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的教学设计

(2015-11-16 13:49:01)

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的教学设计

有关教学内容:混合运算

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学段)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第二学段)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内容要求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学段提出限制运算步骤的要求,这是为了控制不必要的繁杂的运算,否则会冲淡学生对混合运算本身的理解。在本质上,混合运算都可以通过分步运算完成,因此混合运算是分步运算的综合。因此,混合运算的结果应当与分步运算的结果一致,而混合运算对运算次序的要求就是为了运算结果的一致。运算次序有两个基本法则:有括号,先计算括号中的算式;没有括号,先计算乘除后计算加减。

教学片断设计:乘除后加减。

1、 通过故事理解先乘除后加减

教师讲故事。星期天小军和小明去超市买东西,小军要买1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书包每个50元,笔记本每本2元,小军应当交多少钱?小明买了半斤李子,李子41斤,小明交了5元钱,应当找回多少钱?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头”想问题。先考虑小军的问题:

总钱数=书包钱+笔记本钱

因为书包是50元,三本笔记本是2×3(元),因此可以列出算式:

总钱数=50+2×3=50+6=56(元)

所以,小军应当交56元钱。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必须先乘除后加减。

下面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小明买李子的钱数是4÷2=2(元),找给小明的钱数应当是小明所交钱数减去小明买李子的钱:

找钱=交钱-李子钱

=5-4÷2

=5-2

=3(元)

所以,应当找回小明3元钱。再次让学生体会到:必须先乘除后加减。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应当让学生感悟:混合元算都是在讲两个以上的故事,而乘法或者除法都是在完成其中的一个故事。于是,教师总结:在混合运算中要先乘除后加减。然后,让学生口算一些习题,这些习题不限于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比如:

8-3+2,8-3×2,2+6÷2,2×6÷2,28-3×2

等,让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先乘除后加减”的印象。

2、 讲述先乘除后加减的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算式:30×2-50

要求同学们讲述一个关于这个算式的故事,然后再计算这个算式。教师需要在课前就想好故事,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春节期间,爷爷和奶奶都给小明30元压岁钱,小明花了50元钱,春节后小明还剩多少钱?或者,回顾《九章算术》里的问题:一个人买了两头猪、卖了一只羊。如果猪一头30钱、羊一只50钱,这个人是否有剩余?如果有,还剩多少钱?

教学设计分析: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混合运算中的先乘除后加减,一种解释是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3+2×4=3+2+2+2=11,但这样的解释对于除法就很困难了;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混合运算是分步运算的综合。后一种解释是直观的,也是本质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最好采用后一种解释。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从“头”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因为用语言表达的算式蕴含了分步计算的思想。最后,让学生自己建构混合运算的故事也是重要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