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庆云:古邑旧城入梦来

(2013-11-18 11:49:59)
标签:

文化

旅游

散文

醉美庆云之十三

 

古邑旧城入梦来

http://s15/mw690/003ilXjNty6Ejutl6Dcbe&690

http://s1/mw690/003ilXjNty6EjuuAffOd0&690

http://s3/mw690/003ilXjNty6EjuvZbc622&690

http://s1/mw690/003ilXjNty6EjuwY5Jm30&690

http://s6/mw690/003ilXjNty6EjuzxBCR25&690

http://s11/mw690/003ilXjNty6EjuAxVZU1a&690

http://s13/mw690/003ilXjNty6EjuBsWcs5c&690

http://s5/mw690/003ilXjNty6EjuCiZFic4&690

 

    现在的庆云县城是1965年由河北迁址山东新建而成的,经过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这里已成为渤海之滨一座靓丽迷人的新兴城市。在这繁华喧嚣的背后,人们不禁要追问:庆云的老县城在哪里?老县城又是怎样情景?其实,庆云的老县城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庆云县境内于店村北的无棣故城,另一处是位于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驻地的庆云旧城。

    据《庆云县志》记载,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本地置县,因古有无棣水和无棣邑,称无棣县,县治就建在现在的庆云县庆云镇于家店村北,今称“无棣古邑”。无棣古邑距今庆云县城东北5公里,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时期,作为县治长达530多年,曾于元初毁于战火,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重筑。元代无棣县东西分治,无棣古邑为西无棣县治,归属沧州,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

据记载,无棣故城城墙周回八里,相当于庆云旧城的一倍,可见当时规模之大,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繁荣胜景。无棣古邑城有四门,北有护城河,今仍能稍显迹象。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有诗赞曰:“无棣河牟邑,长城作楚关。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明代庆云名士杨州鹤亦作诗《过无棣故城》抒怀:“不见当年丁令威,垒垒高郭带斜晖。春深废堞妖狐走,秋暮平壕野雉飞。百主桑田更旧主,几家村落闭新扉。西风禾黍郊原外,多少寒鸦接翅归。” 清代庆云知县李兴祖也在《寄题临津楼》诗中极尽赞誉:“齐北燕南锁要冲,名城无棣旧称雄。”在其墟址处,残存着大量的碎砖瓦砾。据当地人说,该墟址曾多次出现“显城”(即海市蜃楼)现象,烟雨飘渺间,楼台林立,人头攒动,恍若集市,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后,景色消失,这为古老的无棣古邑增添了几多神秘。

    明洪武六年(1373年),西无棣恢复县治,易名庆云县,移县治于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北岸原庆云乡址(今河北盐山庆云镇政府驻地),称“庆云旧城”。庆云旧城历经明清和民国时期,作为县治长达590余年。清代名臣、直隶总督方观承曾作诗《次庆云作》。清代庆云知县吴国栋亦作诗歌咏庆云城:“虎踞龙蟠压鬲津,云烟新锁一城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庆云经历五次区域变更,在不同时期先后隶属河北、山东、天津,直至1964年鲁冀两省调整行政区划,确定以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为省界河右岸划归山东,遂由河北沧州归属山东德州。1965年,庆云县迁址彰卫新河南10公里处的解家集,新建县城,俗称“新县”或“新庆云”,原庆云县城改为盐山县庆云镇政府驻地,俗称“老县”或“老庆云”。

    庆云旧城由庆云第一任知县杨思义兴建草创。明正统二年(1437年),知县王恭大加修葺,县城初具规模。据记载:“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张彪重筑县城,河间太守贾忠亲临庆云督建,历时10个月,于成化三年(1467年)8月峻工。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周围挖建护城河,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建有四角楼,由翰林院编修周洪漠为文勒石记之。南北二门仍闭,留东西二门为通道。

    后来,历任县令在原来基础上有所补益。知县孙辅设警辅柝铃,蔡维藩添建4个楼橹,解汶在东西二门刻石为铭,将东门改为“归德”。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马驯始开南门,改“观澜”为“永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杜爵筑将台一座。明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马任仁改东门曰“迎春”,西门曰“迎恩”,南门曰“迎薰”。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柯一泉仍塞南门,建化龙楼于东南城上。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王三益复开南门。万历十三年(1585年),知县宣廷式重修南门楼(到明朝末年圯毁)。明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李扶修角楼、敌楼、将台。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知县张硕抱修西城门。清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李居一补葺楼堞、修浚城濠,在北城上建真武庙一座。天津道薛柱斗重建南门楼,曰“临津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知县黄镇对坍塌女墙进行整修,重新设置警铺柝铃。生员刘元宰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县蒋锡震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先后修葺临津楼。乾隆九年(1744年),知县金士仁对县城进行重筑,规制皆与原来相同,东西二门皆有楼。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刘焕倡修临津楼,后圯毁。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县于志瀛重修奎楼。咸丰三年(1853年),知县曾贯之对城垣进行修筑。此后,庆云旧城多有修葺,主要街巷有拱辰街、鸣珂街、鲲化巷等。

    庆云旧城现仍存文庙、县衙二堂、泰山行宫等古迹,我们依然可以追寻到庆云古老的历史。最为气派的当属泰山行宫,建有碧霞祠、铃铛阁等建筑,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绿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