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盛世危言》
(2013-11-17 23:29:25)郑观应《盛世危言》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农历十月十五
睛,气温实况13度—1度。昨天一场大风,今天降温了。
今天上年看中央10频道,第一次认识郑观应。盛世危藏,古今亦然。
有关资料
郑观应(1842─1921)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署罗浮偫鹤山人等,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盛世危言》,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重要著作,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出版[1],版本多达二十。书中封面题:“首为商战鼓与呼”,内容包括了建设现代国家和解决当日危难的所有问题。其内容明确提出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指出国弱民穷根源乃在于专制政治。
郑观应自隐居澳门后,致力扩编1873年完成的《救世揭要》和1880年的《易言》,结果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完成深具影响力的《盛世危言》。其后,郑观应按当时中国的形势变化,一再增补内容。因应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形势,8卷本的《盛世危言增订新编》于光绪二十六年编成。该著作被重印20余次,乃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