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世祖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典”亮百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2021年7月11日央视网)节选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公式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摘自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余口,其共也如是“。(出自《左传·昭公七年》)
【释义】
正考父,春秋时宋国的上卿,孔子的远祖,曾辅佐戴、武、宣三公,恭俭从政,且地位愈高行为愈恭俭。正考父不仅自己恭俭有加,为了惕厉自儆,也为了教育子孙,他特意在家庙铸鼎铭文。
共,通“恭”
偻(l):脊背弯曲;
伛(y):驼背;
饘(zhn):稠粥;
鬻(zhu):“粥”的古文,指稀粥。
意思是说,我曾经三次被国君任命,每一次都诚惶诚恐。平时我总是顺着墙根儿走路,生怕别人说我傲慢。尽管是这样,也没有人看不起我或胆敢欺侮我。不论是煮稠粥还是熬稀粥,我都是在这一只鼎里,只要能糊口度日就满足了。
这段铭文共31个字,其中“偻”“伛”“俯”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正考父地位愈高愈恭敬的样子。正考父作为几朝元老,帝室之胄,且博学多才,文武兼备,德高望重,深受宋国几代国君倚重。虽官拜上卿,却是个谦谦君子,为人处世甚是恭谨低调,平和有加,俭朴至极。
正考父终身守节不逾,官品、人品均堪称高洁。难怪他的后人中出现了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貗正是从“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预见到“其后必有达人”。
成语“三命而俯”sn mìng ér f,意思是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出自《左传·昭公七年》。
正考父(引自网络)
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既是孔姓的先祖也是邹姓的先祖。周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周朝。他把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分封在宋国,让他做了宋国的国君。到了微子启的后人宋前愍公时,已是宋的第五任国君。而宋前愍公的长子弗父何(孔子十世祖)主动放弃君位成为“卿”,正考父就是弗父何的曾孙。
正考父的儿子叫孔父嘉,亦曾授任宋国大司马,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是他的字,嘉是名。从他开始,其后人就开始称为孔氏,世代姓孔了。
正考父的食邑(封地)为栗,即今河南省夏邑县和虞城、永城县的一部分。1996年春,在永城县古城西三里道口,曾出土一古碑。碑上有竖排阴文曰:“孔子先代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故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