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正定古城里有故事的桥,你知道多少?
《守护净土,见证沧桑!正定古城里有故事的桥,你知道多少?》(2017-11-30 正定旅游局),介绍了南关广济桥、隆兴寺前石桥、县文庙泮桥三座石桥之"故事“,让人不禁想到常山公园的圆拱石桥(播月桥),1985年建成,上学时很多同学喜欢在桥前或桥上照相留念,也留下了很多故事,可惜2012年10月常山公园改造时把这个标志性的建筑给拆了。
南关广济桥、隆兴寺前石桥是古石桥,县文庙泮桥是今年新建的仿古石桥。
隆兴寺前石桥,三孔单路石拱桥,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距今230余年。
南关广济桥,文物专家推测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573年-1620年)之初,距今约600年历史(应为440余年)。2001年6月6日,正定在修建南关大街时发现了这座古桥,桥为单伏单券,纵向并列砌法,石质腐蚀较严重,凿刻刀法为三角带纹,文物专家认为具有明代(1368~1644年)早期石桥的特征,这样算距今600多年。南关的村民们讲这是过去官府的运粮桥。2014年2月再次挖出,2015年底开始修复,于2016年9月底完工,又在外围建设了下沉式广场。
“广济″这个桥名寓意特别好,广者,宽广、广博也;济者,渡也,助也,济世也。《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曰“当发菩提心,广济诸众生“。广济众生即普渡众生。
县文庙泮桥是2017年7至8月实施的正定县文庙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拆迁民居、新建县文庙南大门、泮桥、棂星门、停车场,树木绿化,箱式变压器)其中一部分。
守护净土,见证沧桑!正定古城里有故事的桥,你知道多少?
2017-11-30 正定旅游局
有些历史,文献会告诉你
有些历史,传说会告诉你
有些历史,诗篇会告诉你
可你不曾想过,正定古城里的桥
千百年来,立于此
目睹并记录下了那些历史
留下了岁月痕迹,同样也能将历史述说
九省通衢必经处——广济桥
在正定古城南关民俗村纵横交错的街巷里,富有历史气息的仿古民居建筑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如今这里成了正定古城的一大旅游亮点,不少游客专门为此而来。而最让游客好奇的是一进入南关民俗村的那座石桥。
从远处望去,整座古桥在四周新建石栏的拱卫下形成下沉式广场,据《正定县志》记载,其桥龄最晚也应是始建于明万历之初,即距今约600年历史。桥名为广济桥,长约25米、宽近6米、高约3米,整个桥体保存基本完整,全由大块的青石垒砌而成,桥下三个单孔,其中两侧的拱洞稍小,中间的拱洞偏大,其上方还刻有惟妙惟肖的古石兽首,彰显着古桥的年代沧桑。
历史上的南关村,是千年正定九省通衢的必经之路,不知古石桥上南来北往多少人由此走过,演绎者世世代代的故事。如今看起来古桥更显历史沧桑,古香古色的原汁韵味让人恍若穿越时空。
守护佛国净土——隆兴寺前石桥
在隆兴寺天王殿前有一座三路单孔石桥,和人们对于桥的认知不同的是,这座石桥底下并没有河水,它属于庙桥。在正定有着“三山不见,九桥不流”的说法,其中的三桥就是这座三路单孔石桥了。
这座庙桥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1780年,是为寺院的附属建筑,为寺院等级的一种体现。隆兴寺是皇家寺院,等级高,所以有资格建造。
走近石桥会发现桥栏杆上并列的石雕狮子,憨态可掬,石桥做工精细,雕刻构思巧妙,可谓匠心独特。
科举礼制考试的体现——县文庙泮桥
在正定县文庙棂星门的后面有一座泮桥,这座建在文庙前的桥梁,却没有多少交通的作用,而是封建礼制科举考试的体现。旧时,学子入学称为“入泮”,泮桥也叫状元桥、跨鳌桥,意为跨过这座桥科举应试之时就能独占鳌头。
正定古城一带历史悠久,文化教育也源远流长。明洪武七年,真定知县洪子祥创办县学,在原有寺院基础上建起了前文庙、后学宫。县文庙前的泮桥,见证了正定教育事业繁荣不衰。
正定历代举人进士多出,仅宋至清,就有95人考中进士,221人考中举人。在清代任正定县教谕的陈鹤龄,其儿子随他在县学读书,与雍正甲辰科高中状元。想必那时也会仰首阔步踏过泮桥吧!
一座桥便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形成
正定古城的桥
将建筑、艺术与文化和谐相融
成为古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高处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常山公园简介(资料来自新闻报道)
1984年正定县委、县政府筹资49万元,跨常山东路胜利桥兴建了占地3.5万平方米(即3.5公顷合52.5亩)的新常山公园。园内有山石、花木、亭榭和2岛、4湖、4桥。1988年在常山公园北头兴建西游记宫(一宫),1989年建成开放。西游记一宫2010年1月破产,常山公园免费开放。
常山公园位于正定县常山东路,地处县城中心,1985年建成,当时是县级唯一一座公园。2012年,正定县委、县政府以还绿于民、让绿为民为出发点,投资719万元,实施了常山公园提升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常山公园总占地面积3.47公顷(52.05亩),绿化面积1.56公顷(合23.4亩),水面面积0.93公顷(合14亩,约占1/4)),绿地率71.75%。公园改造工程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有地形和地貌修建了四个广场,对公园内雕像、围墙、凉亭、石桥等园林设施进行翻修、粉刷、改建,对园林绿化植被进行补充,安装了文化灯、草坪灯等。
此桥准确名称应为“广济桥”
2014年3月14日07:23燕赵晚报
■《正定县志》上有此桥。(图中红圈内)
此桥准确名称应为“广济桥”
按照正定的老人的说法,这座古石桥桥下曾有渭水流过,因此得名渭水桥。这种说法只是一种传说,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樊志勇通过详尽的考察研究,让这座古石桥的身世水落石出。
樊志勇介绍,关于此桥的始建年代,目前尚未发现有准确的时间记载,文物部门专家初步确定该桥修建于明代早期的说法是可信的。
据《正定县志》记载,其桥龄最晚也应是始建于明万历之初。正定现存志书中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版的《真定县志》。明万历五年版《真定县志·桥梁》篇、清顺治三年(1646)版《真定县志·桥梁》篇中,均有“广济桥,县南门外一里”的记述。在后来的县志中因广济桥年代久矣,故其又被称为旧石桥。清光绪元年(1875年)版《正定县志·南关厢社图》中就标有南门外护城河及此河,两河之上皆有桥。
这座石桥很珍贵
樊志勇表示,由此可知,正定南城门外有两条小河、两座桥,其中这两座桥一是南城门护城河桥,另一座就是刚挖出来的石桥,此桥准确的名称应为“广济桥”。
樊志勇说,根据正定志书载,滹沱河各村渡口草桥及柏棠、旺泉诸河上石桥甚多。如正定之东门石桥、南门石桥、西门石桥、北门石桥,隆兴寺前、府文庙前、县文庙前各有的三孔单石桥等。正定古石桥也甚多,但流水的古石桥留存下来的确又甚少。正定素有“三山不显、九桥不流”之誉,其中“九桥不流”是指正定隆兴寺前、府文庙前、县文庙前各有的三孔单石桥,桥下为旱池无水。正定南关挖出来的三孔石桥就越发显得其古朴珍贵。此桥长约25米,宽约6米,出土的部分高约3米,桥面用大块儿青石砌成,桥下三个单孔,其中两侧的拱洞稍小,拱护着中间偏大的拱洞,其上方还刻有惟妙惟肖的古石兽首,彰显着古桥的年代沧桑,这也就越发能显示出应强化保护南关古石桥的重要性。
樊志勇说,历史上的南关村,是千年正定九省通衢的必经之路,不知古石桥上南来北往多少人由此走过。南关村中还曾有过赵将军庙、关厢墩台、河神庙、火神庙、山西会馆、望河亭等遗址。如今南关古石桥重见天日,不仅为正定,更为南关这座古老的村庄平添了几多古韵佳话,人们期待着对古石桥的保护,期待着南关再现当日风采。
600岁正定古桥露真容古城又添一道风景
广东头条
百家号02-1710:40
关注
修复完工的广济桥。
找到的唯一一段石栏。
随着正定县开展恢复古城古貌工程,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古城正向世人展示她的恢弘。2014年,正定南城门向南几百米外的柏油路下,一座古代石拱桥曾初显真容,当年本报也曾对此予以报道。日前记者再赴正定,意外看到那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石桥如今已破土而出,经原貌保护修缮后,其古香古色的原汁韵味让人恍若穿越时空。它的重现成为古城又一道风景。
古桥面世成古城一道风景
2月15日,记者去正定县采访。过子龙大桥,原本通往正定县南城门的路已经从十字路口变为丁字路口。继续向北的路中断了,前方原本的路面变成了一处小广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处四面用石质护栏围起的区域,好似在保护着什么。
继续向前走没几步,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憾: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石栏里外三层,在其中间的下方,一座全石质古桥居于正中,贯通南北。石桥古色古香,显示着历史沧桑。整个桥体保存基本完整,桥身从路基以下舒展开来,长约25米、宽近6米、高约3米,整座桥全由大块的青石垒砌而成。
石桥上石与石紧紧相抱,桥体中间位置相拥之下形成拱形,并挤出三个半圆孔洞。两侧的孔稍小,中间孔较大,似曾有流水穿过。因时间久远,孔内之石圆润如玉。孔洞边缘还探出石块,石块略有形,张牙舞爪,状似兽首。时间可以湮灭一切,时过境迁之后,如今的兽首已经破损,三个桥洞的兽首中间的部分已经消失,两侧的兽首粗见兽容。桥体表面整体平坦光滑。古桥北侧西面,仅剩一两块石桥护栏及石板。但不论是护板还是桥面的巨石,均平整整洁,看得出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在近3米深的桥下两侧,还有古老的木桩痕迹,如今只留下一小段凸出土面。从远处望去,整座古桥在四周新建石栏的拱卫下形成下沉式广场,石桥下距如今的地面有近4米深。
据了解,历史上的正定县南关村,是千年正定九省通衢的必经之路,如今南关古石桥面世,不仅为正定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几多佳话,更成为古城又一道风景。
路面下的古桥距今约600年历史
早在2014年晚报就曾报道过有关这座古桥的消息。2014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在实施古城风貌恢复工程中,正在施工的人员从正定南城门以南的南关村前柏油路下方,挖出了这座古石桥的部分桥体。随后,相关文物单位对南关古石桥进行了考古挖掘。本报于2014年2月28日、3月14日分别以《正定古城南门外古石桥重见天日》、《正定南关古石桥身世之谜揭开》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
那时,每天都有无数人前往现场观望。为保护古桥,现场有两位民警负责看守。当时桥体的基本轮廓已呈现出来,但只露出不到一半的桥体,还需再挖掘。
当初,家住正定县文化街附近的刘界华老人听闻消息,迅速赶到现场。老人表示,四五岁时,他和小伙伴们最爱玩的地方,就是石桥附近。那时桥下还有潺潺的流水,刘界华和伙伴们经常到水边捞鱼。据他讲,这座石桥早些时候两边是有栏杆的。随着城市的建设,石桥被整体掩埋在了公路的下方。
经专家鉴定,此桥应为“广济桥”,其始建年代应为明代早期。关于此桥的初建时间,目前尚未发现有准确的文字记载。据《正定县志》记载,其桥龄最晚也应是始建于明万历之初,即距今约600年历史。正定现存志书中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五版的《真定县志》。明万历年间《真定县志》、清顺治年间《真定县志》中,均有“广济桥,县南门外一里”的记述。
古石桥至少曾修缮过两次
樊志勇,正定县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正定历史多年,对广济桥的研究更是深入。2015年前后,樊志勇在正定一家档案馆得到了一份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印的明清时期与正定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这些资料中,樊志勇发现,在清道光十四年五月初八,直隶总督琦善曾有一份名为“为勘明正定县属桥座应行动项拆卸重修,恭折奏祈圣鉴。”的奏折。琦善在呈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写道:“事窃照正定县系九省通衢,为一应差务文报及行旅往来孔道。该县南关外向有广济石桥一座,年久塌卸。前据代理正定县知县李廷韶详请兴修,当经批饬清河道查勘……”
樊志勇多方查阅资料后,对奏折进行了全面的校注。他发现,在奏折中,有以下表述:一是“自乾隆五十四年咨部覆准动项修理以来,迄今又復四十余载。”二是道光十四年五月,直隶总督琦善为该桥修缮给道光帝上报奏折“仰恳圣恩俯准,照估修建”。同时,在该奏折中,琦善就正定县及该桥“系九省通衢,为一应差务文报及行旅往来孔道”的战略地位、该桥的长宽、形状、损坏程度、修缮共需工料银两等都做了具体说明。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广济桥在历史上现有文字可考的官方修缮有两次。同时,樊志勇称,南关古石桥早在十几年前就被挖出来过。2001年6月6日,正定在修建南关大街时,施工队在此发现了这座古桥。当时,桥面距路面约30-40厘米,东西宽6米,南北长20余米。后此桥未挖出,采取了就地保护的措施。
为保原汁原味不动古石桥一砖一瓦
2015年年底,正定县相关部门对广济桥开展了保护性的挖掘及修复。原本埋在地下的广济桥,随后整体被挖掘出来,经河北古代建筑研究所全面考察做出了详细的修复方案。
主管石桥修复工作的正定县文物局副局长张国清说,在修复中,工作人员除了对桥体个别地方进行了平整和补正,基本没有补配任何构件。
张国清称,在修复桥体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一小段桥面上的石质栏杆。为了能确保原汁原味,他们最终将发掘到的栏杆摆放到石桥一侧,作为历史的见证,并未按此样本将其他部位的石栏重建。“可以说,修复广济桥时没有动过它上面的一砖一瓦,也没有增加任何现代技术制作的材质构件。”张国清说。
记者了解到,广济桥的修复工作持续了10个月左右,于2016年9月底完工。随后,正定相关部门又在广济桥外围建设了配套保护设施,组成了下沉式广场。目前,广济桥作为历史遗迹向外公开展示,供人参观。
张国清表示,已经向河北省主管部门提交了相关材料,申请广济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申请批复下来之后,将会在桥体附近增加石桥的历史情况简介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广济桥,进而了解正定的悠久历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