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古刹法海禅寺,探秘明代精美壁画
在京西模式口街北,翠微山南麓有座古刹法海寺,上个世纪90年代,朋友曾带我们游览过,还观看了大雄宝殿中的壁画。为了保护壁画,大殿内光线很暗,但壁画的精美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年在法海寺大雄宝殿前留影
央视《国宝档案》栏目专门介绍了法海寺的壁画
此后看过一些有关法海寺壁画的介绍,才知道这些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可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比肩,于是前些年又去了法海寺,想仔细欣赏一下,可寺庙正在维修,没能进去。前两天,选了个好天气,我们又到法海寺去游览。
法海寺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于正统八年(1443年)落成,是英宗时御用监太监李童倡议,朝廷内阁大臣、宦官集团、喇嘛教士上层共同助缘,由工部营缮所修建的皇家寺庙,英宗“敕赐法海禅寺”,取佛法广深大如海之意。在法海寺西南的楞严经幢上刻有修建寺庙的石匠、瓦匠、木匠、画士、画士官等人的姓名,是我国保留下来记录宫廷工匠、画士姓名的少有的经幢之一。
记录宫廷工匠、画士的楞严经幢
楞严经幢(幢文)
李童是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五朝太监。英宗即位时年幼,重用阉党宦官,这些人大肆搜刮民财,成为富豪后,便在京郊修佛寺祠祀,李童“为报圣恩”倡议修建法海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他还编出梦中神人指点的故事,为其建寺选址正名。
法海寺四进院落依山势而建,主要建筑依次为山门(护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藏经阁。法海寺在明弘治、正德年间,清康熙年间进行过两次重修,但到民国时,寺庙仅存山门、大殿和若干配房。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驻扎过解放军、作过学校的办公场所。因为一个小战士晾晒衣服,在大殿壁画上钉了钉子,中央美院的教授叶浅予和院长徐悲鸿上报文化部,才使法海寺壁画的保护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2001年—2007年石景山政府拨专款对法海寺进行了两次大的修缮,重建了天王殿、药师殿和藏经阁,基本恢复了寺庙明代建筑的风貌。
法海寺简介和平面图
法海禅寺山门
重修天王殿时专家们参照了距此不远的明代建筑承恩寺,使其保持了原有建筑风格,殿中供奉着弥勒坐像,殿中的四大天王和护法韦陀则是仿照大殿内的人物绘制而成,突出了寺庙的特点。
天王殿
弥勒佛
天王殿中立体天王像
护法韦陀像
经过天王殿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千年的白皮松,西侧树干周长5.56米,东侧树干周长4.22米,为北京白皮松之王。
千年白皮松
大雄宝殿内的壁画是寺庙的精华,现存壁画共十铺,分布于佛像座龛背壁和东西山墙以及大殿北门的两侧,面积236.7平方米,为工笔重彩卷轴画法,所绘全部是佛教内容。在大殿三世佛后面各有一铺《祥云图》,每铺高4.5米,宽4.5米,共60.75平方米,东西两壁为《众佛赴会图》,高3.2米,长11米,共70.4平方米,东西两壁为对称画法,各绘有飞天、四菩萨、五方佛、六观音,众佛赴会,衬以花卉祥云,佛光闪耀。
正面墙背后为《三大士图》,每铺也是4.5米高,4.5米宽,水月观音居中,右边为文殊菩萨,左边为普贤菩萨。中间的水月观音画得最为传神,面如满月,神态慈祥,身披轻纱,体态优雅,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大殿北面两侧为“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由二十诸天(神)及侍从等36人组成。西侧墙壁从东向西以帝释天为首,依次排列着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等;东侧墙壁从西向东排列大梵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等诸神。整个画面气势恢宏,突出了帝、后的雍容华贵;天王的威风凛凛;金刚、力士的刚健勇猛。壁画继承了我国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融汇了“沥粉堆金”、“叠晕烘染”等多种绘画技法,历经560多年仍金碧辉煌,光彩照人。
观看大雄宝殿中的壁画需买票才能进入参观,而且为了避光只能用特殊的冷光源手电观看。大雄宝殿后重修的药师殿中展出了采用珂罗版技术仿制的壁画,虽比不上原画的精致,但可以欣赏大铺壁画的气势,聊补了限时在昏暗中欣赏壁画的意犹未尽。(据称复制工程完成后,大雄宝殿将只对文物专家开放)
药师殿
药师殿西侧方丈殿刚举办了法海寺壁画高峰论坛
壁画中的飞天
众佛赴会图(局部)
药师殿正中的水月观音(珂罗版技术复制)
药师殿东侧《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珂罗版技术复制)
药师殿西侧壁画《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珂罗版技术复制)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珂罗版技术复制)中东方持国天王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珂罗版技术复制)中大梵天
水月观音(图片)
水月观音身披薄纱
水月观音边的善才童子
水月观音脚边的金吼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珂罗版技术复制)中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菩提树神、辩才天(自右向左,头顶光环者为诸神)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珂罗版技术复制)最右为帝释天
中间为执掌音律的辩才天,左为月天,右为菩提树神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珂罗版技术复制)中大自在天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珂罗版技术复制)中自左向右坚牢地神、韦驮天、龙王
辩才天动听的音律吸引了动物围绕在其身边
动物的毛发,甚至毛细血管都画出来了
密迹金刚身上隆起肌肉
药师殿后要爬两层台阶才能来到藏经阁的平台,在那里可以俯瞰法海寺的殿堂。藏经阁原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藏有《大藏经》一部,明英宗《御颁<大藏经>圣旨碑》,毁于清末,2001年重修,2006年建成。现在藏经阁内循环播放介绍法海寺的视频,使游客能更好地了解这座寺庙和寺庙中的壁画。
药师殿后面的阶梯
重建的藏经阁
俯瞰寺庙
远眺石景山区
循环播放的视频
讲解壁画
大殿内的壁画(视频截图)
视频中壁画的细部
在大雄宝殿的东西配殿珈蓝堂和祖师殿,布置了介绍寺庙和壁画的展览。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现存的史前绘画多为洞窟和摩崖壁画,最早的距今已约2万年。我国内蒙古的阴山岩画距今有1万年历史。唐代是中国壁画的兴盛期,敦煌壁画是当时壁画艺术的高峰。宋代之后,壁画虽不及唐代辉煌,但元代的永乐宫壁画和明代的法海寺壁画仍可成为壁画史中的经典力作。清代壁画更加式微,但仍有布达拉宫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等精美画作传世。
法海寺明代壁画与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相比较,在规模、力度、气势上不如永乐宫壁画,而在人物刻画、图案精微多变,多种用金方法等画工技巧方面,比永乐宫高出一筹,在壁画制作工艺上也有新的发展。
敦煌壁画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但是,敦煌壁画自6世纪发展至清代,连绵不绝,却唯独缺少有明一代的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能够以其精湛的绘画艺术、高超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补充了这一缺憾,弥足珍贵。
法海寺壁画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在世界同期壁画中占有突出地位。特别是在壁画制作与保存技法上,欧洲15世纪
的壁画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剥裂,而法海寺壁画画面基本完好如初。
展览中介绍了壁画的发源及历史
中国的壁画采用矿物颜料,历经千年仍能保持鲜艳的色彩
制作颜料的矿物质(珊瑚)
中央美院的学生到寺中写生实习(1954年)
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
1937年,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在观赏了法海寺壁画后写下感慨:这些“深藏不露,迄今默默无闻的壁画堪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之一。”“我敢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其他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她的文章发表在泰晤士报上,使世界认识了这一艺术瑰宝。
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
法海寺还有很多价值颇高的文物,大雄宝殿顶部的“曼陀罗”藻井,制作精美,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法海寺的铜钟铸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高1.75米,外延口径1.21米,唇厚9.5厘米,重1068公斤,钟下部铸有梵文经咒约1500字,内壁铸有梵文《金刚经》和《法华经》,该钟可与世界四大钟王之一的觉生寺永乐大钟相媲美,现在大雄宝殿东侧祖师殿中展出。
大雄宝殿的“曼陀罗藻井”
药师殿中的藻井
梵文经咒佛钟
顶部的钟钮为一对相交的蒲牢(龙之第四子,善吼叫)
明代工笔重彩壁画、千年白皮松、曼陀罗藻井、梵文经咒佛钟,以及寺前的四柏一孔桥被称为法海寺五绝。
四柏一孔桥在哪儿?我们向寺里的工作人员打听,他告诉我们出了寺门向右,到路口向左,你就站在桥上了。按照他的指点,我们找到了上山时忽略的这座小桥。
这座小石桥位于山门前西南的香道上,桥长5米,宽3米,石板桥面,没有栏杆,奇特的是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根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人们称他们“四大天王柏”。历史典故中说,明宪宗朱见深携妃子游翠微山法海寺,曾笑言:“谢天谢地,此渡有益深思,犹去,不伐有木,此四柏一孔桥,栋梁天成,当有深意。”从此,民间传说,皇上已封此桥为“思桥”,过桥上山即入仙境。四柏一孔桥原是俗称的“罗锅桥”,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便于车辆通行,改为了平桥,缺少了些韵味,所幸古柏还保留着。
上山时没有留意这就是四柏一孔桥
四柏一孔桥(图片)
北京还有不少像法海寺这样的名胜古迹,法海寺算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壁画方面的代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