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盐湖吉兰泰的记忆

(2019-05-04 21:05:05)
标签:

盐湖吉兰泰

刘洪智

分类: 我是一个兵

盐湖吉兰泰的记忆

1971年2月,我从留守山西榆次的机关调到团政治处担任调研员(排级见习干事),那时部队在呼和浩特铁路局执行军管任务为了纪念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活动十周年我们团在政治处成立了调查组,我是调查组的成员,组长刘洪智是个写材料的快手,擅长引经据典,大家戏称他“刘克斯”。盐湖吉兰泰的记忆

1976年我复员时和战友们的合影,左三刘洪智(时任宣传股股长)

既然是调查组就得下去调查,我们又有军管铁路之便,开着免票就可以在铁路线上转。刘洪智带着我出发了,到了呼和浩特铁路局最西边的机务段——乌达机务段,运货的机车一般都不出局,就在这里更换车头我们团在乌达驻有一个连队。从乌达到阿拉善左旗的盐湖吉兰泰有一条铁路支线吉兰泰当时是全国最大的盐池,储量达1.1亿吨那里正在建设现代化的机械盐场,我们决定前去见识一下我曾写过一篇《盐湖风光》的短文,记述当时的情景。盐湖吉兰泰的记忆

乌达属乌海市,乌吉线地图上标为吉兰泰线,吉兰泰标为池盐

盐湖风光   1971年3月

我们乘火车穿过茫茫的戈壁,中午时分来到了吉兰泰。我跟刘干事到铁路公寓吃了饭,问好了火车返回乌达的时间,就回到车站,在那里搭乘到盐湖去的汽车。

在荒凉的戈壁上吉兰泰车站规模显得不小,有六个站台,每个站台都有架空的自动传送线,这些传送线直通车站西南大约两三里的制盐厂,制盐厂的厂房颇为宏伟,一看就是个现代化的大工厂。和我们一起来的列车长说,工厂有管道直通盐湖,这个工厂投产后,每天两三列火车都拉不赢,现在从盐湖到火车站是靠40多台汽车运盐,虽然有些机械,但还离不开人工装卸,每天最多只能运出60车皮的盐。车站上搬运工人正在从一辆卡车上卸盐装到车皮上,地上撒满了盐,在阳光下闪闪发着光,像是水晶铺的的路。我们和卡车司机攀谈起来,等盐卸完之后,就爬上他的车,直奔盐湖去了。

汽车在没有路的路上开着,这里天高地阔,任你驰骋,车开过之后,潮湿的地面上留下清晰的轮胎印,纵横交错着,像是随意绘就的图案。

在我的想象中,盐湖一定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清水,就像风景照片上的青海湖,湖面上飞翔着水鸟,有诗一样的美。来到了盐湖,才发现和我的想象完全不同,这里的盐湖是另一种的壮观。白茫茫的结晶盐望不到边,和湛蓝的天空连在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看得人眼花缭乱。辽阔的大地被盐覆盖着,犹如美丽的雪原。汽车在盐上跑、推土机在盐上轰鸣、人在盐上忙碌。推土机推起白花花的盐,形成一条条笔直的盐床,盐堆在盐床两边,经过风吹日晒,表面风化了,沾满了灰尘,成了灰色石质的坚壳,人们告诉我们,这里的盐床还是1958年推出来的呢。盐床中渗出的盐水,清澈见底,小风吹皱了水面,水底的结晶盐像花一样好像在飘动。听说,阳光充足时,可以看见这些盐花在长起来。当地人说,这些盐花根扎得很深,而盐根是极名贵的药材。我和刘干事都有胃溃疡,对盐根可以治病的说法虽然半信半疑,但出于好奇,还是在盐湖中寻找起盐根。装盐的工人热情地为我们指路,在盐上走路,一步一滑,直到走得两腿发痠了,依然是满眼白花花的盐,不知盐根在哪里。我们索性不再找了,一边帮助工人装盐,一边天南海北的侃大山。一个老点的工人给我们介绍了吉盐的开采情况,说乌(达)吉(兰泰)线是最近几年才修起来的,过去都是汽车把盐运到乌达再装火车,运输成本很高。抗战时期,日本人曾经来此开采盐矿,并妄图永久霸占它,直到今天,日本还想大量购买吉兰泰的盐,因为这里的盐含有许多稀有矿物质,是多种化工原料。自从铁路修通以后,吉盐已经可以供应内蒙、山西和陕西等地区的人民食用,但由于我国的化工水平还较落后,无法使吉盐发挥更大的效益。听了工人们的介绍,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荒凉的戈壁上将建起一座新城,成为新的工业基地。解放前,我们老家属于中央苏区,那时盐很金贵,抗战时期,父母亲在苏北,老乡们在海边熬盐,也很辛苦,看到这里遍地的盐,我颇多感慨。为了乘回乌达的火车,我们只好意犹未尽地回到铁路公寓。在吃晚饭时,我和列车长兴奋地谈起在盐场的见闻。列车长则自豪地说,他曾参加过许多铁路的勘测工作,就在来乌吉线工作之前,还在勘测从乌鲁木齐到拉萨的铁路。我惊奇地问,是真的吗?因为几天前,我和报道组的小王还在争论,他说往西藏根本无法修铁路,我则相信完全可能,我们能把公路修进西藏,为什么不能修铁路呢。列车长回答我说,那还有假,我们露宿在野外和许多野兽都打过交道,有一次还碰见只狗熊,他讲得津津有味。

太阳西下,我们乘上回乌达的火车告别了吉兰泰。飞驰的列车拖着卷起的飞沙。上下班的铁路员工把我们让到他们乘坐的卧铺车厢拉起了家常。和他们交谈,才知道,这几百里的铁路线上,为了防止荒沙吞噬了铁路,每十公里之内就有一个养路工区,养路工人的生活极端艰苦,每天在铁路线巡视作业,荒凉的戈壁上,吃喝全靠每月两次铁路供应车供给,经常吃不上菜,只能喝盐水,没有医疗条件,生活极其单调乏味,这里的牧民也是这样生活的,能在铁路线上工作,他们觉得很自豪。有一个骑兵团的战士也加入我们聊天,他说,他们在这里驻防,原来只能挖坑积雨水喝,铁路修通后,可以运水来了,但也只能解决饮用水。我弟弟1969年到生产建设兵团,后来又到骑兵团当了兵,我到内蒙之后,还没有机会去看他,想必他们的生活一定很艰苦。这里人烟稀少,人与人的感情似乎更亲密,工人们见了我们也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车厢里不时传出阵阵的谈笑声。我不禁为这些淳朴的工人感动,也许还要经过许多年的奋斗,但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网上资料显示,吉兰泰盐湖面积120平方公里,早在公元前200年的先秦时期已采盐食用,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但大规模的生产还是在建国之后。今天,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湖盐生产企业,同时也是世界生产能力最大的金属钠厂和从盐藻中提取天然胡萝卜素的生物制药基地,是中国盐业总公司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二级企业,产品包括了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等行销全国和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公司组建的核心企业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沪成功上市,兰太实业的前身就是吉兰泰盐场。

因为有这篇短文吧,那时的情景一直历历在目。将近五十年了,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吉兰泰如今是什么模样呢。那时照相机还是稀罕物,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我很想从网上找一张如今吉兰泰盐场的照片,但是只找到《宁夏日报》1976年1月14日的一则报道:“我国第一座机械化湖盐场——吉兰泰盐场建成,从1967年以来,全场共生产原盐280多万吨,为国家积累的资金,相当于国家投资额的两倍半。目前盐场两天的产量比它解放前一年的产量还多”,只配发了一张盐场传送带的图片。不管怎样变化,那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雪白的盐矿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盐湖吉兰泰的记忆

网上吉兰泰的一张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