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看 陕 西 大 荔 的“花 花
馍”
-----
阿寿村“二月二”庙会小记
最近两年喜欢上摄影,从影友的博客上看到陕西大荔县有个阿寿村,阿寿村的面花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听说农历二月二村里有古庙会,就迫不及待驱车前去观看。

阿寿村药王庙位于渭南市北边大荔县城西南约十千米的八鱼乡东北方向,是一个“四社八堡十六庙,当中加个药王庙”的较大乡村庙会。

每年农历“二月二”,阿寿村四社八堡上万名群众就自发地举办庙会,用当地传统的社火、“花苫鼓”、“跑骡车”、“花馍”等形式祭祀药王孙思邈。

面花也叫“礼馍”、“花花馍”,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它是流行于黄河流域麦产区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是老百姓以面团的可塑性为基础,结合传统民间观念创造出来的一种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的造型艺术,它源自最普通的农民之手,质朴大方而没有丝毫矫揉造作。

每当民间四时八节,生婚寿葬,民间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猪、狗、鸡、鳖、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态的一种民间塑艺,造形拙扑,意态纷呈,栩栩如生。

尤以虎的造型最佳,令人乐见。然而,这些来自民间的淳朴的乡土艺术形式却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冲击而逐渐萎缩,甚至濒临灭绝。

从二月初一到初三,只有3千多户的阿寿村热闹非凡,其清代的盛况在颐和园的画廊中都有记载,直到现在还吸引了周围甘肃、山西和西安周围县市的成千上万的群众和摄影家前来观看庙会。

、、
阿寿村近年来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养殖业、冬枣、黄花菜等经济作物,群众人均收入达到3700元。从城里来的游客,还可在村中购买到价廉质优的黄花菜。

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乡政府帮助村上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每年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都要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

“二月二庙会”是纪念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故乡耀县药王山,大荔县阿寿村从老祖先开始,就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前,都要到这里取“神水”回去治病,寄托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向往。

因此每年正月底派人前往药王洞取水,虔诚的取水人一直从200多里以外的耀县,将“神水”背到大荔的王家店庙,阿寿村组成浩浩荡荡各种人马前来迎接,形成了多年的庙会。

迎神水十分隆重,前有探马引路,后有旗杆抖子、明锣开道、彩伞仪仗,拥着面花组成的全套药王庙建筑群和各类供品、抬上花轿、官人、花扇鼓依次而行,接水回到当地的药王庙。

庙会持续两天时间,不大的阿寿村街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唱戏的、耍杂技的、各种小吃、饭食,销售树苗,农资产品的布满街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成为该县一绝。

关中女性历来有拿面食作文章的习俗,在这样盛大的庙会上自然也少不了她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整个祭奠过程中的庞大建筑群都是由她们用面食塑造出来的。

其原因是药王庙的整个建筑已在文革中被彻底的毁掉了,要恢复这样宏大的建筑规模用面花的形式就相对容易了。

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阿寿村面花艺人一代接一代,青出于兰胜于兰。90年代初,王玉侠等人的作品曾参加陕西省首届“西御杯”面花大奖赛,《古寺佛殿》晋京参展,荣获大奖。

90年代后期,马勤叶、张月香等巧妇创作的《药王庙》面花,气势恢宏,古朴趣拙。但并非是每个人都做得了,整个村子只有少数老人、媳妇才有资格参加制作。

庙会3天前将整个村子里的高手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分为五个组,每组各自完成一部分,直到庙会当天完整建筑群才能与大家见面。

第1天各自将零件如瓦片、立柱、屋脊、门窗等按整体比例用擀、捏、压、切等各种手法做好(当然这也是做面食的传统手法)蒸熟。

第2天再把它们整体拼装组合,第3天进行局部上色和添加装饰品如纸花、纸旗。

整个过程是按照药王庙建筑群形状,逐件生捏熟蒸,最后组装成一体。

药王庙计有庙门前戏楼、庙门楼、庙门两侧铁旗杆、牌楼、石狮、前后殿;

万人伞、两侧龙虎镇守的药王洞(寝室)等十余种,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

其中戏楼、前后殿均高50厘米,宽40厘米,气势宏伟磅礴。

特别是庙门、牌楼外饰雕梁画栋,古态雄风,雀跃屋脊,燕翔楼端,体姿舒闲,栩栩传神。

再赏那石狮石虎,火眼金睛,威态飚炳,严阵洞口,他人难入,颇具大西北狂风卷沙之势态。

《药王庙》的墙壁外饰是以数千朵白梅贴面,似象牙玉石雕琢,似梨花盛开傲放,眼前犹如花的世界,神色炫目,气韵酣畅,脉络连贯,意象生动而巧工天成。

《药王庙》面花在省、市、县大赛中多次夺魁,被称为“中国一绝”并在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庙会当日,在各种仪式和鼓乐、爆竹声中,做成的花馍按次序集中;此时此刻,精巧而庞大的面食药王庙古建筑就在你眼前复活了。

随后人们烧香许愿求富祛病,看社火杂耍,听秦腔大戏,最后将面花分而食之,期待来年免受病魔的侵袭。

那天我们去逛庙会的人,有三个都是老三届知青;漫步在熙闹的人流中仿佛又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

我们知道农村的庙会,实际上就是人们之间的一个信息、物资交流的渠道。

人们不仅在这里购买生活用品,也交流、购买生产用品。

就连大家畜的交易也是在庙会上进行的,有趣的是他们谈价钱时,经纪人用衣襟把两人的手遮盖起来,分别与买家和卖家暗地里捏手指,为双方保密底价。

庙会也是农民休息、享受的节日,他们在这里品尝自己喜爱的小吃,欣赏古老的秦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