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记忆(八)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及其他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两本世界名著,我都是在部队时看的。
托尔斯泰在写作中
19世纪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涌现了一大批名家名著,那时我还看过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果戈里的《死魂灵》、屠格涅夫的《罗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这些小说的细节已经记不得了,只能从当时的笔记依稀回忆起其中的内容。
位于莫斯科的普希金雕像
《死魂灵》的作者果戈里,他的小说《钦差大臣》拍成的电影曾在国内上映。
《罗亭》的作者屠格涅夫,他的代表作《猎人笔记》、《前夜》、《贵族之家》、《父与子》等都有中译本。
《白痴》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曾被流放和服苦役,他的小说描写了小市民阶层各种不同代表人物的悲惨生活,其中《罪与罚》被很多人认为是俄罗斯小说的巅峰。
《怎么办》的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战争与和平》由于后来看过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以及黄云松绘制的连环画,印象格外深些。
《战争与和平》是以发生在19世纪初俄法之间的战争为背景的史诗性巨著,小说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四大家族为主线,描写了从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到俄罗斯打败拿破仑入侵十多年间,俄国前后方战斗和生活的场景,人物有500多个,从皇帝、统帅、士兵到各阶层的人民,无不跃然纸上,它不仅描写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而且对社会风俗,以及人物的感情也有细致的刻画。有人拿它与中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相比,都描写了四大家族,其实两本书风格迥异,《战争与和平》中的爱情纠葛在战争的背景下,不像《红楼梦》中充满诗情哀怨,而是荡气回肠。
1957年上映的美国版《战争与和平》
连环画《战争与和平》
军人世家的保尔康斯基家族,即将奔赴前线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与父亲道别
富裕的别祖霍夫家族,继承了父亲遗产的皮埃尔
典型的宫廷贵族库拉金家族,贪婪和无耻的库拉金王爵
庄园贵族的典型罗斯托夫家族,伯爵夫妇,长子尼古拉、小儿子别加和女儿娜塔莎
前方战事激烈
后方歌舞升平
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展开军事会议,决定放弃莫斯科
莫斯科大火使侵略者陷于严冬的困境
在严冬中,库图佐夫率领俄军追逐溃败的法军
溃败的法军遭到游击队的截杀
仓皇逃走的拿破仑
战后生活又归于平静
1812年,威震欧洲的拿破仑率领大军进攻俄国,俄国人民毁家烧城,展开了全民族的卫国战争,打败了拿破仑,拯救了祖国。战争结束后,看似生活又归于平静,然而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战争已经唤醒了尚处于农奴制度下的俄国,首先是一批参加过战争的贵族青年和知识分子。
1825年12月26日,他们在彼得堡元老院广场发动了起义,这就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为了纪念十二月党人起义,1925年苏联将彼得堡元老院广场改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彼得大帝骑马雕像,它因普希金的长诗《青铜骑士》而声名远扬。(照片摄于2012年)
起义失败后,十二月党人的领袖被沙皇处以极刑,数千名起义参加者被处以重刑,上百人被流放到人烟稀少、寒冷荒漠的西伯利亚服苦役。许多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抛弃优越富足的贵族生活,选择了跟随丈夫前往西伯利亚,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十二月党人还组织了文学团体,以诗歌宣传自由主义思想,有“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过从甚密,他的文学作品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曾被沙皇流放到俄国南方,正是在那里,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和小说。
在敖德萨的普希金雕像(摄于2019年)
俄国被唤醒了,出现了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据说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最初也是源于十二月党人。1860年,托尔斯泰出国旅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遇见了一位远亲,从西伯利亚流放被赦免回来的著名十二月党人沃尔康斯基,经过同沃尔康斯基的长谈,使他开始构思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从西伯利亚回来的十二月党人。小说写了三章就搁置了。1863年,托尔斯泰又重新动手接着写下去,最初一份草稿的标题是《三个时期》,他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革命党人的三部曲(即1812年,1825年和1856年),后来又放弃了这个想法,形成了写一部俄法战争的历史小说的想法,经过6年,数易其稿,最终创作出《战争与和平》这部不朽巨著。
列宾的名画《不期而至》,取材于流放归来的十二月党人。
我曾借阅过苏联作家福尔什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历史小说《自由先驱》。福尔什(1873—1961年)是沙俄将军的女儿,很有才华和艺术品味,写过不少历史小说,但只有《自由先驱》有中译本。《自由先驱》是她历时三年写成的,1953年出版时,她已经80岁了。人们评价她的小说文笔优美,犹如一篇优秀的散文。
苏联女作家福尔什
《自由先驱》插图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清末民初,就有译介,五四时期更形成了“俄罗斯文学热”,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最爱读的小说是俄国果戈里和波兰显克微支的作品,1918年,他创作的《狂人日记》就曾借鉴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他曾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茅盾先生也说过:“(对)俄罗斯文学的爱好,在一般知识分子中间,成为一种风气,俄罗斯文学研究,在革命知识分子中间,成为一种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六十年代中期,更有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被翻译介绍过来,广为流行。
我曾看到有文字介绍,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很受欢迎。2013年,我们到江苏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寻访,在机要科的办公室发现有粟裕司令员的题词:“炼成钢铁如保尔,莫做浮草似罗亭”。据机要科的老红军左金祥回忆,当时机要科借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粟裕听说后很高兴,并欣然题词。罗亭是屠格涅夫小说中的人物,可知粟裕在戎马倥偬中还读过这本小说。
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简介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要科办公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