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形象篇训练题精选及答案 曹春龙
(2015-06-15 05:34:0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原创天地 |
诗歌鉴赏形象篇
【经典推介】
训练题:
之一:人物形象
【高考典题】1.(2013重庆卷)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高考典题】2.(2013辽宁卷)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高考典题】3(2012安徽)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高考典题】4(2012湖北)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之二:景物形象
1、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释】元十八:即元宗简,字居敬,有《元少尹文集》。白居易有《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等作品,可知他们是多年要好的莫逆之交。
岚:是山林中的雾气。
踯躅:即杜鹃花,春天开红花,故称“红踯躅”。
芙蓉:此处当指木芙蓉,落叶灌木,又称木莲,以别于荷花之称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
千年鹤:据《搜神后记》载,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语说∶“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
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1)此曲前三句是如何描写春景的?(4分)
(2)曲中的一问一答有何妙处?(4分)
3、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自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1)诗的哪几联描写了早春之景?诗人又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4分)
4、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有人说这首诗的后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赏析。(4分)
(3)拓展问:全诗是侧重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吗?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什么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之三:事物形象
1、【高考典题】(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高考典题】(07重庆)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⑴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⑵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3、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5、
6、
7、
8、
【高考典题】人物形象
1.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2)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人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2.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应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3、(1) 答案诗人只顾追求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里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触可感、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4
形象
1、答: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答: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②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
首联写了溪树水槛山窗,直如一副水墨山水,挥洒写意,山幽水深;
颔联写了红踯躅即杜鹃,白芙蓉即荷花,红白相称,以对比写出初秋的美丽;
颈联上句有未见之景鹤与已见之景五老峰,以未见与已见,道出所居处的清雅淡远。
通首所写景物都是彼处时常可见之物,正是这些富有真实感的时常能见景物,将诗意衬托的更加真实。
“落”字极具动感,赋予原本静态的山影以动态形象,化静为动,传神的写出了诗人对溪居环境的清雅淡远的独特感受,以及对山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2、参考答案:(1)①色彩对比。燕子紫,鸳鸯翠,杨树绿,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如诗如画。 ②动静结合。紫燕飞来飞去寻找“旧垒”,鸳鸯在暖暖的沙上栖息,一动一静,生趣盎然。(每点2分)
(2)行人问酒家何处有?回答是在那秋千下,有粉色墙红杏花的那家就是。一问一答,化用杜牧《清明》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丰富,情趣盎然,一片春意,跃然纸上。
3、答案:(1)作者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答出四种景象即可)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景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2分)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写出了南湖早春妩媚可人之态。(1分)
(2)全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反衬手法亦可)。(1分)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3分)
示例二:“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 的整齐;二是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 的茂盛。
4、参考答案:
(1).(分值区域0、1、2、3、4)
这首诗的前二句描写了草青柳黄、桃李飘香,(1分)鲜妍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 1分) 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1分) 乐景哀情,从反面衬托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1分)
(2)(分值区域0、1、2、3、4)
这两句诗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则曲折巧妙。(2分)
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
(3)诗的第一、二句春天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诗中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为春恨做铺垫。以乐景写哀情,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事物形象
1、【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参考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一)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二) ,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
3.答案:(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花拟人化。
解析
答案(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4、【参考答案】
5.【参考答案】
6、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7、【参考答案】首联“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尾联想象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突出了鹰的飒爽英豪之气
8、【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