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樱花和富士山

(2018-04-19 07:50:17)
标签:

旅游

图片

杂谈

分类: 旅游扎记
樱花富士山
 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的“樱花节”,在赏樱季,我们到日本旅游,没想到今年气候一度偏暖,到大阪时,樱花已经开过了,只在大阪城的梅园欣赏了八重樱(一种晚樱品种)。樱花和富士山
大阪城梅园的八重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到了富士山地区,导游预报,那里的樱花还在盛开,使我们充满了期待。
 樱花是蔷薇科樱属几种植物的统称,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经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隋唐时期,日本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樱花随着建筑、服饰等一并被朝拜者带回,日本栽种樱花才有千余年历史,比中国要晚一千余年。自从樱花传入日本后,他们精心培育了冠绝世界的品种,所以樱花一定程度上指的是日本樱花,或具有日本特色的樱花,我国近年来引种了大量的日本樱花。
 在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说到花,就是指梅花,7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在平安时代(794-1192年),樱花逐渐成了主角。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了日本史上第一次赏樱大会,长庆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举行的赏樱会,以其豪侈华丽而名彪史册。德川家康特别钟爱樱花,使赏樱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俗。在赏花季节,日本人常常聚在各地赏樱名所,席坐樱花树下,举杯高歌,谈笑春日,“花见”一词甚至被纳入英文专有名词,意为日本人的赏樱盛宴。因为大阪的樱花已经开过了,我们没有看到日本人赏樱的盛况。
 赏樱最初是由皇室武士开始的,他们喜爱樱花,认为它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日本人尊为日本精神。“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在日本樱花也是爱情和希望的象征,日本也成为樱花之国。导游说,日本的国花不是樱花,而是菊花,实际上日本并没有法定的国花,菊花是皇室贵族尊贵的象征,皇室家徽就是“十六瓣八重表菊纹“,菊和刀用来描述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我们先到箱根的平和公园游览,那里樱花盛开,也是观赏富士山美景的好地方。樱花和富士山
箱根平和公园的樱花盛开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从平和公园眺望富士山,山头被云雾笼罩着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2013年,富士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座山被列入文化遗产,是因为富士山对日本人民有特殊的意义,它在日本被誉为“圣岳”,经常在日本的传统诗歌“和歌”中出现。它作为日本民族的象征,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
 富士山是横跨静冈县和山梨县的一座活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其最后一次喷发是1707年,以后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富士山的北麓有富士五湖,从东到西分别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进湖和本栖湖。我们在河口湖观赏樱花和富士山,又到西湖边的合掌村参观,然后住在了山中湖的富士花园酒店。樱花和富士山
河口湖赏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河口湖北岸是富士八景之一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西湖合掌村远眺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山中湖清晨的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樱花和富士山

 富士山的南麓是一片辽阔的高原,有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观光牧场,山的西南麓有著名的白系瀑布和音止瀑布,富士山也称得上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上的各种植物多达2000余种。
 富士山和樱花都是日本的象征,在富士山下赏樱,在樱花丛中眺望富士山,更能体味日本这个近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