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华北大学旧址
(2021-07-04 15:51:18)正定县华北大学旧址,包括东门里256医院内天主教堂、神父楼、修女楼和西门里王士珍故居两组建筑。东门里256医院内天主教堂、神父楼(现称栖贤楼)、修女楼三座历史建筑为天主教堂遗存。
天主教堂为咸丰八年(1858年)所建,是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的校址。1948年8月24日,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
神父楼(现称栖贤楼)是1948年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及著名作家丁玲办公的地方。
修女楼是华北大学学生宿舍。
王士珍故居位于正定县县城西门内中山西路153号,为曾任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理的王士珍旧居,建于1912年。1949年后历史学家范文澜(时任华北大学四部主任)曾在此居住。
华北大学(引自网络,作者不祥)
1948年8月24日至27日,华北大学在正定东门里天主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1949年3月至1949年年底,华北大学各部分陆续迁入北平(今北京)。
新成立的华北大学下设四个部和两个学院,即华大一部、华大二部、华大三部、华大四部、华大工学院和华大农学院。
华大一部系政治学院性质,办短期政治班,钱俊瑞同志任主任,学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知识,了解党的纲领政策,一般学习3到6个月就奔赴工作岗位。
华大二部系教育学院性质,孟夫唐任主任,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的师资及其他教育干部,有国文、史地、教育、社会科学、外语及数理化六个系,学习期限,外语为两年,其他各系为半年。
华大三部为文艺学院性质,沙可夫任主任,下设工学团、文工团、美术工厂及乐器工厂。
华大四部为研究部,范文澜兼任四部主任。四部以从事专题科学研究及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为目的,下设八个研究室:
(1)中国历史研究室,范文澜兼主任。
(2)哲学研究室,艾思奇兼主任。
(3)中国语文研究室,吴玉章兼主任。
(4)国际法研究室,何思敬任主任。
(5)外语研究室,主要从事翻译工作。
(6)政治研究室,钱俊瑞兼主任。
(7)教学研究室,张宗麟任主任。
(8)文艺研究室,艾青任主任。
华大农学院以培养农业建设人才为目的,采用教育、研究、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华北大学农学院即原北方大学农学院,更名后,学校由太行山迁至石家庄,原北方大学农学院院长乐天宇任华北大学农学院院长。
华大农学院初设农艺、经济植物、畜牧兽医及糖业四个系。
华北大学农学院由华北人民政府具体领导,与华北大学保持组织联系。
华北大学工学院由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直接领导,和华北大学保持组织联系。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机关及其政府有关部门开始迁入北平,1949年3月华北大学各部分也开始迁入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大学各部院或发展成为新型的独立院校,或和别的单位合并组建成新的院校。
1949年12月决定将华北大学(主要是华大一部)、革命大学和政治大学三校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并于1950年2月招生上课。
华大二部外语系和外事学校、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等单位合并,组建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华大三部作为文体、和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中央戏剧学院。
华大三部音乐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和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合并成了中央音乐学院。
华大三部美术系于1949年9月并入了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1月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华北大学农学院于1949年9月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1950年4月,教育部正式定校名为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
华北大学工学院迁京后则独立发展(后改名北京工业学院,即今北京理工大学)。
五处省保——华北大学旧址
(正定县政府网站—走进正定—文物古迹,发布时间:2019-09-02来源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华北大学旧址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中山东路路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6医院内,原为咸丰八年(1858年)所建的天主教堂。1948年8月24日,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校址便设在此处。
教堂现存建筑有天主教堂、神父楼、修女楼。天主教堂坐北向南,平面总体呈不规则长方形,长77.5米,宽18.2米,前出石质月台,月台长18.2米、宽7.75米,高1.14米。主体为典型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局部二层。尖拱形门、窗。在设计中利用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教堂内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开阔宏敞,宗教气氛浓厚。上世纪六十年代其两侧原有的高起塔楼被毁坏,门窗已改为新式玻璃门窗,教堂内部装修有改动。
神父楼(现称栖贤楼)位于天主教堂东侧48米处,该楼为西式建筑,二层,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前后带廊,通面阔18.9米,通进深12米,廊柱均由砖砌,柱间起半圆形拱券。1948年,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在此办学时,校长吴玉章及著名作家丁玲曾在此办公,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是丁玲在此创作完成。该建筑除房顶、门窗及装修有部分改动外,基本保持原貌。
修女楼位于神父楼南侧112米处,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通面宽59.7米,通进深7.1米。该楼最初为教堂修女生活用房,1948年华北大学在此办学时曾作为学生宿舍使用,现该房闲置。 以上三座历史建筑为天主教堂遗存,其中教堂集中体现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技术高超、又带有艺术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研究西方建筑提供了实例;其次华北大学曾于1948年迁驻于此,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干部人才,在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