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记忆(二)德莱塞和他的《美国悲剧》
文革及以后一段时间,我读书做过笔记的小说,有美国作家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珍妮姑娘》和《巨人(欲望三部曲之二)》等三本,其中《美国悲剧》是他作品中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我看的《美国悲剧》是哪个版本记不得了,这是网上的图片
西奥多·德莱塞出生于1871年8月27日,父亲是编织工,南北战争前从德国移民美国,生有13个子女,德莱塞排名倒数第三。因为家里人口多经济拮据,德莱塞的童年生活很穷苦,15岁就独自来到芝加哥谋生,先后做过饭店的洗碗伙计、洗衣房工人、火车站验票员、家具店伙计等工作,后来在一位好心的中学教师资助下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但却迫于生计不到一年就辍学了。
1892年,德莱塞进入报界,开始了记者生涯。1900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11年又出版了《嘉莉妹妹》的姊妹篇《珍妮姑娘》,这两部小说都可以看到作者一家辛酸遭遇的影子。但因小说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描述,激起了很大争议,《嘉莉妹妹》甚至长期被禁止发行。1912年和1914年,他又分别发表了《欲望三部曲》的前两部《金融家》、《巨人》,在当时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1925年,他发表了以真实犯罪案件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引起轰动,并使其享誉世界。
《美国悲剧》曾于1931年拍摄成同名电影,1951年改编成黑白电影《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直译为“阳光照耀的地方”),派拉蒙影业公司选择了《郎心如铁》这一片名,是避免《美国悲剧》这个名字产生负面联想。该影片夺得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剪辑、最佳摄影(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和最佳配乐(剧情/喜剧片)等6项大奖。
黑白电影《郎心如铁》
1941年,德莱塞当选美国作家协会主席,1945年8月获美国文学艺术学会荣誉奖,同年12月28日病逝。
美国的媒体曾这样评论:德莱塞忠于生活,大胆创新,突破了美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禁锢,解放了美国小说,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并将他与福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三位小说家。1930年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获奖答词中认为德莱塞才是荣膺该奖的最佳人选,他说:“德莱塞常常得不到人们的赏识,有时还遭人忌恨,但跟任何别的美国作家相比,他总是独辟蹊径,勇往直前……”
我在《美国悲剧》的读书笔记中,概要介绍了小说的内容:
……小说分三部分:
第一部,描写了主人公克莱特的身世和早年的生活,他是一个穷传教士的孩子,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他感到羞耻,决心自己去闯出一条路来,他来到大城市之后,先在一家做汽水的作坊当小工,后来又去了一家著名的豪华酒店当茶房,收入大增,也学会了吃喝挥霍,并开始交女朋友。他姐姐被骗遭遗弃,他母亲不得不为此向儿子求助,他虽然多少同情自己的姐姐,但更舍不得牺牲自己的欢乐。正在这时,他们一班茶房偷用一辆主人的车出去玩,玩得忘记了时间。回来时担心被解雇,车开得太快,撞死了一个女孩,还翻了车,克莱特逃避罪责化名逃跑了。这部分篇幅不大,因为作者曾有在芝加哥闯荡的经历,小说的描写真实生动,也为克莱特后来的犯罪做了铺垫。
第二部,克莱特到芝加哥当了送货司机,后来又在一家俱乐部当茶房,碰到了他伯伯,莱克格斯服装公司的老板。他伯父有心给他一些帮助,于是他来到莱克格斯公司,起初干着浆洗等最底层的活,后来被提拔成部门负责人。一个相貌姣好的乡村姑娘洛贝达来到他部门工作引起他的注意。在一次出游时,他们偶然相遇,洛贝达被克莱特的相貌、地位迷恋,于是双双坠入情网。正当他们热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和资本家的女儿桑特拉结识。桑特拉有心将克莱特拉入社交界,遂多次邀请他参加聚会、舞会。克莱特沉迷在上层社会的交往中,于是打算抛弃洛贝达,可是洛贝达恰在此时怀孕了,他为了堕胎求医寻药不成,反而险些要了洛贝达的命。就在他不愿和洛贝达结婚,更不愿放弃桑特拉时,受一张报纸的启发,他产生了谋害洛贝达,摆脱这个包袱的念头。洛贝达避居在家中不断来信苦苦哀求,克莱特被逼无奈将洛贝达带到大卑湖想对她下手,但却没有勇气。他不慎用相机打到了洛贝达,洛贝达站起来,他也站起来想扶她却让船翻了。克莱特不去救落水的洛贝达,使其淹死,而他却径自上岸逃走,投入了桑特拉的怀抱。这一部分对人物的心里活动的刻画,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悲剧的根源。
第三部,描写了区检察官梅逊破案的过程,他从洛贝达母亲处知道了克莱特,前往克莱特住处搜出了犯罪的证据,遂深入湖区将其捉捕归案。梅逊将这个案件的侦破作为其竞选的筹码而格外卖力,他的竞争对手则试图为克莱特辩护,克莱特的亲友也尽力营救他,但最终克莱特还是被送上了电椅,这就是美国的悲剧。
克莱特与洛贝达坠入爱河(电影截图)
克莱特与富家女桑特拉(伊丽莎白·泰勒饰)
克莱特将洛贝达带到湖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