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叙事类散文复习要点
(2013-10-07 09:13:16)分类: 论文 |
写人叙事类散文专题复习
2013、3、22
上个星期五校联备活动中,张研老师明确指出,课外现代文题料的选择不排除写人叙事类散文文体,而且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散文篇目又多以写人叙事类文体为主。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重视对此类文体的复习,今天就结合天津总复习与2012年各区模拟卷中的几篇散文,和各位老师一同探讨初中阶段写人叙事类散文的复习要点。
综合近几年天津市中考课外现代文散文的考点和记叙类文章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考点大致表现在七个方面:
⑴情节线索
⑹写作手法
其中“写作手法”和“语句含义”两个专题,我校王老师、冯老师的专题汇报里已有详细阐述,题目设置类型与解题方法一样,我就不再涉及。
下面我来分点叙述:
一、情节与线索
情节:指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过程,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也是事件矛盾冲突的进程。
(一)基础知识
1、基本模式
(1)几件事,几个场面的并列。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阿长与<</span>山海经>》、胡适的《我的母亲》、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2)一件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比如鲁迅的《社戏》、朱自清的《背影》。
2、情节的相关知识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活动环境。比如《背影》开头对家中现状、我与父亲离家到南京等情节的介绍,就交代了我和父亲心绪不佳、家中光景惨淡的生活环境。
②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如,《雪地里的红棉袄》第三段结尾“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这一情节,为后文写嫂子为一家人辛苦操劳一生埋下了伏笔。
③制造悬念,引发兴趣。如,《一只青花碗》开头对青花碗出现在屋檐下水洼里情节的介绍,制造了悬念:本该“在饭桌上”或“灶台上”的碗,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制造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线索推进。比如,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就通过反复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刻画人物性格。比如杨绛的《老王》就通过对老王临终前送鸡蛋的情节展现了老王善良、知恩图报的性格特征。
6 显现主题(深化主题,凸显主旨),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就凸显出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情节与人物关系
在写人叙事的散文里,情节展开与表现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凸显人物性格,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买《山海经》的情节就凸显出阿长善良,真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征。
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比如郑振铎的《猫》,通过写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展现了自己心情的不断变化,而结尾的忏悔则让我们读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③情节推进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变化发展,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通过写阿长的“切切察察”“元旦吃福橘”“繁琐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这一系列的情节完成了对阿长粗鲁、愚昧,但善良、真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的展现。
(3)情节的两种风格:
①有悬念,跌宕起伏,新颖独特(多用于一件事)
②含蓄(多用于几件事几个场面的并列)
(4)情节中的细节,使情节极具表现力,对人物刻画起画龙点睛作用。比如《背影》中肥胖的父亲爬月台的描写,阿长口中的“三哼经”都是这样。
3、线索的相关知识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线索的相关知识有三方面:
(1)线索的类型
可以是人、物、事、情、活动,也可以是时空的变换。
(2)线索的作用
它是作者展开文章内容,安排情节的思路,因而理清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3)线索的表现形式
多数的叙事散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文章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外,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设题形式与解法:
1、概括故事情节内容。
比如,11年河南《漓江情韵》,第8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解法:这是一篇叙述一件事的散文,本题考查的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归纳能力。首先要明确文章的题目,把握好所指的范围,用公式“谁+因为什么+做什么+结果怎样”组织语言归纳。
答案: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
例2:2012年红桥区一模卷《雪地里的红棉袄》第18题: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
解法:答题时,根据题干“嫂子对“我”的关心”的要求确定有效信息区5——19节,再根据记叙的特点,采用公式“谁+因为什么+做什么”最后归纳出答案。
答案: 1 嫂子给“我”留米粥和鸡蛋。 2 嫂子暖和了“我”红肿的小手。 3 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送“我”上学。 4 嫂子临开车时塞给“我”六个鸡蛋。 5 嫂子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 6 嫂子关心“我”的腰疼。
2、说明某一情节或段落的作用
比如,淄博市的中考题《躺在母亲的身边》第23题:试分析第⑽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法:先概括这两段的情节要点,再点明是插叙,然后分析作用。从前后的情节内容上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这里运用的是插叙。散文中的插叙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有两个:①使内容充实丰满,主题深化②使情节曲折有致,铺垫照应,使结构严密。文章中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不仅突出人物形象,也充实了文章内容,且突出了中心。
答案: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3、说明情节设置的手法
比如,《漓江情韵》第3题,“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方法:判断写作手法+作用。这一情节是抑扬法的运用。作者被诵诗招揽游客的鹦鹉所吸引,并写道:“我不禁放声笑了出来,猜想他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作者未见其人,但却在主观上认为摇船人有较好的外在形象。而实际上,摇船人其貌不扬,还有残疾,与心中反差较大,故而“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文赞美摇船人的内在品质之美做铺垫。
答案: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与后文“我”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垫、欲扬先抑),突出摇船人的美好的精神品质。
4、辨析线索及作用
叙事散文的线索有时在文章的标题中体现,所以这类考题经常将两者重合。
例如2011年河西区二模卷《母亲的菊花》中第17题,文章以“母亲的菊花”为题有什么好处?
解题方法: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标题作用,审好题,对号入座。从行文的思路看 “母亲的菊花”贯穿文章始终,是展开情节,表现中心的关键内容,所以可以确定标题即使文章的线索。再根据文章具体表现的内容,“母亲的菊花”中还蕴藏着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答案:以“母亲的菊花”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园中篱下的菊花,也指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同时以“母亲的菊花”为线索组织材料,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注意事项
1、一般需要概括的内容就是文章中或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所以答题时要尽量利用这些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
2、如果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的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3、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分条列出。
4、关于线索的考核,既要注意与内容要点联系,又要与标题联系。
二、人物形象
人物:叙事散文中的人物是真实的,塑造人物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凸现主旨的主要手段。
(一)基础知识:
1、人物塑造手法:
肖像(属于神态一个分支);
语言(个性化语言描写和对话描写);
行动(行为描写和动作描写);
心理(内心独白和心理变化);
细节(人物的细节特征);
环境(典型环境下的人物)。
2、人物形象类别:
典型人物形象;
注:从形象数量上分,有个体形象、群体形象。
3、人物形象作用:
揭示主题(用人物的遭遇经历显示主题)
故事线索(用人物的经历或见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
烘托陪衬(用次要人物烘托陪衬主要人物)
4、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思想品质、精神品格)
分析人物形象意义(性格特征+形象意义)
(二)设题形式与解法
1、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比如,总复习2011年河南卷《漓江情韵》第12题,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解法:这是一种人物形象要点的筛选信息题,要注意从显现形象要点的相关文本信息区筛选内容,然后抓住细节进行归纳概括,表述语言要简明。①从文中摇船人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五十元钱可以看出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②从他爱笑,不避讳自己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可以看出他:乐观、开朗、热爱生活。
2、指明人物形象意义
(1)揭示文章主题思想。一般为典型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一点可放入“主题思想”专题;
(2)作为行文故事线索。属于线索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这一点的考核在写人叙事散文中很少涉及,因此没有找到合适的事例,这里也不展开;
(3)烘托陪衬。即用次要人物烘托陪衬主要人物,比如,12年汉沽一模《一只青花碗》第19题,文章中多处写到“爷爷”,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法:在这篇围绕一只青花碗,回忆奶奶生前故事的文章中,爷爷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所有人被浓烟赶到枣树下时,爷爷在浓烟中镇定自若,慢悠悠地喝茶,而奶奶此刻更是陶醉在拉风箱做饭的生活里;第二次是奶奶将做好的饭菜盛在青花碗里放在供桌上,爷爷还在里屋闲适地坐着;第三次是爷爷大声地叫住我不许碰奶奶放在供桌上的青花碗;最后一次是告诉我青花碗的来历——奶奶的嫁妆。爷爷是作品中的次要人物,他尚且如此对待生活、对待这只青花碗,更何况奶奶呢。
答案:通过叙写爷爷浓烟中的忍性、里屋的闲适、不许碰青花碗的呵斥和青花碗来历的指点等,表现爷爷对传统生活的享受和追求以及对青花碗的敬重,借以陪衬奶奶的形象和思想。
3、指出人物描写手法作用
比如,总复习133页阅读《戴套袖的孙犁先生》第4题,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解法:答题时应先在文中找出对孙犁先生套袖进行细节描写的相关位置。阅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写了“我”与孙犁先生的三次会面:第一次写孙犁先生“捡黄豆”和“询问”’我’的工作、写作情况;第二次写先生“准备糊窗缝”和向’我’证实自己的衰老;第三次写先生正在“写作”和“与众人聊天”。在每次会面的记叙中,都重点突出了孙犁先生袄袖上套着青色袖套这一细节,既多次照应题目,又让我们从着装上这一细枝末节,看到了孙犁先生质朴的形象、高尚的品质,凸显了人物形象。
答案:①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大师品质的高尚;②这里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犁先生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③多次点题,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日常生活细节表现孙犁先生的高尚品质。
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所表达的情感
10年河北二模,巴金《伤害》第21题,第⒄段“我的心并不在这里”与第⒇段“我的心很沉重”,在表现“我”的心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解法: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善于自省的人,在第二次询问小男孩有没有家和亲人,小男孩哭着跑开后,我很担忧小男孩,所以“我的心并不在这里”;而意识到自己两次这样的询问,无异于无情地揭开小男孩内心的伤疤时,“我的心很沉重”,因为除了担忧,还有更多的自责。
答案:相同,担忧。不同,“我的心很沉重”,还含有自责的意思。
(三)注意事项
1、归纳性格特点时一要避免内容的重合,二要避免疏漏,语言要简明。②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2、3、4三种考点常与主题思想挂钩,因此答题要结合文本内容,全面考虑,避免漏答。
三、主题思想
主题是通过事件和人物来表现的。
(一)基础知识:
1、分析主题应从情节和人物形象考虑
2、把握主题应联系相关的时代背景、典型环境、精巧的情节布局和写法来考虑
(二)设题形式与解法
1、通过事件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题
比如,12年汉沽一模《一只青花碗》第20题,作者由“青花碗”和“奶奶”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解法:“青花碗”是我家的最后一只,是奶奶的嫁妆,喂活了奶奶的五个子女,曾经被奶奶无比敬重。现在,它躺在屋檐下的水洼里,在我轻微的动作中支离破碎;“奶奶”在“青花碗”陪伴的岁月中,生活得陶醉而虔诚,去世后也永远地带走了“青花碗”。结合文章内容和“奶奶”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眼里,跟随“奶奶”而去的,不仅仅是这只青花碗,更是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
答案:随着社会的变迁,曾经尊崇的传统文化有所失落,人们曾经敬奉、陶醉的精神家园有所遗弃。在回忆与叹息中,期盼、呼唤对文化传统与精神家园的追寻。
2、叙述作品主题对自己的启发感悟 (或有何体会)
比如,10年河北二模,巴金《伤害》第23题,第(21)——(24)段是“我”对自己过失的反思,从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
比如,2011年河西区二模卷《母亲的菊花》中第21题,选文(8)段中说“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除了本文所表现的美好感情,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坚守?
解法:这两道都属于开放性试题,我们要依据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去拓展延伸。
(三)注意事项
要注意文章标题是否具有象征性和深层含义,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文本主题内涵。
四、标题
(一)基础知识
标题的作用:
①凸现主题 ②铺设线索 ③显示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④突出人物形象 ⑤交代故事情节发生环境 ⑥象征意义 ⑦设置悬念 ⑧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的标志
(二)设题形式与解法
1、题目含义(这一点里没有找到,但是需引起大家注意的地方,希望大家也能多去找找)
2、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如,12年河北二模《我对黑夜的柔情》第19题,本文题目是“我对黑夜的柔情”,却从“野花”“母亲的花圃”“居室的花季”写起,你认为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解法:这道题是考察题目与文章思路的关系,通过梳理文本,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先写野外及花圃中的花草衰败,为后文中书房内的盆花招来蜜蜂做铺垫;由“我”被蜂蜇,痛不能耐,引出夜晚伫立窗前啊、求助于天;由观赏夜景,而感悟人生。
3、题目的作用
如,12年汉沽一模《一只青花碗》第17题,文章以“一只青花碗”为题,有什么好处?
解法:此题结合散文标题的作用回答,只需结合文本、对号入座就可以了。
答案:“一只青花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铺设线索),与奶奶有密切关系(③显示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④突出人物形象),是文化传统与精神家园的象征(⑥象征意义),由此也引发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①凸现主题)。
(三)注意事项
“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标题”“写作手法”四个考点较少进行单独考查,通常都是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答题时要审明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分条列出,避免漏答。
五、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
(一)基础知识:
1、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氛围;社会环境揭示社会背景,暗示思想观念及人与人的关系;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深化主题;④作为象征性物象;⑤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心境;确定作品基调,表现人物心情与境遇。
2、场面描写与场景描写的区别与作用:
场面描写是一定场合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描写,是写人的,比如《云南的歌会》中有关“村寨传歌的描写;场景描写是一定场合内众多景物的描写,是写景的,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
(1)场面描写的作用:
①通过主要人物和陪衬人物间的关系,突出主要人物
②营造特定氛围
(2)场景描写的作用:
①营造意境
②奠定基调
③引导人物出场或揭示人物性格
④象征物象
3、环境描写的手法:
自然环境有:①从点面、动静、俯仰、远近、整体或局部进行描写;②从色彩、嗅味、声响、触觉等感官进行描写;③运用修辞手法描写;④运用象征、烘托、对比等表现手法描写。
社会环境有:①典型环境描写;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服饰描写。
(二)设题形式及解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
比如2012年红桥一模卷《雪地里的红棉袄》第20题,文中有三处写到“风大、雪大”的作用是什么?
解法:结合内容分析,作用有三:①突出天气的恶劣②反衬出嫂子的关爱给“我”带来的温暖③环境的烘托使得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更加突出,更加真切。这种考点通常在“语句含义”题型中出现,此处不再赘言。
附注:写作手法
这一专题,我的两位同事已经在写景抒情类散文复习要点中为大家做了详尽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言,只补充几点在写人叙事类散文中需注意的地方。
1、基础知识:
(1)表达方式
记叙:
顺叙:作用,层次清楚,严谨自然。
插叙:作用,使内容充实丰满,主题深化;曲折有致,铺垫照应,使结构严密。
倒叙:作用,强调结局,先声夺人;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结构灵活。
记叙中的说明,作用:使记叙内容明确;拓展相关新知;提供记叙材料和背景。
记叙中的议论;作用: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揭示记叙目的或意义。
描写:
①人物描写作用: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提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人物的特殊关系;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表现人物思想情;
细节描写:见微知著,准确传神;
白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显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烘托渲染,突出人物、事物。
③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情感。
④环境场面描写:作用:交代人物活动背景,表明时间地点;渲染气氛。
抒情:①写景抒情②托物抒情③直接抒情④间接抒情
(2)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类比;抑扬;对比;含蓄;虚实;动静;以小见大;联想想象;渲染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其中,叙事类散文中常见的是衬托;抑扬;对比;含蓄;渲染烘托;等)
(3)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情感,给读者真实感和新切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与读者对话或情感交流,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直接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如。
2、设题形式:
表现手法及作用(指情节或人物动作心理等某一部分的)
基本答题模式为:修辞手法+修辞作用+表达情感
结束语: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本人才学和经验有限,今日在诸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感谢吕校的悉心指导,感谢夏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我校各位同仁的鼎力相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