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長林風
長林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53
  • 关注人气:1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卧龙老磁河,绵绵变换话沧桑

(2020-09-19 07:43:38)

千年卧龙老磁河,绵绵变换话沧桑

骑士读史

2019-11-04

沿着魏巍太行山顺流而下,有一条已经看不真切的古老的老磁河故道,那里是我的家乡。

说起老磁河故道的时代变迁,年纪轻一些的人恐怕都知之不多。可是,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一代中年人来说,应该是记忆犹新,难于忘怀的。

  老磁河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县界,流经灵寿、行唐、正定、藁城、无极等县。在正定县西北部一带入境,为西北至东南向,至东北部一带出境。境内长四十七华里,河床宽十几华里,河道总面积六万多亩。一首古老的“磁河谣”曾经这样描述老磁河:“千年卧龙老磁河,碧水清波绕村头。绿树拂岸千枝翠,金鳞浅底莲中游。沃野万顷河水灌,五谷丰登品质优。”

这样看来,古时的老磁河或许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媲美了。遗憾的是,回望二十一世纪的老磁河故道,绿树倒是随处可见,但是清波的影子却再难觅其踪。其实那里很早以前就已经换化为一条蜿蜒起伏、绵延数十里的干涸的故道河滩,历经漫长的岁月沧桑,演变成现在的老磁河故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记忆中的老磁河故道,是朴素恬静、令人怀恋的。那里草茂林深,鸟语花香,堪称童年的百草园。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林应该是沿河村庄历经几代先人,尤其是解放初期,植树造林、绿化河山而留下的宝贵财富。那时候,每逢放学后以后或者暑假里,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在那里割草、拾柴、捉迷藏,在这个大自然的游乐场里摸爬滚打,肆意玩耍。

我所居住的村子距离老磁河故道上的树林子还有二、三里地远的路程。春天,我们身背荆条筐,带上镰刀,到树林里给家里养的猪、羊、兔子们割草。树林里生长着狗尾草、葎草、藜草、马齿笕、喇叭花等许多种猪羊兔子们爱吃的杂草。秋天,树林里落叶飘满地,林林总总的野草也枯黄了。那时,庄户人家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做饭取暖的柴火基本是秸秆、树叶,用煤得花钱买,一般人家舍不得。我们肩背起和自己的身高差不多少的柳条编大筐子,用筢子挠、用扫帚扫落叶,挠杂草,搂柴火。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背着沉甸甸的柴火,满身尘土,汗流浃背、步履蹒跚地在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时老磁河故道林深树密,在今天看来是难得的大平原上的天然植物园了。栽植的大多是刺槐树,由于地下数丈深全是沙土,槐树总也长不太高,最粗的也就二三十公分,十几米高。年深日久槐树根孳生出的小芽再长成小槐树,毫无规律地繁衍,使得小槐树一年比一年多,参差不齐,到处都是手指头或胳膊粗的小树。此外,还生长着一片片、一丛丛的紫穗槐、毛白扬、桑榛、杜梨树、酸枣树、橡叶树等等。而且,由于当时的生态环境没有多少人为干扰,树林里常年栖息着各种鸟类和野生动物,象鹌鹑、画眉、大雁、喜鹊、乌鸦等,有的我也叫不上名字。地上经常可以看到狐狸、黄鼬、獾、野兔、田鼠、刺猬,以及各样的蛇类。

到了桑榛、杜梨成熟的季节,我们撒野似的大饱口福,猴子似的登高爬低,蹿上蹿下,采摘野果,个个狼吞虎咽,吃得满嘴乌青,乐开了怀。

我们悄悄地地在树林里搞“野炊”,这既是一种好玩的游戏,同时,又可以解决生活艰难带来的肚子饥饿问题。我们从生产队山药地里偷偷挖来一堆个头参差不齐的山药,匍匐在大树下的沙土地上用铁锹、镰刀建造起一次性土炉灶。其实,土炉灶就是在地下挖一个直径一尺多的圆洞,圆洞里面掏一个大肚子灶塘,通一个斜坡形的添柴口。再在圆洞上面用大小不一的土坷拉,一块一块地砌垒,形成锁口的金字塔形状。而后,捡来玉米、棉花秸秆、树叶,各样柴火旺旺地烧烤灶塘和上面垒成金字塔形状的土坷拉,直到灶洞四壁和上面的土坷拉被大堆的柴火烧得通红通红,积蓄了足够的热量,几个伙伴呼啦呼啦地把山药块撺进灶塘,七手八脚,用脚踩实,再在上面覆盖厚厚的沙土。我们管这种做法叫“焖山药”。大约两三个小时以后,外焦里嫩的烤山药即可以新鲜出炉,我们的产品色香味绝不亚于现在街上叫卖的烤山药。这样的美味佳肴对当时贫困的农村孩子们来说已经算是难得的奢侈品了。

  

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沿着老磁河故道的各个村庄全民动员开展了一场开荒造田、好土压沙的运动。这场运动声势浩大,大约是一个秋冬的时间,绵延百里的老磁河故道郁郁葱葱的树林就被冲动着开荒造田气概的人们砍伐殆尽,夷为平地。农田是造了不少,可惜的是,沿老磁河故道一带居住的村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空前的毁坏,这是后来的一件件事实证明以后人们方才明白过来的,然而,悔之晚矣。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一带经常出现雹灾,正好应了那句古话“雹打一条线”。后来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这一带就曾经遭受雹灾七八次之多。从此,老磁河故道林深树茂,鸟语花香的景象只能在人们的记忆里寻觅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时代,老磁河故道又承受了一次更加残酷的重创。梦想着发财、致富奔小康的一些人们,开始大做牺牲农田取沙卖钱的文章。于是,绵延数十里的老磁河故道几年时间便布满了数丈深的大沙坑,满目疮痍。长期采沙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沙坑,尽管多数已复耕,但毕竟是砂薄漏地,产量难高。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前几年建设了南水北调工程,从老磁河故道穿境而过。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碧水长流,绿树成荫,已经成为一大景观。工程的建设产生了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给干涸的故道带来了生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