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里徐氏:《2014’江阴老地方在哪儿?》之卌六

标签:
江阴老地方梧塍大宅里徐氏 |
分类: 老地方在哪儿 |
大宅里位于现祝塘镇境内西北侧,与长寿为界。直塘河从西旸白荡向东流过祝塘积庆桥(南石桥),向北叉开一浜——大宅浜。大宅里就位于大宅浜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原名梧塍里,梧塍里古村落与徐氏望族分不开,是徐霞客先祖的居住地。
徐氏祖先,相传为黄帝后裔,经颛顼后人被虞舜封于徐国,从此以徐为姓。传到第100世为南宋徐锢,时任京城开封府尹,北宋末年遂宋王朝南渡护驾浙江定都临安(杭州),被江阴梧塍徐氏尊为第一始祖。传到第4世徐守诚时,在庆元年间,以处州(丽水)从事迁吴县(苏州)尉,迁居吴地苏州。徐守诚有二子,兄弟分家时,长子徐千十一中年时正遇宋元鼎革,蒙古骑兵入驻中原,他为了坚持民族时令,誓不在元朝做官(俱誓不仕元),便带家眷,从苏州迁至江阴县西顺乡梧塍里隐居,过着诗礼传家、耕读为业的隐居生活。梧塍徐氏从第5世千十一开始在此蕃衍生息。梧塍徐氏迁到江阴梧塍里后,注重农耕,兴修水利,置田兴业,开展经济,逐步成为名噪江南的富户。梧塍徐氏全盛时,有土地近千顷,有房屋5048间,府内水井18口,西有双凤桥,东有青龙桥。东南西北有河护庄园,听说当年护庄河外种植大片梧桐树,密密丛丛,似一道绿色的屏障,梧塍里村名由此得名。
传到第9世徐麒,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徐麒小时候,其父亲第8世徐直为了徐麒的学问,三上杭州请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隐士施耐庵到家里来当徐麒的私塾先生,当地人都尊称施耐庵为“耐庵公”,施耐庵当时居住梧塍里东南村口高地的东林庵,这也是徐氏祖庙。至今民间仍流传当年施耐庵在梧塍里徐府教书时作的诗句:“徐君觅居落梧塍,辟陌累田谷丰登,桐岗凤鸣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据传施耐庵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 都取之于祝塘梧塍里古村附近:如祝家庄、景阳岗、曾头市、十字坝等。据说施耐庵有次到梧塍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时看见一名牧童将睡在松树下的黄狗打跑了,他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成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情节。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前后教学生画了 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动作个个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这刻画 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徐麒除了施耐庵外,在青年时拜文学家宋濂为师,治学只讲经书大意而不拘于章句。在明初洪武年间,徐麒以布衣承诏出使巴蜀平边立功,不愿受封为官,归乡经营家业,日渐兴起,名扬一时。徐麒在梧塍里大规模垦荒辟地,从事农桑生产,并告诫子孙要“务农重谷”,被推为万石粮长。徐家田产猛增到近万亩,成为江阴首富。徐麒生有四子:忞、悆、应、懋,在梧塍里大兴土木,建造宅院,并落成了心远书斋,后藏书达数千卷。据《梧塍徐氏宗谱》记载,徐家在元末明初有“文献巨室”、“书香盛家”的美称。
徐氏家族富而有仁,正统六年(1441)遇灾荒,第10世徐景南承父亲徐麒之命,兄弟俩捐粟四千石赈灾。在明英宗景泰年间,蒙古族的瓦刺部入侵,边关军情紧急,又捐助鞍马数百匹,为此皇恩下达,赐以冠服,旌为义民,在祖茔东原(大宅坟)建造了“旌义坊”。第二次赈济灾民后,皇恩又下达,在梧塍庄园内建造了“皇恩二下坊”。在建造“旌义坊”前,徐景南建造了一座敕书楼,该楼在1860年5月底,太平军与祝塘地方武装“白头“交战时,焚于战火。“值得一提的是,据《徐霞客家传.隐君退庵公传》所载,徐景南为其旧居梅雪斋题了“梧塍十景”:梧塍先陇、长寿幽居、梅窗诗思、竹屋书声、黄塘春涨、毗岭晴岚、西畴稼穑、北墅桑麻、南浦渔歌、东原牧笛。
第11世徐颐(号“一庵”)在朝廷任职,为皇帝执掌起草诏诰敕书等事宜。当时家势日隆,正是徐氏家族财富的鼎盛时期。由于徐氏家族富甲江阴,广筑庭院,房屋大而多,当地人渐渐呼“大宅里”名称取代“梧塍里”,成为江南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是富甲江南的泱泱大户。
徐氏一贯注重文化教育,喜好以文会友,当时重金延聘明孝宗时大名鼎鼎的状元钱福任私塾教师,为子孙授业。又因为徐氏望族先祖寓居地曾设在苏州,徐氏与同苏州的文氏家族交往频繁,两家名门望族志趣相同,徐氏望族在江阴梧塍开展成为江南富户时,梧塍徐氏吸引了苏州文家慕名而来,后来两家逐渐演化成世交。梧塍徐氏与苏州文氏的交谊,从文洪到梧塍坐馆当塾师开端,经过了徐颐与文林,徐元献、徐元寿与文林、文森,徐经与文徵明,徐治、徐洽、徐沾与文彭、文嘉,徐衍芳与文元发,徐有勉与文震孟、文震亨,徐霞客与文震孟、文秉、文乘,前后共持续了七代。
文徵明的祖父文洪,字公大,号希素,成化八年(1472)中举,在河水涞水任掌管文庙祭奠,担任教导和管束生员,后辞职回吴中苏州,梧塍徐氏出重金延聘他当塾师。在梧塍,徐氏厚待文氏,“辱交尤厚”。 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少年时随父亲文洪到徐家读书,与徐氏第11世祖徐颐及儿子徐元献(第12世祖)十分熟习,友谊深沉。徐颐的次子徐元寿给文征明寄了一张父亲徐颐的画像,文征明立刻写一篇《内翰徐公像赞》。
徐氏第13世祖徐经与文氏家族的文徵明之间交往更为亲密。徐经(1473—1507),字直夫,弘治八年(1495)考中举人,建有西坞书屋。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号衡山,长洲(苏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院侍诏,不久辞归。
提起文徵明时,我们得提及并称为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苏州市)人,弘治八年乡试获第一名,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唐伯虎与徐经同为举人,他们从小相识,经常在一起赋诗会文。弘治十二年(1499),徐经与唐寅同船去北京会试,事后有人告发,说是江阴富人对主考官程敏政的家僮行贿,得到了试题。李东阳在主考中发现“举人徐经、唐寅预作文,与试题合”。于是,徐经和唐寅成了科场舞弊案的主角,后来经过审查,这一科场舞弊案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结束。后来由于唐伯虎与徐经的特殊关系,唐伯虎常去梧塍里,在那里题词作画。第17世徐霞客的儿子李寄曾在他写的《天香阁随笔》中,记载了唐伯虎在梧塍里活动的往事:唐伯虎在徐经的请求下,为徐家第12世祖徐元献、徐元寿建造的“万卷楼”(即藏书楼)书房的四扇屏风上画了宫女数百个。徐经把这四扇屏风当作藏书楼的镇楼之宝,四扇屏风后来在“万卷楼”藏了近百年。只是再之后四扇屏风又辗转相继落到了缪昌期、钱谦益等人手中,直至最终不知去向。
文震孟是文徵明的曾孙,天启年间考中状元,官拜礼郎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他与第16世祖徐有勉常有交往,徐有勉即徐霞客的父亲,文震孟对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非常敬重,在徐母八十大寿时,撰写了《题秋圃晨机图》。文震孟还书写了陈继儒撰写的《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当文震孟得知第17世祖徐霞客欲万里西游时,特地写了《寄徐霞客书》。
然而,其实徐霞客的太祖即徐氏第12世祖徐元献26岁参加应天乡试,次年赴礼部会试落第,此后发奋勤读,用脑过度,29岁便夭折死亡。到了第13世祖徐经因在会试中与唐寅卷入一场贿题案,被削去仕籍,废锢终身,后闷闷不乐,35岁便病死北京。此后徐家渐渐由盛而衰。徐经死后,其夫人杨氏在长子徐治、次子徐洽成年后“手书分拨“,次子徐洽即徐氏14世共分12597亩田,从梧塍分居至老旸岐,而徐洽之长子徐衍芳(徐氏第15世)兄弟共五人,徐衍芳为圆父亲会试之梦,自幼读书,他搬迁到马镇的湖庄里(南旸岐)书屋。徐衍芳三子即梧塍徐氏16世徐有勉放弃了科场角逐,过避世隐居生活,到了第17世徐宏祖则“以身许山水”,写出了被称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
如今大宅里村依旧存在,上世纪70年代云顾路从村旁的护庄河边穿过。每次开着汽车云顾路上瞥见被四周绕的大宅里村一排排房子,我总会想像着大宅里的不凡历史和故事。这个秋季的一个周末,我终于走进了这个古村庄。大宅里村区域面积近150亩,村落形状与璜土的贤庄一般,有护村的河道环绕村落一周,临云顾路边的河道岸边,种满了红枫或白玉兰,有农家正在码头洗菜洗衣,也有闲客正在岸边提竿垂钓。大宅里村的房子排列得整整齐齐,我本想在村落里寻找古宅老建筑,走过一圈却只见村落的房子基本相似,早已为80年代的二层楼房。
http://s7/mw690/003ifwztgy6NTrraa6G06&690
http://s6/mw690/003ifwztgy6NTrrg9o105&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NTrrm4Zqd0&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NTrrt52X73&690
http://s12/mw690/003ifwztgy6NTrrEu2D6b&690
http://s15/mw690/003ifwztgy6NTrrL1dI6e&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NTrrSJMv53&690
向村民打听这里是否就是梧塍里?年轻的小伙子不知我所言,他说这里是大宅里!其实从梧塍里改为大宅里名称的说法,除了徐氏徐麒、徐景南、徐颐三代鼎盛时期房子大多而称为“大宅”外,还有另外两个说法:其一,传说元末朱元璋原本想到梧塍里请施耐庵出山时,以为梧塍就是“吾城”,后来到了梧塍里后,才知道梧塍里只是一处“村庄大宅”罢了,于是大宅里才出了名;其二,各方记载或口头上,把大房作为祖宅,小房作为分家出去的房子,因此祖宅称为大宅。
小伙子不知道这里就是曾经的梧塍里,但是他正如众多大宅里村的村民一样也知道这个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顺道他把我带到自己家门前的一口500年历史的古井前,有村民把我带到了尚竖在村落南侧的一截残破“旌义坊”石柱前,有村民把我带到了藏书楼的七块地基石头遗址处。
http://s15/mw690/003ifwztgy6NTrvXpRs4e&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NTrw7rpo3a&690
http://s12/mw690/003ifwztgy6NTrwj5QD1b&690
http://s10/mw690/003ifwztgy6NTryRhHj19&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NTryXTOZ5d&690
当然大宅里村村民提得最多的则是村口的一棵已列入市级名树目录的古银杏树,这棵古银杏树目前位于云顾路的东侧路边,与大宅里村隔路相望。深秋季节,来到古银杏树下,只见地上铺上了厚厚一层金色的毯子,树上挂着无数的金果,银杏树有600多年的树林,树干虬曲粗壮,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起来。据说徐氏第8世徐直请施耐庵给徐麒教书时,施耐庵居住在梧塍里村口东南高地的徐氏祖庙东林庵内,因为施耐庵每到一处都有种银杏的习惯,所以他在庵前将从杭州带来的银杏树亲手种植起来。施耐庵在徐家授业八年后就不知去向,后来徐家请过明代大学士宋濂和100多年后的进士钱鹤滩等当世名家来做私塾先生也总喜欢在银杏树下读书咏诗,好像读给施耐庵听似的,甚至大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画中的树的原型也取自这棵古银杏树。古银杏树历尽沧桑,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火烧祝塘,也烧毁了有着几千间房屋的大宅里。传说,那一天银杏树上掉下一条毒蛇,咬伤了在树下乘凉的太平军战士,恼羞成怒的太平军正准备放火烧树,恰逢忠王李秀成骑马经过,才免去了银杏树的一场劫难。
http://s12/mw690/003ifwztgy6NTrBudcL8b&690
http://s4/mw690/003ifwztgy6NTrBAXcL13&690
http://s3/mw690/003ifwztgy6NTrBIAr8f2&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NTrFz9Tfdd&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NTrFFMgEf0&690
http://s8/mw690/003ifwztgy6NTrFLFHN37&690
http://s7/mw690/003ifwztgy6NTrFTqkK26&690
http://s14/mw690/003ifwztgy6NTrG0W7P4d&690
http://s2/mw690/003ifwztgy6NTrGaAStf1&690
http://s11/mw690/003ifwztgy6NTrGrNSWba&690
http://s1/mw690/003ifwztgy6NTrGxApa20&690
如今的大宅里村,从谷歌地图上看很有古老大村落的气势,可实地细探大宅里古迹,基本无处寻踪了。村里的乡民说,祝塘镇里和景阳岗村里三年前原准备开发旅游改造建设大宅里村的,还详细规划了一期、两期工程,只是可惜至今尚不见动静。