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倒座观音始塑年代
今天看了《隆兴寺摩尼殿山中观音始塑年代考》(2015-11-04 德格淳易 正定县隆兴寺景区,本文引自《文物春秋》2007年第1期 ,作者:杜 平 梁晓丽)一文,对"隆兴寺摩尼殿山中观音始塑年代"进行了考述,结论是"摩尼殿山中观音与殿内佛坛上现存的五尊供像均为宋代始塑。明嘉靖四十二年,因山中观音残损对其进行了修补妆严,但主体和风格未作大的改变",与梁思成先生"宋代原塑,但后世涂改了不少"[《梁思成文集》(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之见基本一致。
这篇文章中最难得的是将《重塑背坐观音圣像记》这一原始资料公之于众,人人得之共享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果"正定隆兴寺景区"能将有关正定的碑刻等原始资料公之于众,必将有更多的人认识我们正定,研究我们正定的文化,发表更多的考述文章,形成正定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局面。
下面将文章中有关《重塑背坐观音圣像记》摘录于下:
嵌于五彩悬山下部须弥座处的《重塑背坐观音圣像记》就成了研究此观音唯一的文字资料。该碑为青石质,长94.8厘米,高48厘米,阴刻楷书32行,满行22字,主要内容为:“直隶真定府卫军民在城善人杨朋,睹九间五花大阁殿内背坐观音圣容,不忍损暗恝然,约同志各街巷善人杨得时等,各发虔诚,量舍己资,妆严圣像三坐,遂均焕然一新。此虽圣功之妙,亦见善人虔诚之吻合。特将善人姓名雕垂,以记岁月云耳。”其后为104位善人、女善人姓名,僧纲司都纲、副都纲、待缺都纲、住持各一人,退隐9人和风翔府一僧人名号。落款为“明嘉靖四十二年六月初一日立。获鹿县石匠武用威、画工人张美德”。从其简短的内容可知,明嘉靖四十二年背坐观音已经存在,只是圣容损暗。真定城善人杨朋发起,杨得时等百余人量舍己资妆严圣像3座,14名僧人参与,施工人为石匠、画工各一人。由于是民间自发之举,人力财力均有限,工程量也不会很大,故此工程并非如此碑标题所记为“重塑” 。
摩尼殿是国内名刹正定隆兴寺内现存最为重要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内槽九间全是佛坛,上供佛祖释迦牟尼,迦叶、阿难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及梵王、帝释(梵王、帝释于上世纪60年代被毁)。内槽北壁之背面通壁塑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普陀珞伽山那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画面的主题——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在山石、碧波、天神、罗汉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根据其所处环境,人们称之为“山中观音”或“海岛观音”,也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被称为“背坐观音”或“倒坐观音”。像高3.4米,头戴花冠,微右侧,身稍前倾;上身除斜披络腋外大部裸露,下身着镶饰花边的红裙;肌肤润泽,五官娟秀,佩饰华丽;左腿下垂,足踏朵莲,右腿自然斜压于左腿之上,右手绕膝轻搭于左手腕部;姿态优雅端庄,神情恬静闲适,宛若世间一位气质不凡的美貌女子。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将虚幻的“神”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早在80多年前,鲁迅先生曾在北京山本照相馆见到这一观音的照片,非常喜欢,于是购买了置于自己的书案上[1],至今仍陈放于北京鲁迅故居内。还有人将其视为中国最美的观音塑像而纳入隆兴寺“六最”之列,并誉之为“东方美神”[2]。那么,这尊倍受人们青睐的观音像到底始塑于何时?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对此的看法一直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宋代原塑,但后世涂改了不少[3]《梁思成文集》(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有人认为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4][4]陈耀林:《隆兴寺悬塑观音和塑壁》,载《古圃文汇》,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也有的不谈其始塑年代,只说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5][5]《隆兴寺简介》,文物出版社,1992年。。我们经多方面查阅资料并研究分析,对该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考述如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摩尼殿山中观音与殿内佛坛上现存的五尊供像均为宋代始塑。明嘉靖四十二年,因山中观音残损对其进行了修补妆严,但主体和风格未作大的改变。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刘友恒老师悉心指正,谨表谢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