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2017-10-18 22:04:51)
标签:

杂谈

一生自是悠悠者”" />

高适”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丁酉八月廿五,公历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上学时学过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正定古诗选中读过高适的《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高适是个著名边塞诗人,生活于盛唐,晚年经历安史之乱,诗歌雄壮浑厚,气势奔放,洋溢着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盛唐精神。
在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中,学到高适的诗句“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封丘作》),原来高适还有“生事南亩"的一面。《封丘作》是高适的一首咏怀诗,抒写了身为小吏、公门百事、拜迎长官、鞭挞黎庶、风尘世情的无奈与苦恼,以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流露出梅福、陶潜辞归之意。

在网上查询到高适《封丘作》全诗翻译赏析,又查询“渔樵、悠悠"两个关健词的词典释义。

渔樵 yú qiáo:1.打渔砍柴。 2.渔人和樵夫。 3.指隐居。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悠悠,指悠闲自在,从容自然。
王勃《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高适《封丘作》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3-10-09(徐永年)

封丘作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 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 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 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 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 转忆陶潜归去来。


⑴渔樵:打渔砍柴。孟诸:古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⑵乍可:只可。草泽:草野,民间。
⑶宁堪:哪堪。风尘:尘世扰攘。
⑷小邑:小城。
⑸公门:国家机关。期:期限。
⑹碎:一作“破”。
⑺黎庶:黎民百姓。
⑻归:一作“悲”。妻子:妻子与儿女。
⑼生事:生计。南亩田:泛指田地。
⑽世情:世态人情。
⑾旧山:家山,故乡。
⑿衔:奉。且:一作“日”。迟回:徘徊。
⒀梅福:西汉末隐者。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后弃家隐遁,传说后来修道成仙而去。
⒁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归去来:指陶渊明赋《归去来辞》。

译文:
我本来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渔砍柴的人,一生本是十分悠闲的。我这样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间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职,经受尘世扰攘之苦。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询意见,全家都苦笑着说,现在竟是这样。生计还是应该以耕田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给那东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我梦中都在想念着的故乡在哪里呢,因为奉了君王之命暂时欲去又未去。我现在才知道梅福突然数次上书,又想起陶潜曾弃官而去,创作《归去来辞》。

赏析:
《封丘作》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作于封丘县尉任上,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强烈希望归隐的衷曲。全诗先自述本性不羁靡于物,随即言及担任小吏的无奈与悲哀,最后追述先贤胜事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意。言辞间忧戚而不绝望,强言放达之中饱含对民间疾苦的眷眷关注之心。

    高適早年闲散困顿,直到天宝八载(749),将近五十岁时,才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中第后,却只得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大失所望。这首诗就作于封丘任上,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强烈希望归隐的衷曲。
  开头四句高亢激越,这是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县尉只不过是“从九品”的卑微之职,主管的无非是捕盗贼、察奸宄一类差使。对一个抱负不凡的才志之士来说,怎甘堕落风尘,做个卑微的小吏呢!他不由怀念起当年在孟诸(古泽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混迹渔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宁堪”相对,突出表现了诗人醒悟追悔和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烦琐的描绘,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
  “只言”以下四句,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加以申述发挥,感情转向深沉,音调亦随之低平。诗人素怀鸿鹄之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到封丘作县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更受不了的还有“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时的难堪,这对高適是莫大的屈辱,安得不“心欲碎”、“令人悲”呢?这两句诗可见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对仗工整,情感激烈。
  一腔悲愤实在难以自抑,那就回家向亲人诉说诉说吧。不料妻室儿女竟都不当一回事,反而责怪自己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倒反成了笑料,这岂不是更可悲吗?家人的“笑”,正反衬出诗人的迂阔真率,不谙世事。既然如此,只好弃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还是抛弃世情,归隐躬耕去吧!
  然而,眼前还是思归而不得归:梦魂萦绕的旧山不可得见;受命为官,一时又还交卸不了。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位,一个小小的县尉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汉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诚效忠,屡次上书,结果还是徒劳,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赋《归去来》的陶潜了。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高適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也就是诗的情意真挚,并且气势充沛,造语挺拔。此诗很能体现这个特点。全诗运用质朴自然、毫无矫饰的语言,扣紧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称心而言,一气贯注,肝胆照人,正是这诗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全诗四段,不堪作吏是全篇的主意。开头四句,从高处落笔,自叙本来面目,说明不堪作吏的原由,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从客观现实申述不堪作吏的实情,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照,感情转为沉痛压抑。第三段拓展第二段的内容,表明摆脱这种不堪,提出弃官归隐的愿望。第四段就第三段的意思急转急收,因一时不能摆脱作吏的客观碍难,也就更加向往归隐,与第一段遥遥照应。结构严整而又有波澜起伏,感情奔泻而又有旋跌宕之姿。
  在句法上,全篇每段四句的一二句为散行,三四句是对偶。如此交互为用,经纬成文,既流动,又凝重;四段连结,造成反复回环的旋律。对偶的一联中,不仅字面对仗工整,而且都是一句一意或一句一事,没有意思重复的合掌,显得整饬精炼;更因虚词的承接照应,诗意联贯而下,语势生动自然,成为很好的流水对,读来便觉气势流转,绝无板滞之病。全诗每段一韵,依次为:仄声马韵、平声支韵、仄声纸韵、平声灰韵。这样平仄相间,抑扬鲜明,随着诗的感情变化,音韵也起落有势,增加了声调的美感。
  

高适简介(网上资料整理)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历唐玄宗、唐肃宗(756一762年在位)、唐代宗(762一779年在位)
唐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二十岁,游长安、梁宋,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朝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唐朝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安史之乱后,先后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六十二岁。高适卒。

蓨tiáo
1. 古代地名。汉置修县,隋初改为蓨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景县南,为北魏至隋代的渤海高氏族墓群所在地。蓨令田畴,至节高尚。——汉· 曹操《爵封田畴令》

2. 羊蹄草,俗称"羊蹄菜",,又名土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蓼科。别名:一点红、叶下红、红背叶、七十二枝花、假芥兰、山羊草、天毛草、野芥兰、牛尾膝、喇叭红草、羊蹄角和散血丹等。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菊科的一种,喜温暖、阴湿的生长环境,用于中草药原料。

唐代景县(蓨)之沿革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东光置安陵县。蓨(条)县、安陵县属观州(治弓高,在今景县东北40里)。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观州,蓨(条)县、安陵县属德州(故治在今山东陵县)。
永徽二年(651年),安陵县治所移至白社桥(今景县安陵)。
永泰元年(765年),蓨(条)县改属冀州。
景福元年(892年)安陵县属景州(治弓高)。

1962年7月,景县由沧州专区改属衡水专区。
1967年12月9日,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
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衡水地区,改设地级衡水市,景县属之。

渤海高氏,是指东汉起发轫于渤海郡的高氏郡望。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等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门阀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控制北魏、东魏政治,建立北齐政权[2]。出身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的高欢、高澄父子相继任东魏大丞相、渤海王,控制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以相国、齐王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是为北齐显祖文宣皇帝(529-559)。

渤海郡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河间哀王薨,无后,国除,分为河间、渤海、广川三郡。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沧县旧州镇)。
南朝宋孝武帝侨置,治临济城(今山东高青县高苑)。属冀州。北魏、东魏属青州。北齐废。
隋大业三年(607年)以沧州改置,治阳信县(今山东阳信县西南西程子坞)。
唐改置为棣州。

北齐高氏墓群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城南约十五千米的王瞳镇、杜桥乡一带,是北魏至隋代的渤海高氏族墓。存世有封土墓10座,分布范围较广,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分为四个保护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