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湖北武汉黄鹤楼4月29日恢复有限开放了,这是湖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标志,虽然我们还无法前往游览,但可以从网上一睹其风采。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位于武汉长江蛇山黄鹤矶上,始为军事目的而建,登楼而望长江,景色极佳,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的美誉,是武汉标志性建筑。
武汉黄鹤楼(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黄鹤楼夜景
唐代崔颢在此题诗《登黄鹤楼》使它闻名遐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的惆怅引起无数文人骚客的感慨。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的是原来黄鹤楼为辛氏开的酒店,有一个道士在酒店的墙上画了一只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故地重游,用笛声招来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李白的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和崔颢的诗都演绎了这个传说。
黄鹤楼命运多舛,屡建屡毁,最后一次被毁是光绪十年(1884年),离它重建清同治七年(1868年),仅十几年的时间,只剩下铜铸楼顶和当时楼貌的照片。1957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的旧址,1981年重修的黄鹤楼选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重修的黄鹤楼于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比古楼更高大雄伟,古楼底层各宽15米,新楼底层则各宽30米,新楼总高51.4米,比旧楼高近20米。在重修的黄鹤楼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增添了观赏性。如今的黄鹤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和黄鹤楼齐名的还有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以及山西黄河东岸的鹳雀楼,它们都因诗赋而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相传原为三国东吴大将鲁肃在巴陵的“阅军楼”,中唐时期巴陵亦称岳阳,在李白的诗中始称岳阳楼。岳阳楼是四大名楼中唯一保存原貌的古建筑,它曾多次毁于战乱火灾,又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将楼址东移了六丈多。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未用一钉一铆,其飞檐盔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
飞檐盔顶的岳阳楼
最近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康辉、撒贝宁、尼格买提和朱广权四位主持咏唱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悠扬的乐曲,深情的演唱,令人久久回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千古名篇,使岳阳楼著称于世。人们把范仲淹作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岳阳楼记》和邵竦篆刻并称为“天下四绝”,并树立“四绝碑”至今还完好保存。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还有诗仙李白的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以及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等。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1966年9月,“红卫兵”到岳阳楼欲将雕屏作为四旧砸毁,管理人员巧为周旋保护了雕屏。1969年12月18日,叶剑英登览岳阳楼时指示地方政府要好好保护文物古迹。
位于南昌赣江边的滕王阁因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而流芳百世。
王勃写《滕王阁序》是他远道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恰逢时任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宴请群僚,于是即兴而作。据史书记载,阎都督原本想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之时,王勃却提笔而作。阎都督不悦,以“更衣”为名离席,令专人观其书写,当他听到文章开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认为不过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惶枕夷夏之郊,宾主尽南北之美”的词句使阎都督沉吟不语,及至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惊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于是走出来站在王勃身边兴致勃勃看其写完,遂请其入席,直至尽兴。
王勃作序滕王阁
王勃少年才子,未冠而仕(16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但他一生倒霉,先因撰写斗鸡赋被唐高宗逐出京城,又在虢州因同事构陷而犯死罪,虽遇赦保住了性命,还是连累了父亲,使其父被贬为南荒之外的交趾县令。他在探望父亲后踏上归途时,不幸在南海溺水而亡,死时仅27岁。高宗在读了他的《滕王阁序》后,不禁拍案称“此乃千古绝唱”,颇为当年逐其出京而后悔,当他得知王勃已经身亡,连叹“可惜”。毛泽东曾评价王勃:“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
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弟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他曾在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调任江南洪州(今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建了著名的滕王阁。滕王阁建成后经历朝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最后一次建于清同治年间,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1942年,梁思成先生偕弟子莫宗江根据旧藏宋宫廷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时以此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了如今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
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重建的滕王阁胜利落成,新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为“明三暗七”格式,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是七层。主阁的南北两翼有四角重檐的“挹翠”亭和“压江”亭,从正面看南北两亭与主阁组成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从上俯瞰滕王阁则如一只平展双翅,意欲凌波而飞的巨大鲲鹏。
南昌滕王阁
滕王阁夜景
古代四大名楼中唯有鹳雀楼位于北方的山西,在今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东岸。
山西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夜景
鹳雀楼为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率军镇守蒲州时(大约公元557-571年)所建,历经隋、唐、五代、金700余载,在元朝大军入侵中原时毁于战火。
鹳雀楼楼体壮观,西滨黄河,南依中条山,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常有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朝才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可谓家喻户晓。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为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李益的《登鹳雀楼》诗云:“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可惜后来鹳雀楼不在,明初尚有故址,后因黄河泛滥改道,其故址已难以寻觅。人们遂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楼观景赋诗唱和。
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经过对复建方案的反复论证评审,1997年12月鹳雀楼的复建工程动工,2002年9月26日,新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内六层,总高73.9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有人说,鹳雀楼是黄河文明的标志,重修黄鹤楼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繁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