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下数学《找次品》及总复习

(2015-07-06 13:57:2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数学教案
课题  《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四、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新课标第一网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画图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五、巩固练习

1、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www.xkb1.com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方法:一、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

      二、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尽量均分,不能均分的,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附练习题

1、一箱水果糖有7袋,其中6袋质量相同,另外有一袋质量轻一些,至少秤( )次才能找到轻的一袋。

2、15个零件有一个次品与正品不一样重(或轻或重),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秤至少称()次就能找到次品。

3、有27盒饼干,其中26盒质量相同,另外有一盒质量轻一些,至少秤( )次才能找到轻的那一盒。

4、6个外观一样的乒乓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比其他球轻一些,用天平最少秤()次就能找到次品。

5、有8个外观一样的乒乓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比其他球轻一些,用天平最少秤()次就能找到次品。

6、12个外观一样的乒乓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比其他球轻一些,用天平最少秤()次就能找到次品。

7、小军的爸爸和妈妈的年龄之和是52岁,如果爸爸比妈妈大2岁,小军的爸爸、妈各()岁。

8、如果有4件 和3条 ,一件 和一条 配套,一共有( )种穿法。

教学反思:感受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了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因数和倍数。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第138页1、2、3、4、5题,第141页1、2、3、4、5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掌握2 、5 、3 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因数和倍数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习

1、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

2、复习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 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复习分数的意义

(1)填空

5/6吨表示把()看作单位“ 1”,它的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吨。

3/4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2)教材138页第3题。

(3)有9吨煤,每次运走它的1/10,()次才能运完。

(4)判断

3米的1/5和1米的3/5一样长。()

一堆货的1/4一定大于1/4吨。()

小结:当一个量不能用整数个计量单位来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即分数可以表示一个量,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5)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6)用分数表示下列结果。

25分=()时

3080千克=()吨

4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米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X/5,当X=()时,它是最大的真分数,当X=()时,它是最小的假分数,当X=()时,它的分数值是2。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什么是约分?什么是通分?什么叫最简分数?约分和通分都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材138页第4题,141页第4题。

(4)我们还学习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包括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异分子的情况,它们分别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5)教材138页第5题。补6/7()8/9

说明:还可以灵活使用以1为标准,以中介分数作标准的方法比较。

4、复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教材141页第5题。

(2)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并说明理由。

7/12  11/16  5/15  13/30

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复习的体会。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总复习

                       一、因数和倍数

                       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复习空间与图形。教材第139、140页6、7、8、9、10题,第142、143页9、10、11、12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

2、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与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复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复习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材139页第6题,去掉最后一题,补2—2/3。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问: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注意关注那些学习吃力,爱溜号的同学)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教材139页第6题最后一题和教材142页第6题最后一题

问: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材142页第8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分数简算(分别说说运用什么运算规律)

3/4+2/9+1/4+7/9

3/7+4/9—1/7+5/9

3/4—3/5+1/4—2/5

(三)小结:加法运算定律:a+b=b+a、(a+b)+c=a+(b+c);减法的性质:a-b-c=a-(b+c)、a-b+c=a-(b-c)

二、空间与图形

(一)复习图形的变换。

1、复习基础知识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题目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2、巩固练习

(1)教材139页第7题。(注意要求学生说思路)

图一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图二?

画出图二的对称轴。

(2)教材143页第11题。

学生在附页方格纸上练习。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1、复习基础知识

(1)这部分内容较多,同学们要真正理解相关概念和特征,学会对比记忆,先说说主要内容吧。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点及不同点?(出示表格,略)

(3)什么叫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有关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要掌握哪些公式?(出示139页的表格)

(4)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关系?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

理解并记忆单位间的进率,能熟练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巩固练习(注意要求学生说思路,培养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

(1)P140页第10题

(2)P142页第10题

问:这块铁皮折成什么形状的盒子?

盒子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自己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注意结果化单位,最后集体订正。

(3)P143页第12题。

问:题目实际上要我们求什么?(求水的体积+铁块的体积与玻璃缸容积的差)

根据题目条件自己试一试。

三、补充练习

1、选择

(1)下面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长方形  B等腰梯形  C平行四边形  D等边三角形

(2)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圆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

A1  B2  C3  D4  E无数

(3)从6:00走到9:00,时针旋转了(  

A30度  B60度  C90度  D180度

(4)有一个正方体,若将棱长扩大2倍,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扩大()倍,表面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E16

2、用一根丝带捆扎一个礼盒(图略),结头处的丝带长40厘米,捆扎这个礼盒至少需要多长的丝带?

 3、把一个长60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4、一个铁皮油箱,长和宽都是25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油箱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能装汽油多少升?

 5、某校用石灰粉刷教室的四壁和顶棚,室内长8米,宽6米,高4米,减去门窗15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石灰0.25千克,共用多少千克石灰?

 6、要做一个长方体的玻璃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现向鱼缸内倒入160升水,缸内水高多少分米?

四、总结: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空间与图形

教学反思:使学生进一步弄清了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进一步掌握了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了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