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2021-01-04 15:43:39)
标签: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兴化寺壁画

分类: 读书札记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元代佛教壁画

    《谁在收藏中国》的第十三章“加拿大幽会中国”一开始就以这样的故事吸引了读者:“1922年10月的某一天,天空晴朗。无所事事的北京居民在大街上聚集,兴奋地观望装载两尊巨大中国狮子的马车,从面前颠簸而过。看热闹的人群拍照,高喊加油,工人们则奋力推拉,沿电车轨道把15吨重的巨大石雕运抵都城的火车站。之后那一对石狮被装箱运往海外,经天津港途径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前往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在那里,那对看似凶猛又有些惹人喜爱的狮子,将很快成为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门卫,并深受当地民众的喜欢。”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石狮子(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这对超过3米高的石狮,原来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肃亲王豪格府邸的门卫。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礼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可见肃王财力雄厚,其府邸也相当豪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曾要求将肃王府作为自己的使馆,经恭亲王交涉,法国人将使馆建在了纯公府。1900年肃王府紧邻的北京外国使馆区成了义和团运动的主战场,八国联军占领了肃王府,当时的肃亲王善耆逃亡,肃王府沦为日本使馆,后来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就位于肃王府的旧址。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老肃王府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最后一位肃王善耆
    当年肃王府被占领后,门前的那对石狮子被意大利人拖走了,他们发现石狮过于沉重,不宜于花园装饰,就把它们转送给了奥匈帝国使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华民国向奥地利和德国宣战,中国政府没收了两个交战国的财产。1922年,英裔爱尔兰文物商克罗夫茨买下了那对石狮。他得知成立于1914年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急于寻找有价值的藏品,就将石狮以跳楼价卖给了他们,因此赢得了多伦多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博物馆的理想供货商。克罗夫茨去世后,他的珍藏、照片和笔记本,都转给了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北魏时期陶器,原为克罗夫茨藏品,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谁在收藏中国》图片)
    位于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文物的陈列,几乎占去主楼第一层展览室面积的二分之一,有许多珍贵的收藏,特别是从安阳发掘出土的甲骨,甲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朝人占卜活动的前因后果及其过程。这些收藏的甲骨主要来自20世纪初,在中国担任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的明义士。明义士在中国期间,从拾荒者那里得知安阳郊区有一片叫作“殷墟”的庄稼地,地面丢弃着破碎陶片,有大量甲骨,是商代最后一个都城的遗址。此后,明义士牧师积极参与到考古活动中。1928年,他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考古挖掘工作。据说他收藏的甲骨最多时达5万片之多,后来大部分留在了中国。1936年,他携妻子回加拿大休假,因日本人入侵,再也没有回到安阳。此后他自愿到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工作,二战期间,曾前往华盛顿担任美国国务院有关中国问题的顾问。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陈列的中国文物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博物馆石雕艺术精品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博物馆北京宏善寺明代铜钟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甲骨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明义士。他的儿子亚瑟后来成为加拿大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明义士(左二)在中国
    进入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以怀履光命名的中国寺庙艺术展区,主要陈列着13世纪后期中国寺庙壁画,以及同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木雕文物。在展区的墙壁上镶嵌着三张巨幅壁画,其中最大的一幅名为“弥勒佛的乐园”,在这幅宽11.6米、高5.8米的壁画上,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它来自山西稷山兴化寺,是中国元代壁画中的精品。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展出的《弥勒佛的乐园》壁画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参观大型壁画
    怀履光父亲是英国人,后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定居。年轻的怀履光一心想往冒险,作为传教士他来到中国,在福建建宁开始了自己的传教士生活,并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怀履光,成为一个“像中国人一样讲汉语的老外”。
    1909年,怀履光36岁时被任命为加拿大派往中国河南省的首位英国国教主教。怀履光对考古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与盗墓者开展了不同寻常的合作,也使后来这位主教成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科雷利馆长的授权供货商。他从一个英国人那里获悉,山西一所寺庙的僧人,为保护寺中精美的壁画免遭军阀部队的毁坏,将它们切割下来,被切割的壁画共有80块,用棉花包裹起来装车运走了。得到消息后,怀履光报告了科雷利馆长,催促他设法买下那些壁画。馆长给那位英国人发电报,买下了壁画的残片,运回了加拿大,并进行了修复,就是今天看到的《弥勒佛的乐园》。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主教怀履光
    在此之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又从日本山中商会买入了另外两幅元代壁画。据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孟嗣徽所说,那是来自山西平阳府某道观的道教壁画《朝元图》。关于这两铺壁画揭取的时间和地点没有确凿的说法。
    1934年冬,在纽约经营古董生意的日本山中商会在洛克斐勒中心举办了一个中国文物展,展品中有两铺巨幅道教壁画十分引人注目。为了节省存放空间和运输方便,商会在日本把壁画改成可以卷起来的十二个条幅。展览的目的自然是求售,但展览之后壁画并没有售出。
    两年后,山中商会纽约分会经理田中来到加拿大,发现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陈列的壁画《弥勒佛的乐园》和商会的两铺道教壁画在风格上极为相似。于是田中约见了馆长科雷利,他认为如果将这三铺壁画集中收藏,可以使世人较完整地领略山西壁画的独特画风,并愿意以收购价转让给博物馆。经双方磋商,两铺道教壁画在1937年入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用科雷利馆长的话说:“现在,我们拥有了一组我从未见过、最令人难忘的绘画。”
    怀履光还向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提供了各类其他文物:古代青铜器、带铭文的甲骨等。1935年,他从主教岗位退休后,顺理成章地担任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东亚藏品保管部的主任。他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专题论文,包括1940年出版的《中国寺院壁画》,书中对上述3幅壁画进行了注解。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怀履光编写的《中国壁画》,右图为壁画《弥勒佛的乐园》中的弥勒佛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重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寺观壁画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寺观壁画遗存最集中、最精彩的当属山西省。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有人称敦煌壁画和山西寺观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双壁,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兴化寺位于晋东南稷山县西南15公里的小宁村北面,始建于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元代重建,前后三进院,布局相当宏阔。抗日战争时期被焚毁,此寺的中殿和后殿内满绘壁画。《弥勒佛的乐园》就是其后殿山墙上的一铺壁画,画中部是弥勒佛,佛双手下垂,左侧为文殊菩萨,手持一本经书;右侧为普贤菩萨;弥勒座后方左右站立阿难和迦叶。
    《中国美术报》曾发表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孟嗣徽的文章《晋东南寺观流散壁画的前世今生》(可点击查阅),对兴化寺的壁画的流失有较详细的介绍,在细节上,例如壁画被切割的块数以及运到加拿大的过程等,与前述略有不同,文章是这样说的:
    山西稷山兴化寺壁画的流失发生在1923年。这一年兴化寺僧人获悉北洋军队行将过境,为了避免年久失修的寺庙再遭蹂躏,遂纠集乡民把寺内的壁画分块剥离并藏匿起来。剥离的壁画取自兴化寺中殿南墙和后殿东西山墙。壁画被剥离后不久,中原地区遭遇大旱,寺僧遂以修缮兴化寺建筑为名,将壁画出售换取银洋以度饥荒。境内外古董商相互勾结准备将壁画偷运出国。
  1926年初,被剥离的兴化寺中殿壁画《过去七佛佛会图》被割裂为59方,分装在木箱中秘密发往北京拟转至海岸出口。此事被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教授们获知,由考古研究室主任马衡出面,议价再三,最后用4000银圆买下这铺壁画。195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原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迁居西郊,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主持统筹文物工作,将兴化寺壁画和北大文科研究所的一批文物调拨给了故宫博物院。1959年,故宫博物院筹建历代艺术馆,决定将《过去七佛佛会图》拼合复原展出。在参加过永乐宫迁建和临摹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陆鸿年、王定理二位先生的指导下,在故宫保和殿西庑做木架夹墙,将加固好的壁画悬挂在墙面上,拼合填补修复。最后中央美院教师与故宫博物院的画工一起进行全色补画,使之成为一铺完整的壁画。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过去七佛佛会图》(中部)(来自画册《中国寺观壁画典藏》)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过去七佛佛会图》(右部)(来自画册《中国寺观壁画典藏》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过去七佛佛会图》(左部)(来自画册《中国寺观壁画典藏》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七佛佛会图》局部供养菩萨(来自画册《中国寺观壁画典藏》
    兴化寺后殿元代壁画《弥勒佛佛会图》(即《弥勒佛的乐园》)落入古董商手中后,先被转移到太原藏匿起来。1928年,加拿大派驻河南开封圣公会的怀履光主教从一个英国人那里得到有壁画求售的消息,立即将壁画照片寄往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向馆长科雷利推荐购藏。在得到馆方同意后,同年11月经怀履光的斡旋,由北京宝珍斋古董商葛春华出面以5000块银圆的价钱代买。
  1929年,割裂成63块的兴化寺后殿壁画各自分装在木箱中,由火车运至天津,再交美国捷运公司海运至美国。两个月后壁画抵达波士顿港,再转火车运达加拿大多伦多市,最终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落户。1932年博物馆扩建工程竣工,开始考虑壁画的修复和展陈。馆长科雷利了解到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的修复师乔治·斯托特创立了一套用麻布和木板取代壁画后面泥层的方法,对修复剥离后的中国壁画很奏效,便邀请其修复壁画。次年,斯托特受邀专程至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两名助手工作了一个月,完成了《弥勒佛佛会图》的修复工作。
    孟嗣徽还写道:兴化寺在上世纪40年代即被人为毁弃。那么另一山墙上同时剥离的,与《弥勒佛佛会图》相对的那铺壁画现在哪里呢?人们一直寻求却始终无果。近年美国《生活》杂志公布了一张卢芹斋的照片:在卢芹斋公司纽约分号的入口处有一块镶在画框里的壁画残块,画中菩萨头戴宝冠,身披宽边天衣,其坐姿、风格和尺度与兴化寺后殿壁画极为接近,很可能是另一山墙上主尊佛的右胁侍菩萨。这铺经卢芹斋之手的壁画归于何处?至今一直是个谜。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五)——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山西兴化寺佛教壁画
卢芹斋在公司纽约分号入口处
  至于画作的年代和画工,孟嗣徽是这样说的:在1926年李济(曾主持殷墟发掘和研究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的调查中,兴化寺后殿发现的遗留的画工题记表明壁画作于元代的“戊戌年”,画工为“襄陵朱好古”。可惜李济没有留下更多的材料。1938年,已任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主任怀履光派遣了两名山西学生到稷山兴化寺等地考察博物馆所藏三铺壁画的原位。他们的调查记录发表在怀履光的著作《中国寺观壁画:十三世纪三铺壁画的研究》中,该书披露了两名学生抄录下来的壁画题记:壁画作者是“襄陵县绘画待诏朱好古”,完成年代是“大元国岁次慶申”年。怀履光认为元代没有“慶申”年号,仍然采用了李济发现的“戊戌”年(1298年)的说法。孟嗣徽认为,“慶申”乃“庚申”的笔误,壁画上的文字可能有缺损,加之山西学生又缺乏年款常识,况且晋南在1303年至1309年之间遭遇了大地震,许多建筑都是震后所建,所以“庚申”(1320)年款更可靠些。朱好古及其弟子还曾在永乐宫作画,永乐宫三清殿有元泰定二年(1325年)题记,两个寺观壁画的风格一致,作画的时间也正好衔接了起来。
    克罗夫茨、明义士、怀履光被称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三杰”,但对怀履光与盗墓者的合作,多有诟病。据明义士传记的作者董福林的统计,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有数百件(甚至可能是数千件)中国文物,包括玉器、青铜器、陶器和绘画,属于非法走私到加拿大的,违反了1930年中国禁止出口古物的法律。他认为,怀履光通过不知名的小火车站运送文物,那里的检查形同虚设;或在其他传教士的行李中夹带文物。有文章说仅1925年一年,怀履光就从开封邮局发出8箱文物共计300多件到加拿大,此后十年间,他从开封运到加拿大74批文物共8000多件。
    看到那些精美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总是有说不出的感觉,山西兴化寺毁于了战火,寺中的壁画被切割,流落他乡,深深打上了那个屈辱年代的烙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