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陶佛锡篆书作品《峨眉山月歌》
丙申十月廿八,2016年11月27日,星期日,晴,霾。
今天看到陶佛锡篆书作品,又重温李白《峨眉山月歌》。
此书法作品落款"李白诗峨眉山月歌 甲戌秋陶佛锡书"。陶佛锡,别署墨藻居士。男,汉族,1937年2月生于北京。辛集中学54届初中学生,曾任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幼承家教,受业于其舅父、著名工笔重彩画家任率英(1912-1988,辛集市新城镇南街人),又师从书法篆刻名宿金禹民,书画双修。书法以小篆见长,绘画擅工笔重彩人物仕女。甲戌,即1994年,当时陶佛锡先生57岁,至今已22年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谿向三峡,思君不見下渝州。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此诗最大特点是,四句诗中五个地名,二十八字中地名十二字,第三句中两个地名"清溪、三峡”四字。
网上有关“清溪”资料,众说纷纭,纷繁杂乱。
峨眉山月歌“太白佳境”清溪驿,有四种说法
1、清溪驿,今天的犍为县孝姑镇永平村
2、清溪驿,今天的犍为县清溪镇。
3、清溪驿,今天的乐山市市中区(乐山县1985年改置市中区)关庙乡板桥溪,清代设铺,名板桥铺,为成都南下乐山、宜宾的必经之道。
4、清溪驿,今天的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乡的苏坪,板桥溪下游十里。
5、清溪驿,在黎头峡的上游,即板桥溪上游十公里处。平羌三峡,又称嘉州小三峡或岷江小三峡,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中区与眉山市青神县交界处。平羌小三峡由平羌江上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全长12公里。
峨眉山月歌“太白佳境”清溪驿,犍为县的孝姑镇永平村,东南距犍为县县城玉津镇水路15公里(公路19公里),东距清溪镇10公里(水路)。北距市中区关庙乡板桥溪79公里。乐山大佛61公里。乐山大佛东距峨眉山41公里。板桥溪北距青神县汉阳镇(古代汉阳坝)12公里(公路里程)。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平羌江,今青衣江,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县,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1988年撤销峨眉县改设峨眉山市,为县级市,隶属乐山市)西南。
平羌江,是岷江流经青神县汉阳坝至乐山城东一段水路的古称。平羌三峡,又称嘉州小三峡或岷江小三峡。宋代称湖襄峡,明代始称平羌三峡,分别称为“上峡、中峡、下峡”。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中区与眉山市青神县交界处。平羌小三峡由平羌江上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全长12公里。
上网查了有关资料。
峨眉山月歌⑴
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唐以后称板桥驿,平羌江南口东岸的小镇,属四川犍为县(乐山市东南部),在峨眉山附近,系历代邑宰迎送大僚上司处,杜甫有《宿青溪驿怀张员外十兄》诗。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市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另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简称渝)一带。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701~762)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