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和醇亲王府
虽然住在北京将近70年了,老北京许多地方并没有去过,譬如宋庆龄故居,在疫情前它又曾一度关闭整修,直到五一节前,才在逛什刹海时进去参观了一下。
宋庆龄故居原为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花园,乾隆年间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和珅被抄家,这处别院被赐予成亲王永瑆作为王府。道光帝第七子奕譞,是咸丰帝异母兄弟,其大福晋是慈禧的妹妹,同治皇帝载淳病卒,无子,慈禧就将自己妹妹的儿子载湉入继为嗣,继承帝位,是为光绪皇帝,他的父亲奕譞被加封为醇亲王。这时成亲王后代因袭降爵,府邸被内务府收回,慈禧将其赐予奕譞,成为醇亲王府。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就出生在这里,溥仪的登基后,他的父亲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王府花园也被称为摄政王府花园。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已经荒芜凋敝。后来,周总理受党和政府的委托筹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的住宅,1961年将这座王府花园整饬,并在原建筑西侧接建了一座两层小楼,成为一座优雅安适的庭院。1963年至1981年,宋庆龄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把此处住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并由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10月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醇亲王府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其东边为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使用,西边花园就是宋庆龄故居。
醇亲王府
醇亲王奕譞和他的两个儿子,右为次子载湉(后来的光绪皇帝),左为载沣(溥仪的父亲,宣统时的摄政王)
宋庆龄故居
进故居后左手的假山上有一座“箑(扇)亭”,匾额是醇亲王载沣亲笔题写,“箑(音sha)”是扇子的古体字,该亭是老北京四座扇面亭中最接近扇面的一座,可以俯瞰花园的景色。花园绿水环抱,古树成荫,据说成亲王永瑆自幼聪慧过人,尤其酷爱书法,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请中期四大书法家。嘉庆皇帝对这位兄长非常敬畏,破例允其引玉河水入园。水边修有一座“恩波亭”,有长廊相连,据说是成亲王为感皇恩在原“渌水亭”旧址上修建的,园中西侧还有他题写的“岁岁平安”,刻在太湖石上。
假山上还有牡丹花开
箑亭
绿水环绕
水边恩波亭
太湖石上的“岁岁平安”
“箑亭”西面的南楼是明末的建筑,康熙年间,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常邀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深受康熙帝赏识,后任康熙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他的《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盛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关于纳兰性德有不少故事,也有不少研究者。当年和珅将《红楼梦》呈送给乾隆,乾隆读后即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了起来。纳兰家族和曹家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不少清宫剧中也可见纳兰性德的影子。在南楼边布置了“纳兰性德诗词名篇展”,他有不少诗词是写这座花园的。
明末建筑南楼
纳兰性德诗词名篇展,“山一程,水一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听雨屋,夜雨空阶滋味
纳兰词看出兴亡
南楼西有与箑亭呼应的建筑听雨屋,一风一雨,寓意着风调雨顺。花园的西南假山上的太湖石镌刻着慈禧的“接福”二字。
听雨屋
慈禧的“接福”二字
原花园的主体建筑是一个四合院,五开间正房的匾额“畅襟斋”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酥题写的。院中有百年的西府海棠和剑石。在“畅襟斋”西侧接出的两层主楼,是为宋庆龄修建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里面复原了宋庆龄生活工作的环境。
畅襟斋,院中的西府海棠和剑石
海棠花开(照片来自网络)
花园原来的主体建筑
接建的两层主楼
主楼入口
办公室兼卧室
一楼会客室
宋庆龄在会客室,旁边摆放的绢花为邓颖超赠送
在会客室接见外宾
在故居的西北角有一个和平鸽舍,宋庆龄喜欢饲养鸽子,因为鸽子象征着和平,也寄托了她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孙中山也喜欢鸽子;主楼西的假山上有一座精致的圆顶双檐小亭,命名为瑰宝亭,周总理曾称赞宋庆龄是国之瑰宝,亭边巨石上刻有方毅副总理的题字“国之瑰宝”;主楼前的草坪上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显示了主人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草坪上还有一株五百多年历史的大槐树,因其形似起飞的凤凰,宋庆龄给其命名凤凰国槐。草坪上还有根据宋庆龄指示制作的秋千,她常邀请工作人员的孩子和周边群众的孩子来此游玩。故居中的一草一木都能感到一位伟人在此生活过。宋庆龄故居虽不算大,但却有历史,有故事,宋庆龄的生平折射了中国的近代史。
宋庆龄与鸽子
和平鸽舍
瑰宝亭
凤凰国槐
草坪上的秋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