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老街:《2014’江阴老地方在哪儿?》之五十五

标签:
北漍江阴老街赤岸李应昇 |
分类: 老地方在哪儿 |
赤岸位于北漍镇东3公里,与张家港市凤凰镇相邻。赤岸元代时叫魏村,明代称斥岸墅。由于形成街镇,又称斥岸市。据赤岸李氏先祖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嘉靖壬寅冬浚河得唐大中时“琅琊王氏墓志”,铭曰:“生居幽壤,寂静自然。其生也天,其死也天。赤岸之原,千秋万年。”于是改斥为赤。明代李如一《赤岸李氏宗谱》介绍:“赤岸在蓉城之东,僻连琴邑,南接香山,四圩环抱,土壤燥湿得宜,形势高亢,素称肥沃,故人稠密,集而为市,即名赤岸。”这说明赤岸在明代就已经“集而为市”。而明代李诩的《唐大时墓铭》则佐证,“赤岸”这个名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1160年,从这点上说,赤岸是名副其实的古村落。清光绪年间,赤岸属顾山镇。民国十六年(1927)划建赤岸镇。该镇范围东至张家凤凰镇香花桥为界,南至长房庄,西至老桥圩桥,北至五节桥、戚家桥(包括徐巷小河口),东南以永安桥为界。民国三十五年(1946)赤岸镇并入北漍镇。目前,赤岸是隶属于北漍镇的一个行政村。
据缪荃孙任总纂的民国《江阴县续志》记载,赤岸李氏的祖先是元朝时来自蒙古的色目人。始祖为嘉那,在元朝至元年间以武才从丞相伯颜征战,以战功累,元至正六年(1346)官至统军元帅,赐佩金虎符,死后谥号桓烈。李氏二世名霑柯,袭爵元帅,分守镇江,后调江阴统领。第三世八撒儿佩虎符镇守江阴,于是以李为姓。第八世李珙入赘赤岸周草窗家,于是便在赤岸定居下来。
赤岸李氏十四世李如一(1557-1630),李诩之孙,原名鹗翀,字如一(又字贯之),后以字代名﹐号近复。李如一自幼接触图书﹐长成后嗜好藏书。举试不中﹐筑“得月楼”藏之﹐甚丰,是江阴著名的藏书家。曾编辑《得月楼书目》一卷﹐并刊刻《藏说小萃》。自辑《友乡录》﹐《礼记辑正》等书﹐因卷帙浩繁﹐未及刊印。乙酉(1645)秋﹐藏书楼失于兵火﹐数世所藏﹐毁于一旦。李如一仿南宋藏书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体例而编成的《得月楼书目》﹐据说是我国第一本详注版本的目录﹐后为清末盛宣怀刻印之《常州先哲遗书》所收入。其《藏说小萃》目前已经被列为全国善本书。
赤岸李氏十五世李应昇(1593-1626),是李如一弟弟李鹏翀的儿子。李应昇,字次见,号仲达,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登乡榜,次年中进士,授江西南康府司理推官,以清廉著称。天启二年(1622)征授西台御史。四年密修统领东厂滥用酷刑残害忠良的阉党魏忠贤十六罪状﹐代东林党首领左都御史高攀龙作“骇崔呈秀疏”,以声援杨琏等东林党人,遭阉党嫉恨。五年三月,被削职归赤岸居住,阉党罗织罪名捕杀了杨涟等6位东林志士,即“前六君子”,后又派锦衣卫逮捕了李应昇、周顺昌、缪昌期等7名“后七君子”,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林大狱”。天启六年,阉党采用穿红绣鞋(烧红的铁靴)酷刑残杀了李应昇,年仅34岁。据传,李应昇逮捕途中,赋诗云,“君怜幼子呱呱泣,我为高堂步步思。最是临风凄切处,壁间俱是断肠诗”。他更是告诫李氏后人不要做官了:“若要再吃做官饭﹐潮水冲过螺丝湾”。李应昇明天启年间主持“白鹿洞书院”,曾重修了
与李应昇一起称为东林后七君子的还有李应昇的姑父缪昌期。缪昌期(1562—1626),缪昌期,字当时,一字又元,号西溪,谥号文贞,南直隶江阴人(现属张家港塘市街道旗杆村),为李如一的妹夫。缪昌期7岁入家塾,14岁赴童子试,天资聪颖,工诗擅文,史称“行卷不胫走四方,为诸生已名震天下”。但他直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53岁时才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职检讨。天启元年(1621年)任左赞善,后升为谕德,为东林党早期人物,在《东林点将录》中,他被称为“智多星吴用”。因东林党首领杨涟代草弹劾魏忠贤的上疏而遭后者的忌恨,后因汪文言案被捕入狱。由于阉党密嘱狱吏对缪昌期严施酷刑,备加折磨,仅一个月缪昌期即体无完肤,十指全脱,然大义凛然,词气不饶,旋即惨死狱中。出狱时发蓬蒙面,十个手指全被打落,塞入两袖之中,家奴凭随身衣物才认出身份,其死状在明朝270余年历史里翰林院词臣中最为惨烈。缪昌期著有《从野堂存稿》8卷、《周易九鼎》16卷、《四书九鼎》14卷、《缪氏家训》等传世。顺带说一下的是:缪昌期之孙女﹐嫁给了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之长子。
崇祯皇帝即位后,惩处阉党,李应昇和缪昌期等东林党人得以平反昭雪,李应昇被追赠为太仆寺正卿,谥“忠毅”,世称李忠毅公。缪昌期追赠为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追谥文贞。康熙三十年(1691),李应昇和缪昌期共同入祀江阴文庙名宦祠东首的双忠祠,后又绘像于苏州沧浪五百名贤祠。
赤岸李氏第十六世李逊之(1618-1677),李应昇之子。李逊之在其父亲就义时,年仅九岁,因父亲遭托祸,绝意仕进,从事读书著述。崇祯年间曾为父亲刻印《落落斋遗稿》10卷。魏叔子在“落落斋记”中称:“李忠毅公有贤子,曰肤公。当国变,弃诸生。性疏懒,不治事,而独好学,以诗文自娱。入其斋,书帙纵横,凝尘满席。”有著《三朝野记》七卷,《李忠毅公年谱》等。
http://s13/mw690/003ifwztgy6Q0f7sDPSdc&690
http://s5/mw690/003ifwztgy6Q0f7yr4gf4&690
http://s9/mw690/003ifwztgy6Q0f7DOMod8&690
http://s12/mw690/003ifwztgy6Q0f7Jaz1cb&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Q0f7Pdzqc0&690
http://s12/mw690/003ifwztgy6Q0f7UcFdfb&690
http://s13/mw690/003ifwztgy6Q0f7Zj4gfc&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Q0f85cVw96&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Q0f8bcIG4a&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Q0f8h2w3e3&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Q0f8mz3b41&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Q0f8s7oGd6&690
随着历史岁月的流淌,石狮子墙门拆除,石狮子和青石条都相继消逝,“落落斋”藏书楼等古建筑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李氏故居大厅的遗址上已民房林立。原牌楼处变成了“牌楼丘”、原戏台处变成了“戏台丘”。唯有村东和村西的两条荷花池仍盛满一池清水,在阳光下跳跃着它的光辉,每天还有村妇在那里淘米洗菜,浣纱洗衣。
据相关资料显示,赤岸老街在建国前的上世纪初至中叶,赤岸老街也算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有三元茶馆、天乐茶馆、元升酒店、星华饭店、寿仁堂药店、同济堂药店、金源鲜肉店、锦清圆作店、清源南货店、汉二铁匠店、振家短料店、面成相磨坊、李根根糖坊、以及照相馆,多家米行、烧饼店、理发店、小菜场和卖豆腐花等几十家。赤岸老街曾经有“滩簧馆”和“赤岸书场”,村西原有城隍庙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