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记忆
——中国宇航学会首届青年计算机开发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学术会议
这是一张1986年中国宇航学会首届青年计算机开发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学术会议与会代表的合影。

这次会议是由何新贵老师在我所的研究生俞忠东、李伯虎所长的研究生钱方等发起组织的。当时,我们所刚由航天二院计算站更名为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何新贵老师原来是计算站的科技委主任,1985年调到刚成立的国防科工委系统所担任总师,80年代初曾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系,钻研数据库及数据库机技术,在模糊理论和技术、知识处理和数据库等方面作出了具有创造性和较系统的贡献,后担任了我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所长改革开放后,赴美国留学,师从当时的国际仿真学会主席,他提出了一种计算机仿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并为我国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的研制作出了贡献,曾担任国家“863”计划计算机集成制造主题专家组组长,大力倡导“基于仿真的制造”,“云制造”等先进技术,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接任所长后,单位更名与他的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当时是研究所软件室主任,非常支持研究生们发起的这次学术会议,受他们的请托我给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参加这次会议。宋健主任曾在二院工作过,我所的技术人员曾参加过他关于人口控制模型的研究。他委托工作人员给我来电话,说他自己不能参会,请国家科委软件中心主任兼高新技术司副司长刘凤翘参会。国家科委软件中心是刚刚成立的机构,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一些美籍华人学者,向中央领导进言,中国在人力资源上有优势,发展软件产业投资小效益高,为了发展软件产业必须推广软件工程技术,一批计算机界的精英被派往美国学习软件工程,后又在国家科委组建了软件中心,并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软件工程实验室,进行软件外包业务的尝试。软件中心定为正局级单位,宋健请刘凤翘主任参加这次会议,说明他对会议的重视和支持。
航天二院科技委副主任王觉先既代表研究院,同时也代表宇航学会出席了这次会议,它曾参加我国最早的导弹系统的设计和试验;会议还邀请了萨师煊教授,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我国数据库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我们所率先在王安小型机上开发了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成功应用,受到萨教授的关注;50年代曾留学苏联的计算站站长王纬时任我们所科技委主任,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后来基于自己的管理经验钻研软件工程技术,参与了载人飞船工程软件“蓝皮书”的编写,在软件质量保证方面很有造诣。合影是用当时的五吋照片扫描的,不太清楚,但邀请参会的专家和领导坐在中央,还是能分辨出来。会议是在广西桂林,航天165厂提供了住宿和会场,合影就是在165厂大门口照的。会议开了三天,第一天请到会的专家作报告,第二天大会交流,第三天会议组织了游漓江。我陪专家们游览了漓江风景,李伯虎和王觉先因故没有参加。下面的照片分别是刘凤翘、我、萨师煊和王纬,我和何新贵,以及萨师煊和王纬。



这次会议为航天战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可惜它是首届,也是唯一的一届,会议的名称起得有一定的局限,也没能成为宇航学会一个常设的活动。快三十年了,当年参加会议的年青人一定还记得这次聚会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