洪斯丹的女友吉普赛人蜜拉预言麦尔基将亲手杀死自己的亲人,结果一语成懴。
圣巴托洛缪之夜的屠杀开始后,麦尔基化装逃出巴黎,参加了胡格诺信徒在罗舍尔城对国王的反抗。改信天主教的麦尔基的哥哥乔治被迫参加了国王围攻罗舍尔城的军队。在战场上,麦尔基指挥士兵打伤了他的哥哥乔治,小说以乔治在医院死在麦尔基的怀中作为结束,临终前乔治既不要天主教的神父,也不要新教的牧师来祈祷,而是选择了平静的离开。
对小说作者梅里美的了解是后来的事,梅里美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历史学家。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名家名作辈出,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莫泊桑,可谓群星璀璨。梅里美虽不算那么出名,但他的小说却具有传奇色彩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使之在文坛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你一定听说过比才的歌剧《卡门》,就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历史学家梅里美
2017年,在西班牙旅游,观看弗拉门戈舞《卡门》
梅里美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富裕,1819年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但他真正喜欢的是文学。
1922年夏,梅里美与《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相识,结成了忘年之交(司汤达年长他20岁)。1825年5月,梅里美以“西班牙女演员克拉拉·加苏尔”为名,在巴黎发表了一部名为《克拉拉·加苏尔戏剧集》的作品。集子包括《非洲人的爱情》、《女人即魔鬼》、《西班牙人在丹麦》、《天堂与地狱》、《伊莱斯·芒多》五个短剧,内容轻松而稍带讽刺,具有异国情调和轻快自然的风格,开创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先河,赢得了文艺青年的青睐和舆论的好评。1826年,梅里美和画家德拉克洛瓦结伴去英国旅游,为时半年之久,有机会观看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受此影响1828年6月7日,梅里美发表了第一部重要戏剧作品《雅克团》,以后又创作了《卡尔瓦亚尔之家》。期间他还发表了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抒情民谣集《独弦琴》,歌德撰文向德国读者介绍这本诗集,普希金也把其中一部分译成俄文。
《查理第九时代轶事》是梅里美1829年的重要作品,那时他才26岁,同年他还先后发表了《马泰奥·法尔科恩》、《查理十一世的幻觉》、《勇夺棱堡》、《塔芒戈》等小说,以及独幕喜剧《送圣体的马车》,是收获颇丰的一年。
1834年5月,梅里美被任命为历史文物总督察官。他担任此职后,成了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在发掘、整理和保存法国古代文物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此时起直到1860年,梅里美走遍了整个法国,对历史文物进行考察,编制散失于各地的古物的目录。1830年以后,梅里美在学术方面相当活跃,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创见,他在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主要论著有《论罗马历史》《论社会战争》和《关于中世纪艺术的考察》。此外,他还学习俄语,翻译了普希金、果戈理与屠格涅夫的小说,在《两世界》杂志上发表,使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得以在法国流传。
1840年《高龙巴》在《两世界》杂志上发表,1842年以单行本出版;1845年10月,《卡门》在《两世界》杂志上发表。梅里美因其在文艺领域的成就,1843年11月当选为法国碑文和美术学院院士,次年3月14日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梅里美多次到西班牙旅游,发表了《西班牙书简》以及《论西班牙绘画艺术》,还结识了年轻姑娘杰妮·达甘(即后来的蒙蒂霍伯爵夫人),对她一见钟情,结为好友,并终生与她有书信往来,这些书信在梅里美死后以《与不知名的姑娘的通信录》为名发表。
1853年,蒙蒂霍伯爵夫人的女儿欧仁妮·蒙蒂霍成为拿破仑三世的皇后后,梅里美当上了上议院议员,经常出入杜伊勒里宫、枫丹白露等地,并与皇帝、皇后共进晚餐,在喜庆游乐、仪典宴会中耗费了大量时光。1870年,普法战争中,他一直忠于拿破仑三世的宫廷,为了替皇后说情,他亲自去见梯也尔,直到9月8日才离开巴黎前往南方小城戛纳,9月23日在那儿去世。
16、17世纪的欧洲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处于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会的专横和腐败引起社会日益强烈的不满,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劵”引爆的发对运动迅速席卷欧洲,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一些国家专制的君主也加入其中,英国国王因不满教皇对其婚姻的干涉,脱离罗马教廷,推行宗教改革。法国历史上长达36年的宗教战争,是新教贵族集团和王室及天主教贵族集团之间的政治权利之争。法国的宗教战争和宗教宽容政策对整个欧洲的宗教发展和宗教自由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仲马的处女作《亨利第三及其宫廷》是以宗教战争为切入点的绝佳剧作,亨利三世,即安茹公爵是圣巴托罗缪惨案的主要角色,他在查理九世去世后继位,宗教战争达到白热化,后因不满吉斯家族专权,转而与纳瓦尔国王亨利结盟,遭天主教忠实信徒刺杀,临死前将王位传给纳瓦尔国王亨利,即亨利四世,他宣布放弃新教信仰,随后推动天主教和新教和解,宗教战争才告结束,大仲马的小说《玛戈王后》也是以那段历史为背景,宗教冲突和宫廷斗争相互交织,故事扣人心弦,后来《玛戈王后》被搬上了银幕。
电影《玛戈王后》剧照
当代畅销小说大师肯·福莱特的圣殿春秋三部曲第三部《永恒火焰》,其中从英国的角度描写了发生在圣巴托洛缪的惨案,包括吉斯公爵支持信仰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与都铎·伊丽莎白女王争夺英国王位的轶事。与肯·福莱特的其他小说一样,《永恒火焰》的情节引人入胜,使读者从故事中了解了宗教改革那段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